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F破吴(一篇文言文)的全文翻译 太康元年(280年)正月,王F率水陆大军自成都沿江而下,过瞿塘峡、巫峡,进至秭归附近。王F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破吴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擒吴丹阳监盛纪。然后顺流而下,进入西陵峡,遇到了吴军设置的拦江铁锁和暗置江中的闹枝铁锥。由于此前羊祜擒获吴国间谍,详细了解了吴国的这些江防措施,曾通告过王F,王F对此早有准备。此前,王F命制造了几十张大筏,并联成百步见方,筏上绑着草人,草人身着铠甲,手执棍棒。船队行进时,先令善游泳者推着筏走在前面,筏遇到水下铁锥,铁锥就扎在筏上被拔掉了。又制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置于船首,遇拦江铁链即用火炬烧之,须臾铁链融化而断。晋水军舰船遂通行无阻,顺流直下。 吴军以为这些障碍晋军难以清除,未派兵把守。王F水军顺利地扫除水中障碍,继续进军。二月初三,攻克西陵(今湖北宜昌市西北)。初五,又克荆门(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夷道(今湖北宜都)二城,俘吴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监军陆晏等,继而进逼乐乡(今湖北松滋东北,长江南岸)。王F占乐乡,杀吴水军都督陆景。 王F占乐乡后,为争功,竟上报朝廷,谎称他已得孙歆之头。但孙歆已为杜预部所擒,王F不知。后来杜预把孙歆活着送往朝廷,洛阳人大笑不纳弯仿已,一时成为笑柄。 司马炎鉴于各路晋军进展顺利,于二月十八日进一步调整了部署:命王F都督益、梁诸军东下,“扫除巴丘(今湖南岳阳),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顺流长鹜,直造秣陵”(《晋书・武帝纪》)。同时命杜预南下,并分兵1万人给王F,7000给唐彬;命胡奋攻克夏口后分兵7000人给王F;王戎平定武昌后分兵6000人给唐彬,以加强顺流直下的兵力。并提升王F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 王F自出兵后,兵不血刃,攻无坚城。王F依照晋武帝之命,继续顺江而下。王戎即自督大军临江,吴牙门将孟泰以蕲春(今湖北蕲春西南)、邾(今湖北黄冈西北)二城降。王戎又遣参军罗尚、刘乔会同王F攻克武昌,吴江夏(郡治武昌,今湖北鄂城)太守刘朗督武昌诸军投降。至此,长江上游的作战基本结束。于是,顺流鼓棹,直捣三山(今江苏南京西南长江东岸)。 王F率水陆军于三月十四日自武昌东下顺流到达牛渚。吴主孙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师万人阻击。但军心已散,部下望旗而降。孙皓君臣闻王F军“旌旗器甲,属天满江,威势甚盛,莫不破胆”(《晋书・王F传》)。徐陵督陶F向孙皓自请亲率水军2万迎战,士卒闻知当夜逃溃。王F军乘势东下,过三山,三月十五日,以“戎卒八万,方舟百里”(《资治通鉴》・卷八十一),进至建业。孙皓采纳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的建议,向王F送文请降:“吴郡孙皓叩头死罪。昔汉室失御,九州幅裂,先人因时略有江南,遂阻山河,与魏乖隔。大晋龙兴,德覆四海,暗劣偷安,未喻天命。至于今者,猥烦六军,衡盖露次,还临江渚。举国震惶,假息漏刻,敢缘天朝,含弘光大。谨遣私署太常张夔等奉所佩玺绶,委质请命”(《晋书・王F传》)。 三月,王F进入建业,孙皓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两手反绑),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率领太子孙瑾等二十一人到王F营门。王F亲解其缚,接受宝璧,焚烧棺榇,派人将孙皓送到晋都。同时,查收吴国图籍,封存吴国府库。晋武帝派使者犒赏王F的部队。
王F共攻克四州,四十三郡,俘获人口五十二万三千,兵员二十三万,战功卓著。至此,吴国灭亡,三国分裂的局面随之结束。
2. 《王F破吴》 文言文翻译 拜托了 太康元年正月,王F率水陆大军自成都沿江而下,过瞿塘峡、巫峡,进至秭归附近。
王F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破吴丹阳,洞纤擒吴丹阳监盛纪。然后顺流而下,进入西陵峡,遇到了吴军设置的拦江铁锁和暗置江中的铁锥。
由于此前羊祜擒获吴国间谍,详细了解了吴国的这些江防措施,曾通告过王F,王F对此早有准备。此前,王F命制造了几十张大筏,并联成百步见方,筏上绑着草人,草人身着铠甲,手执棍棒。
船队行进时,先令善游泳者推着筏走在前面,筏遇到水下铁锥,铁锥就扎在筏上被拔掉了。又制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置于船首,遇拦江铁链即用火炬烧之,须臾铁链融化而断。
晋水军舰船遂通行无阻,顺流直下。直接攻打了吴国的都城,吴国灭亡。
3. 王浚破吴文言文 王F破吴
原文:
