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如何创作古诗? 创作有叠词的古诗?

2023年08月31日 15:34:461

如何创作古诗?

首先,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创作不了所谓的“古诗”,只能以古诗为体裁,创作我们自己的作品。

其次,我们现在说的“古诗”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一般指古人的诗歌作品。细分起来,它可有古体诗(古风)和近体诗两部分,一般以唐代为分界线。

唐之前的作品如两汉、魏晋时的四言、五言诗,如曹操的一些作品、陶渊明的一些作品,以及《古诗十九首》等等,唐以后基本是以五言七言格律诗为主。

创作古诗体裁的作品,首先你要对诗词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包括平仄及押韵等等。当然,作为现代人,我觉得这些没有必要太纠结,诗言志歌咏言,形式只是为了规范化,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

有了这个基本的框架知识,下面就是作品的立意了。也就是你想要表达什么内容。作为一首表达自我的诗词,首先要言之有物,切忌无病呻吟,然后立意最好新颖一些,车轱辘话就别说了,没有什么感染力。

有的朋友说自己写的诗干干巴巴,胸中有情感澎湃激昂,却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去表达。这就要求你要多读多背多了解那些我们前辈的诗词精华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综上,我觉得创作古诗体裁的作品,第一你要有内容,第二你要有技巧,第三你要有立意,最后你要有语境,有些句子可能不是推敲苦吟而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无他,心中有情感,字句多锤炼,如是而已。

创作有叠词的古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2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22.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23.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鹿寨古诗的创作背景?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古诗中秋创作背景?

中秋节的历史背景及发展篇一

  其实中秋自春秋时,便已有记载。

  《礼记》中便曾记载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其中“夕月”一词便是指中秋,在古人意识里“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月亮于古人而言便是“天下和”的信仰,祭月之时便是中秋之日。

  自上古时期便奉行八月祈祀,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明世宗在位时,还特意在北京建月坛专用于祭月活动。《明嘉靖祭祀》中记载有:“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由此便可见古代帝王对祭月的重视。

  唐朝时,祭月仪式便已完善,《新唐书·卷十五》中便有记载:“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由此可见,唐朝祭月仪式之盛。

  祭月习俗不仅盛行于宫内,还流行于民间,宋朝《新编醉翁谈》便有记载说:“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地区一直延续着祭月仪式。

中秋节的历史背景及发展篇二

  中秋吃月饼的说法

  中秋节的特色便是吃月饼,吃月饼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唐高祖在位时,李靖征讨突厥于八月十五凯旋,消息传来时,唐高祖正在吃胡饼(月饼),便与月亮对饮说“应将胡饼邀蟾蜍”。由此,胡饼便与中秋佳节挂钩。

  其二是说唐玄宗年间,杨贵妃与唐玄宗品尝胡饼,两个附庸风雅之人认为胡饼二字不雅,杨贵妃抬头望见一轮明月,便将胡饼改为月饼,自此人们一过中秋便想起月饼。

  宋朝时,中秋吃月饼这一习俗便开始广泛流传,苏东坡便写诗歌颂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明朝《梦梁录》中也记载说“八月十五日,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由此可见,古人吃月饼不仅是饮食之欢,更是欣赏其中团圆之义。吃月饼可谓是如今中秋节的主流,这千年文化竟能如此完好地延续至今,实在是让人感叹中国文化传承的博大深远。  中秋节的历史背景及发展篇三

  中秋节别名以及其他各种习俗

  自古至今“月圆人团圆”几字一直印在人们脑海中,无论是宋代苏辙的“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还是唐代白居易的“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亦或者是宋代辛弃疾的“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都是在借中秋月圆来表达自己思乡之情。

  世人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当亲人如月亮般遥不可及,中秋佳节,远在他乡的游子只能借“千里共婵娟”来宽慰自己。传至今日,中秋赏月不仅成了一雅事,还成了一不可或缺的习俗。

  中秋节又名“拜月节”“女儿节”,古代女子大多足不出户。可在这中秋佳节,女子们却能携手共逛,猜灯谜、放河灯、看花灯等助兴活动数不胜数,甚至有不少男女因此巧遇,共结连理之好。

  唐代李端便作诗说:“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到了明清二朝,中秋佳节更备受重视,其重要程度仅次于春节。中秋节的历史背景及发展篇四

中秋还有一习俗,便是喝桂花酒。

据《酉阳杂俎》记载:“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月宫中的桂树,也为中秋节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自此喝桂花酒便与中秋佳节联系起来,中秋祭月之时,也大多用桂花酒。

  时至今日,桂花酒已成为不少地区中秋节必备饮品,于桂子飘香之际,饮一杯桂花酒品一口月饼,与家人齐聚共赏皎洁月光,实在是一件乐事。

  中秋还有观潮的习俗。

  宋代诗人苏轼在《八月十五日看潮》中写到:“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在浙江一带,中秋观潮可谓一盛事,“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短短几字,便将便写出潮水如火如荼的气势。

