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黛亚现在的社会博客文化日益流行,诗歌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越来越泛众化(草根化)、个性化和随意化,但诗歌内在自发的交流一直没有停止。现代诗的和诗就是其中的一种。大部分人写这样的和诗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了解自己的生活感悟,以寻找和激发心灵的共鸣。
但细细看来,大部分的和诗有“赠诗”之嫌。其实,和诗古往今来一直存在,也有它一定的写作方式和技巧。最近两天搜集了一些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供大家探讨和交流。何为“和诗”和传统诗歌“和诗”的形式既然说起“和诗”,什么是“和诗”呢?和诗也称“和韵”、“唱和”,必须有关联的原诗,它是传统诗歌中一种依照他人诗词的韵脚而写诗的创作方法,多用于亲朋好友相互之间的酬答,因其形式像唱歌中的应和而得名。
简单的说,和诗就是指“新诗”要和“原诗”在意义上有关联,形式上尽量一致的诗歌形式。如果原诗有问,新诗要有答。在谈“传统诗歌和诗”之前,我们先按体裁讲一下诗歌的分类,以免引起概念上的错误。注意这里是按体裁分,而不是按时间划分。诗歌简单分为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两种。
传统诗歌又分诗、词、曲,其中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主要指唐代以前的诗歌,近体诗则是指唐代创格而奠定起来的的绝句、律诗。现代诗歌则极为自由,甚至可以完全不押韵。传统诗歌的“和诗”有几种形式呢?现在的观点主要参照清代吴乔在《答万季埜诗问》中的分类:“和诗之体不一: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谓之和诗;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
”就是说和诗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和原诗有应答但韵不同的“普通和诗”;二是和原诗韵相同但是韵脚的字不同的“和韵(依韵)和诗”;三是用原诗的韵脚但是顺序不同的“用韵(从韵)和诗”;四是用原诗韵和韵脚的字也相同的“步韵和诗”。传统诗歌中这四种“和诗”形式,比较常见的和诗是“步韵和诗”和“普通和诗”。
但不管那种“和诗”形式,新诗和原诗的格律形式(包括字数)是相同的,内容是相关的。以“步韵和诗”为例,大家体会一下。“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白居易原诗)“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 (元稹和诗)“火树银花不夜天。兄弟姊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良宵盛会喜空前!”(柳亚子《浣溪沙》原词)“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毛主席《浣溪沙》和词)《咏白海棠》(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台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薛宝钗)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贾探春)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贾宝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林黛玉)现代诗歌本身大多不再考虑押韵了,这样再把“和诗”称作“和韵”似乎不合适了。
但参照“传统诗歌和诗”的定义和分类,我们能看到现代诗歌的“和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和诗和原诗题目不见得完全一样,但题目重点词句相同、相近或相背,也就是说可以在题目中反应自己与原诗作者完全相反的观点;
二、和诗内容必须是和原诗内容相关联。
和诗的内容必须是相关连的,不然就成为了“你送我一首,我送你一首”的“赠诗”了。
三、和诗和原诗结构形式上保持一致,比如段落、重点句安排最好一样,字数在不影响新诗意象的基础上尽量一致;
四、原诗重点句尾押韵,和诗在此重点句尾也要押韵,但可以不押相同的韵。
遵循以上基本原则,写的久了,就会摸索出一些技巧。本人和相思的诗就采用了一个小小的技巧,供大家参考:将“相思原诗”粘贴进Word文档,点文档上面“格式”功能位,再选分栏,再选有分割线的“二分栏”,这样就把文档从中间分开,左边是“相思原作”,右边是“自己新作”。
然后细读相思的原作,分析其主题、结构、结构逻辑、语句重点脉搏等方面,然后确立自己的主题和结构内容一段段写。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化整为零,逐段击破”;灵感在原诗上能直接激发,不再是“等”灵感;看原诗的结构后,结构不用重新建立,结构逻辑和语句重点脉搏一目了然,可如法炮制,节省了整体构思和写作时间;和谐同步,容易产生诗意美感的共鸣。
如何写现代诗歌的“和诗”?
2021年07月12日 13:37:374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