太康元年正月,王F发自成都,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羊祜获吴间谍,具知情状。F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之去。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直捣吴都,吴亡。
译文:
太康元年正月,王F率水陆大军自成都沿江而下,过瞿塘峡、巫峡,进至秭归附近。王F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破吴丹阳,擒吴丹阳监盛纪。然后顺流而下,进入西陵峡,遇到了吴军设置的拦江铁锁和暗置江中的铁锥。由于此前羊祜擒获吴国间谍,详细了解了吴国的这些江防措施,曾通告过王F,王F对此早有准备。此前,王F命制造了几十张大筏,并联成百步见方,筏上绑着草人,草人身着铠甲,手执棍棒。船队行进时,先令善游泳者推着筏走在前面,筏遇到水下铁锥,铁锥就扎在筏上被拔掉了。又制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置于船首,遇拦江铁链即用火炬烧之,须臾铁链融化而断。晋水军舰船遂通行无阻,顺流直下。直接攻打了吴国的都城,吴国灭亡。
4. 王浚破吴翻译 追问啊司马昭灭了蜀汉之后,还没有来得及攻东吴,就病死了。
他的儿子司马炎把挂名的魏元帝曹奂废了,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晋朝,这就是晋武帝。从公元265年到316年,晋朝的国都在洛阳,历史上把这个朝代称为西晋。
西晋建立的时候,三国中唯一留下来的东吴早已衰落了。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是残暴出了名的。
他大修宫殿,尽情享乐不算,还用剥脸皮、挖眼睛等惨无人道的刑罚镇压百姓,上上下下都把他恨透了。公元279年,晋朝一些大臣认为时机成熟,劝说晋武帝消灭东吴。
晋武帝就决定发兵二十多万,分几路进攻东吴国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镇南大将军杜预打中路,向江陵进兵;安东将军王浑打东路,向横江(在今安徽省)进军;还有一路水军,由益州刺史王浚(音jùn)率领,沿着大江,顺流向东进攻。
王浚是个有能耐的将军。他早就作了伐吴的准备,在益州督造大批战船。
这种战船很大,能容纳两千多人。船上还造了城墙城楼,人站在上面,可以四面了望。
所以也称作楼船。为了不让东吴发觉,造船是秘密进行的。
但是日子一久,难免有许多削下的碎木片掉在江里。木片顺水漂流,一直漂到东吴的地界。
东吴有个太守吾彦,发现了这件事,连忙向吴主孙皓报告,说:“这些木片一定是晋军造船时劈下来的。晋军在上游造船,看来是要进攻东吴,我们要早作防守的准备。”
可是孙皓满不在乎地说:“怕什么!我不去打他,他们还敢来侵犯我!”吾彦没有办法,但是觉得不防备总不放心。他想出一个办法,在江面险要的地方打了不少大木桩,钉上大铁链,把大江拦腰截住,又把一丈多高的铁锥安在水面下,好像无数的暗礁,使晋国水军没法通过。
过了年,打中路的杜预和打东路的王浑两路人马都节节胜利。只有王浚的水军,到了秭归,因为楼船被铁链和铁锥阻拦,不能前进。
王浚也真有办法。他吩咐晋兵造了几十只很大的木筏,每个木筏上面放着一些草人,披上盔甲,手拿刀枪。
他又派几个水性好的兵士带领这一队木筏随流而下。这些木筏碰到铁锥,那些铁锥的尖头就扎在木筏子底下,被木筏扫掉了。
还有那一条条拦在江面的铁链怎么办呢?王浚又在木筏上架着一个个很大的火炬。这些火炬都灌足了麻油,一点就着。
他让这些装着大火炬的木筏驶在战船前面,遇到铁链,就烧起熊熊大火,时间一长,那些铁链铁锁都被烧断了。王浚的水军扫除了水底下的铁锥和江面上的铁链,大队战船就顺利地打进东吴地界,很快就和杜预中路的大军会师。
由陆路进攻的杜预大军也取得大胜,攻下了江陵。有人主张暂时休整一下再打。
杜预说:“现在我军军威大振,正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了几节以后,下面的竹子,就可以迎刃而解,一劈到底了。”(“势如破竹”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他竭力支持王浚带领水军直扑东吴国都建业。这时候,东路王浑率领的晋军也逼近了建业。
孙皓派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吴兵渡江去迎战,被晋军全部消灭。王浚的楼船顺流东下,声势浩大。
吴主孙皓这才着了慌,派将军张象带领水军一万人去抵抗。张象的将士一看,满江都是王浚的战船,无数面的旌旗迎风飘扬,连天空也给遮住了。
东吴水军长期没有训练,看到晋军这个来势,吓得没有打就投降了。有一个东吴将军陶浚,正在这时候去找孙皓。
孙皓问他水军的消息。这个陶浚是个糊涂虫,他说:“益州下来的水军情况我知道,他们的船都小得很。
陛下只要给我两万水兵,把大号的战船用上,准能够把晋军打败。”孙皓马上封他为大将,把节杖交给他,叫他指挥水军。
陶浚向将士下了命令,第二天一早就出发跟晋军作战。但是将士可不像陶浚那样糊涂,不愿送死。
当天晚上,就逃得一干二净。王浚的水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一帆风顺地到了建业。
