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现代诗

中国书协杨再春书法好在哪里?

2022年07月13日 20:58:229编辑

杨再春先生可称书坛风云人物,他的电视书法讲座,使无数书法爱好者学到了不少书法知识,从而受益非浅。

杨再春先生的书法是有传统、有古意的,他对篆、隶、楷、行书颇有研究,诸体皆通,特别是行草书略高一筹。

杨老先生的书法,虽然算不上一流水平,但还是有韵味的。

他的“行草章法”一书,对整幅作品如何布局,包括:横幅、条幅、中堂、扇面等,作了详细的论叙,多被书者学习采用。

当今学习书法主要以碑帖为上,杨老先生书法不在被人推崇,这属正常,但他对书法的推进、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意义。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中国书协理事杨再春的书法好在哪里?”杨子春先生的书法确确实实成就不是非常高,但是他也是一个愿意学习传统深入传统的书法家,同时他也是愿意给书法带来一股清新风气的一位书法家。

他早年的书法可能传统不够深入,但是到了晚年,他又回归于传统,在传统上有一定的深度。

杨再春先生不光是书协的理事,他还是中国书协的创始人之一。

这个来历是这样的:1976年底,杨再春先生与刘炳森、苏士澍、范曾等人共创“北京书学研究会”,策划和主持“北京市天安门诗抄书法展”,并负责百余件作品的装裱工作。80年代初,在“北京书学研究会”的基础上创立“中国书法家协会”,杨再春先生负责起草《协会章程》等一系列申请文件。这些文件送到了国务院总理和胡耀邦总书记的手中。

杨再春先生近年的书法作品这是中后来的中国书协的来历,所以说,杨再春先生是中国书协的创办人之一,作为对中国书法的推动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或者是在新时代里的书法普及者的先驱者之一,杨再春先生是当之无愧的。

1981年,杨再春先生组织并参与“中国第一届全国书法展”。以后他就活跃于中国的书坛教育当中,成为一名知名的书法家。

杨再春先生也是郑诵先先生的学生,或者是他的师友,据说杨子春先生为了把书法学好,每学一课都要经过郑诵先先生的“考试”。后来他还拜师启功先生学书法。对于启功先生,杨泽春先生也是开口必言启功先生。可见他对老师的尊重,对书法的敬畏。杨再春先生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有天时地利人和,他也有自己的勤奋和努力。

所以他编写和著述也比较多,再加上他是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的编审主任。用编辑出版书籍的便利条件,当时一般人要出一本书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要经过层层的审查,而且当时书法还没有引起大众的重视,所以他先声夺人,赢得了很多年轻人的了解。他的《行书章法》一直在出版。再加上杨再春先生在中央电视台做书法病院的演讲和表演,遂使他一举成名。

整体看他的创作很有大气很有激情,但是我们从细部来看,他在处理笔法的过程当中,首先几个起笔就起得非常的糟糕,这是他没有重视笔法结构的原因我是很早就接触到杨再春先生书法的,而且我自己也有几幅杨再春先生赠送给我的的书法作品。其实杨再春先生的书法我刚一接触到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他的那个书法写的不是太好,有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哪呢?就是他的书法给人感觉对传统入的不是很深,这是他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最近几年,杨再春先生也在做书法视频的教学以及对过去的他的经验的总结。我们从粉丝数量和收视评论来看,杨再春先生确确实实也是粉丝不多关注他的,不够多,这说明他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那种吸引力。

目前来说,杨再春先生的书法显然比他八九十年代书法的艺术要提高了一些,但是也没有很大的一个改变,这里我们就说一说杨再春先生的书法,为什么他的名声那么大,但是他的书法却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好评。

杨再春早年的书法作品我觉得是这样,就是书法评论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学习的成本必须要达到一个底线的合格的程度。如果具有了这样一个特征,那么你就是再怎么说他,也是没什么挑三拣四的地方的。与杨在春先生可以比较的是,还有一位书法家叫任正,任正先生的书法也写的不错,如果我们把任正先生和杨德春先生的两个书法相比较而言,那么任政先生的书法比杨再春书法的传统功底要到位一些,他的书法的规范性要更强一些。

事实上,任政先生也是很有名的一位书法家,他在文革期间就已经出名了,比杨再春先生出名更早,但是为什么任政先生现在也藉藉无名呢?任政先生的情况就在于,虽然,他的传统书法功底还是不错的,也是有一定的深度的,但是,他的书法没有新意,这是任政先生书法的一个缺点和不足之处。

