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宪儿原文?
【原文】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王阳明全集·外集二·赣州诗》
【翻译】:孩子们啊,要听从教诲:要勤奋地读书,还要孝顺父母;要学习谦恭待人,一切按照礼仪行事;节俭饮食,少玩游戏;不要说谎,不要贪心利益;不要任情耍性,不要与人斗气;不要责备别人,只要管住自己;能够放低自己身份,这是有志的表现;能够容纳别人,这才是有大的度量。凡是做人,主要在于心地的好坏;心地好,才是善良之人;心地恶劣,是凶狠之人。譬如树上结的果子,中心是它的蒂;如果蒂先败坏了,果子必然会坠落。我现在教训你们的,全部在这里了。你们应该好好听从,千万不要轻轻放弃。
《《示儿》全诗赏析》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陆游
《示儿》全诗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古诗《示儿》改写?
陆游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儿子坐在父亲床旁默默无言。
儿子紧握着父亲的手,悲痛的泪水溢满眼眶,他的头微微低下,泪无情地流到了陆游手上,陆游无力地抬起另一只手,抚摸儿子的脸颊,轻轻擦去脸上的泪水:“男子汉流血不流泪,如果人人都像你一样,那我们的祖国该如何统一啊?”陆游虽虚弱,可似乎提高了些嗓门,“别哭了,现在不是哭的时候,你现在应该去想想该怎么去收复祖国,让百姓过着平安幸福的日子。”
儿子强忍着泪水。
“想想我们祖国以前是多么繁荣昌盛,衣食无忧,百姓脸上也看不到愁容,可现在国家变成了什么样……”儿子听了父亲的话眉头紧锁,不觉瞪大了眼睛,显得悲愤交加,不知何时已捏紧了自己的拳头,似乎也想出自己的一份力来帮助军队统一祖国。
此时此刻,陆游再也忍不住了,他饱经风霜的脸上两行泪水又徐徐落下。
他微闭双眼“我死前唯一遗憾而放心不下的就是我们的国家,何时才能统一啊!”说完,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儿子望瞭望即将与世长辞的父亲,湿润的眼睛布满了血丝,变得通红,憔悴的脸上都是对父亲的担忧:“父亲,我一定会让祖国统一,百姓幸福生活的!”
陆游满脸苍白,他知道自己将要离开儿子:“等到宋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你们在祭祀祖先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我啊!”
儿子的手与陆游的手十指相扣,郑重肯定地回答:“父亲,你安心去吧,祖国一定会统一,我必将替你完成未实现的心愿!”
陆游望瞭望远处,想到自己当年穿着盔甲,骑着战马,冲锋陷阵,而如今连走路,甚至起床都……心中充满了愧疚,他握紧儿子的手:“都交给你了,国家统一,我就死而无憾了!”
夜,万籁俱寂,深林中只有陆游家传来嘤嘤的哭泣声。
乞巧示儿古诗?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乞巧
唐代: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
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妇女望着秋月穿针乞巧,
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示儿古诗段意?
1、《示儿》这首古诗的意思是:我一直都知道,只要人一死,世间万物皆成空,唯一让我倍感悲痛的是,我无法亲眼看到祖国一统的那一天。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你们在祭祀祖先的时候,一定要将这个好消息告诉我。
2、赏析:《示儿》这首诗为诗人陆游八十五岁病卧在床之时所作,是陆游最后绝笔之作。这首诗一如以前,表达的同样是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对祖国统一寄于深切盼望的心愿。首句交代诗人当时的身体情况,为第二句表述自己盼望祖国统一的平生愿望做铺垫,表现出陆游悲怆的心境。后两句则是写给自己孩子的遗言,嘱咐孩子在自己死后,一定要将收复中原的胜利消息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告诉自己。热切的表现出诗人对祖国收复失地的渴望之情。全诗情感悲壮,却激越人心,真情的自然流露,让整首诗更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示儿王安石古诗?
示儿不是王安石的,是陆游的诗。
《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表达的是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诗人满腔的悲慨。
杜甫的示儿原文?
元日示宗武 唐·杜甫
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
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
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
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
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
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次子宗武的一首五言排律。此时的杜甫已经是垂暮之年,老病潦倒,诗歌写了父子情深,教导儿子儿子勤奋好学,立志成才,爱子之情溢于言表。但安史之乱背景下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新年的欢乐又是多么令人心酸,苦中作乐,苦长乐短,感时伤世,极其沉郁顿挫。
乞巧和示儿这两首古诗原文?
乞巧唐朝林杰
七⼣今宵看碧霄,牵⽜织⼥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穿尽红丝⼏万条。《乞巧》译⽂七⼣佳节,⼈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郎织⼥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边观赏秋⽉,⼀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万条了。《乞巧》赏析农历七⽉初七夜晚,俗称“七⼣”,⼜称“⼥⼉节”、“少⼥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郎和织⼥在鹊桥上相会的⽇⼦。古代,七⼣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乞求⼀双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式是对⽉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释义: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示儿古诗怎么停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竖着的古诗?
答:《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