建业附近一百里江面,全是晋军的战船,王浚率领水军将士八万人上岸,在雷鸣般的鼓噪声中进了建业城。孙皓到了山穷水尽的田地,只得自己脱下上衣,让人反绑了双手,带领一批东吴大臣,到王浚的军营前投降。
这样,从曹丕称帝(公元220年)开始的三国分立时期宣告结束,晋朝统一了全国。三国时期有许多生动的故事,民间也流传着不少传说。
到了明朝初年,小说家罗贯中根据e799bee5baa6e78988e69d这一段时期的历史资料和民间话本,写成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曹操、诸葛亮、关羽等历史人物作了艺术上的塑造。它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巨著之一。
5. 求《越王勾践事吴》原文与译文 【原文】
越王勾践与吴战而不胜,国破身亡,困于会稽(jī)。忿心张胆,气如涌泉;选练甲卒,赴火若灭。然而请身为臣,妻为妾,亲执戈为吴兵先马,果擒之于干遂。
故老子曰:“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越王亲之,故霸天下。
(选自《淮南子・道应训》)
【解释】
越王勾践与吴国打仗没有获胜,国家被灭亡,自身被围困在稽山。内心怨恨愤怒,不平之气像泉水汹涌;暗中挑选项并严格训练士兵,士兵敢于赴汤蹈火,视死如归。但是他表面上请求做吴王的小臣,妻子做吴王的女仆,他亲自拿着戈矛做吴王的马前卒,结果在干遂将吴王擒获。
所以老子说:“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却没有人能实行。”越王能亲身实行,因此能称霸于天下。1自己找找原文 2卧薪尝胆
6. 古诗 《越王勾践》的翻译作者李白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注释:①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②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①越王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勾践做越王,曾为吴国所败,勾践做了吴王的俘虏,后来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了吴国。
②义士:指为越王破吴的臣下。③锦衣:做官穿的锦绣衣服。
④鹧鸪:鸟名。⑤越中:指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古代越国的首都。
翻译: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简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怀古诗,抚今追昔,感叹人世的兴亡盛衰――当年越王勾践破吴归来的时候,义士因破吴有功,回来时都得到官爵赏赐;宫殿里如花般的美女到处都是,如今只剩下鹧鸪鸟儿在那儿飞来飞去。将昔盛今衰的景象作了鲜明对比,感受深切。
七绝多以第三句转,第四句结,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竭力渲染昔日之兴盛,末句突作转折,跌入今日之荒凉冷落,构成反衬,其格独创,语冷节促,盛衰之感倍烈。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是他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该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越中览古》写的就是这件事。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 *** 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
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
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
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
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
7. 文言文翻译:《勾践事吴》 勾践事吴 【原文】 越王勾践与吴战而不胜,国破身亡,困于会稽(jī)。
忿心张胆,气如涌泉;选练甲卒,赴火若灭。然而请身为臣,妻为妾,亲执戈为吴兵先马,果擒之于干遂。
故老子曰:“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
越王亲之,故霸天下。 (选自《淮南子・道应训》) 【解释】 越王勾践与吴国打仗没有获胜,国家被灭亡,自身被围困在稽山。
内心怨恨愤怒,不平之气像泉水汹涌;暗中挑选项并严格训练士兵,士兵敢于赴汤蹈火,视死如归。但是他表面上请求做吴王的小臣,妻子做吴王的女仆,他亲自拿着戈矛做吴王的马前卒,结果在干遂将吴王擒获。
