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唐刘禹锡赏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赏析如下:
该诗描述了诗人身处洞庭湖畔,远望湖面波涛汹涌的景象,抒发了对湖泊壮丽景色和自然力量的赞叹之情。
首先,诗中通过形象描绘湖面波涛起伏、浩渺无垠的景象,展示了洞庭湖的壮丽之美。如诗中描写的“白鹭上青天,飞鸣喧古道”,形象地展现了洞庭湖畔湖光山色的壮丽景象,表现出湖水的宽广和蓝天的高远。
其次,诗人通过对洞庭湖的描绘,表达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高之情。诗中提到:“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里的“神女”指代洞庭神女,是对湖泊的拟人化描述,使湖泊具有超凡的神性和力量。这种表现手法凸显了诗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情。
最后,诗中以“波澜不惊”作为诗句的核心,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波澜不惊和平和淡泊的态度。这种内敛的情感和坦然面对外界变化的心态,使得诗人能够真实地领略到湖泊的壮丽,展示了刘禹锡淡泊名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望洞庭》整体上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淡泊从容之态度。这首诗以典雅的词藻和简洁的语言,展示了刘禹锡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视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赏析?
此诗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慷慨,后四句描绘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视野开阔,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的绝唱。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
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颔联赏析?
颔联描写湖水声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云梦泽水汽蒸腾,岳阳城受到洞庭湖波涛的摇撼。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
一个“蒸”字写出了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如同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然而,“岳阳城”又被壮阔的湖水所拥抱。
这使读者比物联类:一座古城与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况是一个人的力量。如果没有湖的涵养、滋润,就不会有百草丰茂、万树花开的美景。这里妙笔生花,一语惊人,是千古名句。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炼字赏析?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这两句写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
“蒸”显示了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撼”,摇动 。衬托出洞庭湖波涛汹涌的磅礴声势。
“气蒸”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习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原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得鱼儿上钩,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习题】
1、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分析:A、不是湖水平静,而是水涨与岸齐平。B、是气势磅礴。C、希望引荐自己,施展政治抱负。
2、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颔联“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B. 这是一首干谒诗,目的是为了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但其写景有独到之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欲济无舟楫”写诗人想渡湖水投靠张丞相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
D. 尾联两句是比喻诗人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分析:C、想让张丞相为自己引荐,让自己做官。
3、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B )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分析:B 缺少渡水的舟船。
4、下列诗句中描写洞庭湖景象的是:( C )
A.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B.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生日向西
C.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D.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分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出自唐杜甫的《登岳阳楼》。
5、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分析:C 抒发了诗人有心出世却无人引荐情感,希望张九龄引荐。
9、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答: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前半首写洞庭湖,既是为了扣题,写洞庭湖的壮丽,也是为了起兴,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做铺垫。后半首主要用比,以舟楫喻引荐,喻出仕的途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喻对仕途的向往;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弦外之音,隐含求仕之意。
10、请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的妙处。
答:这一联用夸张的手法状写了洞庭湖宏阔壮观的景象。一平,一混,一蒸,一撼便将洞庭湖烟波浩渺、漫无边际、恣意汪洋的巨大形象突现出来,写得壮美,有生机有活力。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望洞庭湖之任蜀州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这是送别之作,是唐诗中很有代表性的壮别诗,颇能体现初盛唐时期人们志存高远的精神风貌。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宽大的胸怀。首联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场景开阔,气势雄伟,是典型的唐诗风味。“风烟”与“望”字之中,已露惜别之意、关切之情。次联进一步写送别心情:彼此的宦游感受是一样的。颈联宕开一笔,申述对离别的看法,是慰人,也是自慰,情理交融,乃全诗最精警之处。尾联相互劝慰勉励。 建安诗人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芃,无乃儿女仁。”对这首诗的构思立意很可能有所启发。但王勃的诗句更精炼、更概括、更蕴藉。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洞庭湖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再加上这样浩大的水势,使其水岸相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此时的诗人面对洞庭湖,极目远眺,眼前不仅是水岸相平,而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在湖水中,仿佛是湖水孕育出天宇,“涵虚”,足见其大;“混太清”,足见其阔。如此壮阔的湖面,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老的云梦泽如沸滚蒸腾一般泛起惊涛,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事物由此获得了飞扬的动势,足以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就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可惜没有人推荐,也只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用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来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高官显贵、或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想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相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诗意?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望洞庭李白?
秋登巴陵望洞庭
作者:李白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望洞庭寓意?
《望洞庭》全文诗意是: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望洞庭白居易?
1、《望洞庭》的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汉中山王之后,与柳宗元、白居易交往甚密,文亦齐名,人称“刘柳”、“刘白”。
2、原诗如下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译文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