  如今,还有不少人延续这一习俗,从山南水北赶往钱塘江,只为观那震撼之景。

  中秋节还有一重要习俗,便是吃芋头。

  这个习俗,相信很多人应该都不知道,在蒙古灭南宋后,汉人长期屈服于残酷统治下,为不忘屈辱历史,汉人便将胡头“芋头”示为胡人,争相食之。中秋之际正逢芋头丰收,便有了如此习俗。

  《潮州府志》中也曾记载说:“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清朝时《顺德县志》也有记载“八月望月,尚芋食螺”。

  如果说中秋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仅仅是为了陶冶情操,寄托思乡之情,那吃芋头便为中秋增添了浓重的历史沉重感,它不仅代表了一个节日,还代表着那段被胡人统治的历史。

中秋节的历史背景及发展篇五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

  据记载,在汉代时,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时中秋赏月习俗在北方还不很流行。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2008年开始中国大陆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如当天与周六周日重合,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

  中秋拜月习俗,今天虽存在于局部地区,但已不广泛流行。月亮在今天已失去昔日的神性光辉,月亮神话成为愉悦精神的口头作品。

  其实古代拜月习俗,今天可以进行有效转换利用,如果将虔诚的叩拜变为一种特定的趣味化的游戏,拜月活动就可增添我们的生活情趣。比如拜月祈福、拜月问姻缘、拜月求平安等,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愿望的表达,在嬉戏中获得一种心理满足。

古诗清明杜牧的创作时间?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的的清明日所作。 唐文宗太和九年,即公元835年春夏之交,一代才俊的杜牧屈身就任宣州太守幕僚时,得知湖州风物妍好,且美女众多,便接受故交好友、当时的湖州刺史崔君书笺之邀,慕名来到风光秀丽的吴中。

自己创作一首古诗?

教你 你是一棵树,我不会做一朵花一根草 我愿 生根,在你身边长出枝干伸展 做与你交合的树。 你的味的苦,我不思香咸也不求甜美 我会 抛弃,现在的拥有非分的追逐 交接你同样的苦。 你是一片雾,我不想抓住不想看清楚 我想 飘动,飞入你的情思你的怀中 交织称飘渺的雾。 你是只蜡烛,我不愿是太阳月亮星星 我要 燃烧,点亮你的生命你的幸福 是你交心的蜡烛。 你是滴晨露,我不惊羡江河崇拜大海 我只 欣慰,成为那样一滴剔透晶莹 和你交融的叶露。 你是串泪珠,我便不要欢笑不要呵护 我伴 你苦,我的眼中流下的永远是 同你交汇的泪珠。

如何创作古诗词?

诗词创作很简单,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难。以我个人的学习经历为例,一共有如下要点:

古诗创作:

1:掌握格律。古诗的格律很重要,分为七言、五言(一句话7个字和一句话5个字)以及律诗、决绝(一共8句话和一共4句话,一个逗号为一句)。

2:注意韵脚。古诗创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押韵。双数句子末尾及开头第一句必须押韵,押韵及每一句最后一个字的韵母必须相同(这种说法不算太准确,因为有些韵母不完全相同,比如hen和hun也是同一个韵脚,但韵母却不同。详细分类请参考百度百科。)

3:虚实相对。虚对虚,实对实。及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颜色对颜色……诸如此类。不过,这一条不需要太刻意去遵守,如果有比较好的构思,虚实不相对也是可以的。

古词创作:

1:选择词牌。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格律,写作之前务必先选择一个词牌,如“醉花阴”。

2:按照词牌的格律填写。每一句的字数,必须和词牌相同,韵脚也必须按照词牌的要求填写。

3:填写规律。初学者建议直接选择一首古人的词,然后自己分析那一句的韵尾是相同的。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上阕只有1、2、5句韵脚相同,韵母都是ou。然后在填写的过程中,只要按照此法填写,一般就不会出错。

以上均为个人经验,不属于正规模式。但是个人认为,诗词之属条框甚是复杂,如果楼主只是想大概抒发胸臆,并非想深入研究,只要依照我所说的方式去练习即可。

中秋古诗词法创作?

中秋嘛,最常见的就是表达思乡,或者思念亲人的感情,因为中秋是团圆的节日。以苏轼那首水调歌头为例,下阙抒情部分的逻辑是:

“按理说月亮代表团圆,但现实中总是照着离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我知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还是祝愿大家团团圆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可以看到,尽管是抒情,情感也是有层次,有逻辑的。接下来还是实战环节,我们今天的举例就不写思乡和思念,转而歌颂当今中秋的盛世景况。

鹅鹅鹅古诗创作背景?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问了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

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古诗19首的创作年代?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

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例如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

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