但是我们现在回过来看任政先生的书法,你也挑不出他有什么严重的问题。为什么挑不出它的严重的问题呢?因为任政先生的书法是在一个合格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他的书法传统功底已经过关了,他临习传统临摹字帖的功夫已经完全到家了,所以,今天看任政先生的书法,我们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任政先生的书法作品,我明显看得出来他的书法没有什么新意,但是传统的功底还是比较稳健的但杨再春先生的书法就不太一样,杨再春先生的书法,第一,他的传统的功底没有深入进去,这是他的严重的一个底线问题。我们打一个比方来说就是,说杨再春先生就好比是高考,他的好几门功课都没几个,但是他进大学了,还有好几个同学都及格了,但是没进大学,这就是差别。如果说他的门门都及格了,进入了大学,甚至进入好大学,我们也没什么可说,因为他的机遇比较好,但是他有不及格的呀,他还进入大学,我们当然不服气,我们不会服气的,我打的比方的意思就是,评价书法成就的最低标准,就是传统的功底到那个位到那个价了没有。只要传统功底到位到价,那么你怎么说他也没什么严重的问题。正因为传统功底是衡量一个书法家重要成就的最低的底线,而杨再春先生恰恰就徘徊在这个底线底下,这就严重的影响了他的声誉持续的延续下去了。因为90年代到00年之后,中国的书法又有了新的发展,新一代书法家传统功底的训练素质,已经远远在杨再春这一代人之上了。

任政先生的书法作品,他的用笔没有太大的夸张,尽量的注重于传统的法度那么杨再春先生和任正有哪些不同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杨再春先生喜欢创新,他喜欢玩点新的东西。可是由于他在传统的深厚功底里边没有去遨游一番,没有去扎扎实实的把传统的东西与创新的内容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我们不光是从理论上讲,我们就从实践上来讲,你要把这些东西吃透,确确实实还要再下很大的一些功夫深入传统的,但是没有做这些事,他就去优先搞创新去了,你想一想,他这个自行车的功夫都不到家,还要耍杂技,你想他这个杂技能耍好吗?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讲,书法的创新,这不是什么问题,也不是值得我们要指责的地方,有很多人一提起创新,就觉得恶心,好像创新就是书法的万恶之源似的,觉得是不可企及的事,没有那样严重。很多人创新都是很年轻就创新了,为什么?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天赋比较好,第二,他可能学的扎实悟性又好,那他的功底比较扎实,这样,他就容易创新,而且创新就能够成功,这不是什么事。当然,我们讲能够创新而能够开宗立派的这样的书法家也是很少的。但是书法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富有新意,这是可以做到的。所以,我们说,创新也不是多大的难事儿,但是你要能够开宗立派,形成自己的一个门派,或者是独特的风格,站得住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个难度是很大的。因为这个难度,是你建立在超越前人基础上的,前人的功夫你都不到,更没有超越,你还创新,这样的创新肯定是根基不扎实的。

杨再春先生早年的书法作品,比较重视形式美和章法杨再春先生的书法涉及的书体比较多,比如说魏碑、楷书、行书、草书、包括隶书,他都涉及到了,但是哪一样都不是他的什么特长。一个书法家在一个门类里边,比如说,楷书也好,行书也好,还是魏碑或者篆书、隶书、草书里边,你在任何一个领域里边拿出自己的特色来都是不容易的事情。何况杨再春先生自己没有一个可以独立撑门面的书法,比如说行书,看不出他的什么独特风格,楷书当然也没有,魏碑是他下功夫最多的,也没有出什么新来,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杨再春先生在传统功底上没有深入进去。

有人说了,杨再春先生这么大一个书法家,你是什么玩意儿还评论人家。其实书法是有标准的,我们现在发现,我们学书法的基础就有问题,所以我们学出来的成就就不是那么稳定了。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一批书法家,他们的学习方法没有什么严格的科学书法的体系,学书法主要靠自己的感悟和天赋。这样学书法的自发性很高,但是自觉性不强,也就是主动的,科学的理论性不强,这是新时代和以前学习书法的重要区别。