所以老子说:“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却没有人能实行。”
越王能亲身实行,因此能称霸于天下。
8. 周亚夫破吴的全文翻译和问题答案 绛侯周勃死了,文帝感念他的功劳,下诏挑选周勃最贤能的儿子,人们推举了周亚夫,于是恩荫周亚夫为条侯,接续周勃的爵位。
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举侵入边境,周亚夫驻扎在细柳营防备匈奴。皇帝亲自到细柳营慰劳军队,天子的前导到达军营,不能进入。
前导说:“天子就要到了!”军门都尉说:“我们将军命令说:‘在军中只能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皇帝到了,还是不能进入。
于是皇帝便派使者手持符节给将军下诏令,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文帝说:“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别人怎么能够去侵犯他呢。”
文帝将要去世的时候,告诫太子说:“如果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可以担当领兵重任的。”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国叛乱。
景帝任周亚夫为太尉,向东攻打吴、楚叛军。于是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交战取胜。
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景帝同意了这个意见。
太尉周亚夫把各路军队会合到荥阳之后,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孝王向太尉周亚夫请求救援。而太尉周亚夫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
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不肯去救。梁国上书报告景帝,景帝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
太尉不遵从皇帝的诏令,坚守营垒不出兵,而是派遣轻骑兵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屡次想挑战,可是汉军始终也不出来应战。
吴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
于是将领们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由这次平叛开始,梁孝王和太尉有了嫌隙。
周亚夫回朝后,升任丞相,景帝非常器重他。后来,景帝废了栗太子,丞相周亚夫极力为此事争辩,景帝因此就疏远了他。
而梁孝王每次进京朝见,常常跟太后讲条侯周亚夫的短处。匈奴王徐卢投降汉朝,景帝想要封他为侯爵。
丞相周亚夫说:“那个人(或:他)背叛了他的(或:自己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如果封他为侯,那还凭什么去责备不守节操的臣子呢?”景帝说:“丞相的意见不能采用。”周亚夫因而称病退居家中,景帝中元三年,周亚夫因病被免去丞相职务。
后来条侯的儿子因偷买天子用的器物而获罪,事情牵连到条侯。文书呈报给景帝以后,景帝交给官吏查办。
官吏按文书上内容逐条责问条侯,条侯拒不回答。景帝责骂他说:“我不任用你了。”
并下令把周亚夫交到廷尉那里去。廷尉责问说:“您是想造反吗?”周亚夫说:“我所买的器物都是殉葬用的,怎么说是要造反呢?”狱吏说:“您纵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到地下去造反吧!”狱吏逼迫越来越加紧,于是周亚夫五天不吃饭,吐血而死。
太史公说:周亚夫的用兵,一直保持威严庄重,坚韧不拔,司马穰苴这样的名将怎能超过他呢?可惜他自满自足而不虚心学习,能谨守节操但不知恭顺,最终导致穷途因窘。真令人悲伤啊。
9. 文言文翻译 注释:①杜预:字元凯,西晋杜陵人。晋武帝时为镇南大将军,公元280年,与王浑、王墙等分道出兵,终于灭吴,统一全国。江陵,今湖北江陵县。②著,同“着”。③指授:布置。 ④建业:今南京市,三国时为吴国首都。
译文:
杜预向江陵进发,王浑从横江出兵,攻打吴的兵镇及边防营垒,攻无不克。杜预与众将领议事,有人说:“百年的寇贼,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消灭,现在正是春季,有雨水,军队难以长时间驻扎,最好等到冬季来临,再大举发兵。”杜预说:“从前,乐毅凭藉济西一伏而一举吞并了强大的齐国。目前,我军兵威已振,这就好比破竹,破开数节之后,就都迎刃而解了,不会再有吃力的地方了。”于是,指点传授众将领计策谋略,部队一直到了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