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古诗?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古诗杜甫?
登岳阳楼
唐 ·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岳阳楼记古诗讲解?
岳阳楼记古诗描写的是岳阳楼的壮美景色和当地人的风土人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是国内外广为传诵的文化经典之一。这首诗所描绘的岳阳楼的景色是非常瑰丽壮观的,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象征、对比等,使整个诗歌形象鲜明、富有感情色彩。同时,这首诗还蕴含了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和呼吁幸福安康的愿望,是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情感的杰出作品。
岳阳楼记古诗杜甫解释?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岳阳楼记古诗四句?
庆历四年1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2。越明年3,政通人和4,百废具兴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6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7。
予观夫巴陵胜状8,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9,朝晖夕阴10,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1,前人之述备矣12。然则北通巫峡13,南极潇湘14,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最难背的古诗排名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不是最难背的古诗。首先,岳阳楼记不是诗,而是散文,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而写的一篇散文。
其次,岳阳楼记读起来非常有气势,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很好背涌记忆。全篇既有证事也有抒情,其家国之情怀至今在人们心中广为流传,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了千古名句。
岳阳楼记,是古诗词吗?
不是,是范仲淹写的一篇古文,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更是耳熟能享,岳阳也是因这篇岳阳楼字而更加闻名天下。
关于岳阳楼记的四首古诗?
1.《登岳阳楼》
年代:宋 作者: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2.《岳阳楼》
年代:唐 作者: 李商隐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3.《岳阳楼晚眺即事叠韵四首》
年代:宋 作者: 高善濂
危楼缥缈倚阑斜,无数残阳噪乱鸦。
过客扬帆冲雪浪,渔人举网出银花。
子声落纸间听奕,舌本留香为别茶。
巫峡潇湘恣极览,谁言远望当归家。
4.《满江红 用前韵留别巴陵诸公,时至元十四年》
年代:元 作者: 白朴
行遍江南,算只有、青山留客。亲友间、中年哀乐,几回离别。棋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犹见川留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寒日短,愁云结。幽故垒,空残月。听阁阎谈笑,果谁雄杰。破枕才移孤馆雨,扁舟又泛长江雪。要烟花、三月到扬州,逢人说。
岳阳楼记后面的关于岳阳楼的古诗是什么?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滕王阁记是不是古诗词类?
岳阳楼记,滕王阁记的文学题材并不属于古诗词,而是属于古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