我们学书法一定要找到一个科学的门径,这个科学的门径能够彻底的保证,让我们在学书法的过程当中,把古人的东西搞懂搞透,这样,首先我们就达到了眼高,至于说我们的手是不是高,那是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训练的,每一个人训练的时间不一样,像杨再春先生如今已经80多岁了,如果他早年的方法比较科学,学习加上自己的天分和勤奋,那么,他一定把书法拿到像任政先生这样的水平,一点问题都没有的,我们可惜的是,他的方法不是很准确,当年我在他的书法病院里边看他讲座的时候,我就觉得他的有些方法不太对的,但是,当时我也说不出为什么,因为当时我还是一个书法门外汉,我只是感觉不太对。

任政先生的书法作品,虽然他的传统功底比较扎实,但是作品往往给人感觉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今天,我又重新看了一下杨再春先生讲《兰亭序》的电视教学,我觉得我以前的那个看法基本上是对的,现在我看到了问题的实质,就是杨再春先生在讲书法的时候,他没有把起笔、行笔、收笔作为书法学习的重点,而且到底在起笔上、行笔上、收笔上,各自应该完成什么样的用笔任务,杨德春先生讲的不是很透彻,这一点非常影响我们学书法。

我想,他是这样讲的,那么他学的过程也是这样学的,就是对于书法用笔的起笔、行笔、收笔的任务不是很明确。

当然我们也看得出来,杨德春先生对于书法用笔确实下过很大的功夫,但这些功夫他过分的强调了书法的用笔效果,并没有在用笔原因上去反复的推敲,这样,教学的效果就不是太好。

经过多年的发现,我了解到书法有两个结构,我们必须要解决好。

一个结构,就是它的笔法结构,笔法,结构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所说的起笔、行笔、收笔。如果我们在学习传统书法的过程当中,我们在临帖的时候,严格的认真的把每一个书法家,每一个字贴,每一个字上面的起笔、行笔、收笔这样一些构思,理念方法,墨色轻重,等等,各个方面我们的要素都把它吃透了,你想把书法写不好,写不出新意都绝对不可能。

我们学书法,很多人在第一个问题上就容易出问题。

我们写字的第一个笔画是起笔,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的开始就是起笔,所以起笔非常重要,起笔决定了书法的气韵,也决定了这个书法字体是什么字体,因此,我们在起笔的时候就要非常重视怎么样去下这个笔。

与任正先生不太一样,杨再春先生喜欢创新他的书法作品,喜欢形式美,但是在内涵上缺乏笔墨的味道也就是笔法的结构之美起笔出了问题,行笔可能就会有问题,行笔有问题收笔也有问题,如果你起笔、行笔、收笔都问有问题,那你想一想这一个笔画这不就坏了吗?

当然还有行笔,行笔我们也容易犯错误,主要的问题是行笔过程当中要提按,要有节奏,要有结构,我们常说的一波三折,一波三折,起笔和收笔部位是有动态的有调峰的,但是在行笔的部位它本身就是有提按的,这环节一定要控制好用笔,控制不好你行笔就没有那种力量和韵味了。

还有收笔部位也很重要,书最突出的特点集中反映在起笔和收笔部位。而收笔部位它的任务比较多。第一,他要把收笔部位本身的工作要完成好,在楷书里边比较突出,隶书里边也比较突出,但是在行书和草书里边,它还涉及到要从收笔这个位置连带到下一个笔画的起笔位置,因此,收笔部分也是经常出现千丝映带的地方。因此你要把牵丝映带写好,就要把收笔写好,收笔写好了,那么你下一个笔画的起笔也就能够写好,这样一个字的结构和它的韵律就能够体现的比较充分了。

杨再春先生早年比较追求形式美的作品但是我们今天学书法的时候,还有很多人不是按照起笔、行笔、收笔来学的。虽然现在大多数书法家在学书法的时候,都已经注意到起笔、行笔、收笔了,但是我们大家非常重视的是什么呢?是起笔和收笔,对行笔部位重视不够。这样呢,在行笔部位也就是一个笔画的中间部位,容易出现僵板或者僵化的情况,这对于我们书法的灵性,笔画的灵性以及书法的韵律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而把书法作为线条艺术的书法教学思想,往往就对行笔部位更加容易不够重视。

杨再春先生就是主张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的。因此他喜欢在书法里边讲到线条,把线条和笔法当做是一回事儿来看待。

