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看他的以诗为词:
第一,在宋代,至少是苏轼之前,词与诗相比还算是新鲜事物。所以,在传统上,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这是主流,而词只是由民间兴起的一种“俗”的东西,可是后来,士大夫们需要它,感觉它很美,慢慢开始创作,这就是文人词。这是在诗之外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所以他的内容也就是诗之外的东西啦,与歌妓、情爱等等分不开,这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由此可见,在苏轼之前,诗就是诗,有他的题材、内容、语言等等;词就是词,有他非常狭隘的题材范围和语言形式。
第二,到了苏轼时代,他从小也是学诗长大的,公认的说法是到了杭州之后才开始尝试词的创作。这可以看出来,在他们看来,词还是非主流的一种文学形式。可是大家就是大家,天才就是天才,词一但到了苏轼的笔下,立即得到了发扬、创新和拓展。苏轼掌握了填词技巧之后,就把世间万事万物都填到了词中,在他个人来讲,词没有了局限性,就是抒发感情的一种形式。在外人来讲呢?自然说他写得不是词呀,因为词不是用来写这些东西的,词只能写儿女情长、歌舞楼台呀。再后来,大家接受之后,就给定个性“以诗为词”啦。
综上所述,这是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在现代人看来,诗、词是并列的,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在他们那个时代,诗言志,词抒情(主要应该是爱情),所以诗是先入为主,那为“以诗为词”,一方面是把诗可以写的内容、题材都用词来写了,比如怀古呀、咏物呀、悼亡呀;第二,因为内容拓宽了,语言自然也就丰富了,诗的语言都用到词里来了,“大江东去、浪滔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在当时就是一种震憾,词里从没出现过这样的句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