古诗《曾巩·咏柳》诗词注释与赏析
曾巩・咏柳
乱条犹未变嫌耐毁初黄,倚①得东风势便狂。
解②把飞花③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
②解:解得,懂得。
③飞花:柳絮。
赏析
曾巩(公元1019年―亩销公元1083年),字子固,汉族,抚州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少年时与王安石友善,后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宋嘉v二年(公元1057年)登进士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次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芹备年(公元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次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
这首咏物诗是诗人借物抒怀,其实另有所指。你看那轻狂的柳絮在柳条还没有变色的时候,就依仗东风,狂飞乱舞。它以为自己主宰了世界,铺天盖地,竟然不知道天地之间还有清霜正气,就连天上的日月它都敢去蒙蔽。猖狂之态形象至极。显然诗人笔下的柳絮就是现实中的小人,而诗人以柳絮作喻,紧紧抓住其特色,使之性格化。其中的乱、倚、狂、解、蒙五字,将柳絮描绘得惟妙惟肖。但柳絮只是柳絮,它永远不可能遮住日月的。这就是诗人要表达的主旨。构思奇巧,富有深意,令人深思。
曾巩的诗词《咏柳》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咏柳》这首诗是继盛唐时期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描写春柳的力作肢槐裂。但和贺知章的咏柳有一定区别。贺知章的咏柳用了拟人、物的手法,写活了柳和风,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下面就和 一起来了解下曾巩的诗词《咏柳》,欢迎阅读!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赏析】
诗题为“咏柳”,实为讽柳,这也算是此诗的标新立异之处。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两句写凌乱的柳枝。柳枝在贺知章的笔下是垂下的“绿丝绦”,是非常美丽的形象。在曾巩的笔下,柳条是讨人厌的,它的枝条凌乱不堪,而且无生机可言;不仅如此,它还是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首二句,作者抓住了柳条的特色,并使之人格化,丑恶化。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两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意思是说,柳树试图想用柳絮把天日遮住,殊不知到人间还有清霜降临的时候,到那个时候,不正是柳叶凋零之时吗?这两句依旧紧扣柳树的特点,以柳絮纷飞来比喻势利小人妄图蒙天蔽日的行径;以天地间的清霜喻指人间正气;以清霜摧残柳叶的自然现象暗写邪不压正的真理。咏柳而讽世,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扩展阅读:曾巩的简介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诗*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代表作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40卷、《外集》10卷。
曾巩以散文著称,师从欧阳修门下,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自然淳朴,自成一家。
曾巩生于1019年,1057年中进士后,先任太平州司法参军,1060年经欧阳修举荐,分别任过馆阁校、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在京九年,一直从事古籍整理工作。后经本人要求,先后任越州通判,知齐、襄、洪、福、明、毫诸州。任地方长官十二年。一心为民,所到之处,都关心和帮助解决人民疾苦。他在任齐州太守时,有一周姓豪族,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官吏不敢过问,曾巩到任后,将周家首恶“取置于法”,解人民之忧。齐州地势低洼,常遭水患,他倡修水利,对内外水位进行彻底治理,修渠道、筑水厅,既解决了城内水患,又有利于农业生产,美化环境。他为百姓干了很多好事。在他离任后,当地人在大明湖畔明芹建了座“南丰祠”来纪念他。在知襄州时,他发现前任遗留下来的一宗案件,冤情严重,经他评审,原罪释放了在押的一百多人。在知洪州时,正遇洪州发生瘟疫,他迅速采取措施,使各县镇备好药物,及时送到患者手中,对患病不能自理的百姓,由官府收养,提供官宿和医药,有效地控制了疫情,把许多人从死亡线上解救出来。在知福州时,发现官府果园占地很大,与民争利,曾巩下令取消官府这项收入,让利于民。1080年,曾巩奉命在沧州任职,路过汴京时,神宗听取了曾巩对财政的看法,觉得他很有才能,将其留在京城,在三班院供职。1082年,曾巩任中书舍人,1083年病逝。
扩展阅读:曾巩的成就
曾巩是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文风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平实质朴,温厚典雅,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苏轼认为:“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朱熹也推崇他“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历闭。”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
曾巩还十分重视兴教劝学,培养人才。在抚州居所侧建有“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执教席,推动抚州学风。在南丰“子固公园”,有曾巩幼时读书处――读书岩、曾文定公祠、仰风亭、思贤堂,县博物馆亦建在其内。南昌市有一条子固路,也是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而命名的。
曾巩的一生,成就很多。尤其是在文学创作上,尤为突出。他积极参与欧阳修诗*新运动。他散文内容广泛,义理精深,节奏舒缓,感情醇厚,气质内潜;主题明确,说理有条不紊;精于炼句,语言净洁,尤善用排比句、对偶句。《宋史・曾巩传》称他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又称其文“纡除而不烦,简奥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宋史・曾巩传》还称他“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昏嫁,一出其力”,既是一个奉父母以德的孝子,又是一个兼顾弟妹于艰难之时的好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