我们看到杨再春先生创作的书法作品里边,他确实也非常重视对线条的表达。我们说线条没有错,用线条的眼光来欣赏书法也没有错。

给书法作品注入新意,始终是杨在春努力的一个方向,这是他和任正先生不同的地方问题在于书法如果是线条,它也是要按照书法的笔法结构原理来构成的。所以说,就算是在这个“线条”当中,它也是起笔、行笔、收笔非常分明的。

如果书法少了这些笔法结构性的韵律,就枯燥无味了。杨再春先生恰恰就是在笔法上面缺少这些东西,因此,他的书法的感染力就不是那么强烈。而且在我们看来,由于他失去了对笔法的重视,他的书法看起来还是有一点野的味道。有的人说杨再春先生的书法有点像老干部体,这种说法虽然不太恰当,但是杨再春先生的书法确确实实是缺少那种传统的韵味和现代的气息感的。

那么,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去看杨再春先生的书法创作,我们就看得出来,他的很多书法,你看一看,首先看起笔好不好看,美不美有什么道理。所以你根本你就看不出来,如果我们把任何一个时代的古典书法你看拿出来看看,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每一个笔画的起笔都非常的精彩,他的行笔也非常有节奏感的,那么收笔就更加精彩了。所以,我们讲书法,就在于我们把传统要吃透,要吃透传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把笔法弄懂,笔法的精髓就在于笔法的结构,笔法的结构很简单,就是起笔,笔笔心笔收笔这样三个节奏。

我们悉心的欣赏杨再春先生的书法,就会发现他在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当中都是比较含糊的,很难找到兴奋点和集中的力度点但是我们要把这三个节奏做好,难度也是很大的,不是说我们想做马上就做到了,就像我们要把一个足球踢进那个球门,你以为很很容易踢进去?你以为很容易得一分?非常不容易!这就好比我们把一个笔画要写好,你以为很容易就学好,不容易,非常不容易!到底不容易在什么地方?就在于我们对于对笔画用笔的三个环节,也就是起笔、起笔、收笔做的不是很扎实。

因此,我一再的提倡我们初学书法,一定要按照字帖上的特点,要把它的起笔、行笔、收笔要写像写准。因为这是训练我们理解书法的一个方法,你说你在起笔、行笔、收笔任何一个环节上都稀里糊涂的,马马虎虎的,这样学书法怎么能够学到书法精髓?

因此我今天看到杨再春先生的书法作品的时候,我想到的也就是这些,因为我们看书法一定要看他的传统和来历,传统就是你学的什么传统来历,就是说你写的这个笔画到底有没有道理,这个道理在哪呢?就在于我们用笔过程当中的出入,它是怎么进来又怎么出去的,他是怎么把这个笔画完成的,这个过程里边到底发生了哪些用笔的变化?书法玩的就是这样一些精彩。如果缺少了这些精彩,那还叫书法吗?

最后我想说的是,希望我们的朋友们不要概念化的了解杨再春先生的书法,给他戴上一顶什么老干部书法体的帽子等等。杨再春先生的书法真不是老干部体,他在新千年之前写的书法可能都不太好,但是最近几年他晚年了,书法有一定的进步,在逐步的向传统靠拢,在逐步的反思自己,但他自己是不是得到了传统的精髓,是不是悟到了传统的精华,这个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这是杨泽成先生近年以来的新作但是杨再春先生对自己敢于批判敢于反省,我认为杨再春先生先生在这一点上来说,他他没有一点儿虚伪,是个真爷们。他是一个真正的书法的学徒,也是一个书法的囚徒,他愿意为书法付出自己一生的努力,他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始终保持着孜孜不倦的好学的精神。尽管杨再春先生是以书法教学出名的,他的教学可能不一定就是尽善尽美的,但是他也启发了很多书法爱好者,走上了爱好书法的道路,这就是他的贡献。

他用一股热心肠推动了中国书法的大众普及,他也不一定完全是把自己的所有的工作看做就是为了赚钱。他还真是爱书法的一个人,而且他也是在书法普及当中做出了一些自己的贡的。因此我们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吃水不忘挖井人,作为老一辈的书法家杨再春先生,我还是非常敬佩他的,因为他确确实实对书法是一片痴情的爱。

尽管这种爱是美丽的,他的书法创作也是曲曲折折的,但是我们想,任何一个人要达到辉煌的顶点,确确实实要付出很高昂的智慧和奋斗的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