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古松石延年赏析? 乌台诗案古诗鉴赏?

2023年08月25日 23:10:271

古松石延年赏析?

诗的首句即写古松直气森森,耻于屈盘,有劲语盘空之势。次句以“铁衣”、“紫鳞”喻状松皮的坚硬、粗涩及其形色,显示其饱历霜雪磨难而有苍老遒劲之气骨。

颔联极力描绘古松如龙蛇飞动,影摇千尺,其声势似狂风骤雨,震撼半空,又凛凛生寒,真是惊心动魄!

颈联以苍藓、丝萝附托攀缘的卑微之态,反衬出古松的刚直伟岸。

尾联托物言志,以木材喻人才,呼吁当权者起用隐埋山林的良材,作为建造明堂的顶梁大柱

乌台诗案古诗鉴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宋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咏赤壁,下阙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如何抓住诗眼鉴赏古诗?

一、从用字准确角度把握诗眼

古人苦吟推敲的目的就是为了准确地传情达意。这些精炼传神词语,或增强生动形象性,或充满情趣,或使诗意更准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词语准确可从实词和虚词两方面来把握。

实词炼得精彩,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因为它们往往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如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分”“挂”字用得精妙,“分”使得野竹和云气相接的静态动了起来,一线泉水,凌空飞泻,“挂”字又把这幅动景化为静景了。表现了山峰的陡峭和山泉直落的情景。“遥看瀑布挂前川”中“挂”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满”、“压”形象准确展现了融融春意,勃勃生机,表现了诗人无比欣慰心情。萧楚才改张乖崖“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之“恨”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而诗意迥异。秦观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动作勾画出线条轮廓。孔尚任《哀江南》“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剩”字引人注目,是表被动,有“残存”“残余”之意,另外“剩”字有时间感,给人无可奈何之感。

二、从用词新奇角度分析诗眼

古典词歌用词贵在创新,有新意。要使诗歌“新”、“奇”,往往借用一些修辞手法来表现。所以鉴赏诗眼,可以从拟人、夸张、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来突破。

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感时恨别之情更增一层。

崔道融“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一“衔”一“喷”,不但把黑云拟人化,而且写出了雨力度,具有一种猛烈的浇注感。“衔”“喷洒”一经入诗,“黑云”便具有生命犹如神龙一般活动起来。

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极度夸张,写出其愁情之长。

另有杜甫“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湿”字表现钟声穿空渡水而来,袅袅的余音又消失在遥远天边,视觉用触觉来表现,鲜明地表现了诗人在“苦雨”中雨湿不得上岸感情。“寺多红叶烧人眼”之动人心目,给人强烈印象,正是由于巧用夸张、通感,炼“烧”字结果。

三、从作者思想感情上领悟诗眼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愿意回归农田的思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返”字再现了迫不及待的喜悦心情;

王昌龄《卖花》“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无处说”三字,在诗人眼里,东风怅然无言,实为含蓄地表达了对豪门贵戚连东风也要霸占的骄奢淫逸极端不满。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深”字流露了诗人对汪伦情谊赞美,不仅概括了诗内容,而且将“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

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孤”字写出了诗人清高孤傲的性格,亦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空”字抒发了诗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怅惘和悲愤,准确生动地点明了诗旨。 四、从整体来鉴赏诗眼

鉴赏诗眼一定要结合诗句或者全诗的内容,忌以字论字,就句论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横”是“横摆着”还是有它意?雨急,水湍,系在岸上无人看管的小舟就不能是在江中“横着”,而是小船儿随着湍急河水任意摆动,是一种动态美,不是静态美。“横”就表现诗人恬淡而又忧伤情怀。

如何鉴赏古诗词中的即事感怀诗?

即事感怀诗,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诗缘情,任何题材的诗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感而创作的。

只要心中有需要抒发的情,任何事物都可以触发诗人的创作欲望。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即事”诗题材广泛,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如怀亲、思乡、送友、酬赠、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皆可统称为“即事感怀诗”。

往往是诗人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名言佳句。

我们在中学课本中接触过许多即事感怀的作品,如《将进酒》《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夜喜雨》《登高》《逢入京使》《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泊秦淮》《雨霖铃》《定风波》(苏轼)《书愤》等都属于这类作品。

作为高考鉴赏材料,即事感怀类诗歌也是入选频率最高的。

因此,考生必须明确此类诗歌的特点,熟练掌握鉴赏方法。

阅读这类诗歌,我们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是什么事,更重要的是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最后才能赏析评价诗歌的写作妙处及艺术手法。

做该类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第二,要关注环境、景物描写或使用的典故;第三,要紧扣文本,不论是写事、写人、写物、写景,最终都是为感怀服务。

答题时要有条理,一般先概括总说,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的特征,最后再分析事物的意义。

例如描写了什么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理想追求。

一、分析思想主旨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主旨是什么? 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主要内容,这首诗写了什么事;第二步,分析诗歌各部分运用了什么手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三步,分析诗歌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二、分析形象情怀 从诗中意象入手,判断诗歌的题材,由此推知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或人物特点;第二步,概括人物形象、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三、分析写作技巧 要着重明确诗歌中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的表达效果。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解释这一手法写出了怎样的情景;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突出了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感情。

四、分析语言特色 1.总体把握整首诗的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 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具体分析字、词、句的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中某个字、词、句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第一步,释含义(解释该字、词、句在诗中的含义);第二步,描景象(把该字、词、句放入原诗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情境(点出该字、词、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一、怀人思乡类诗 意象 特征:大雁、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春草等,描写对象通常为漂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中的思妇。

怀人思乡诗抒写的主要情感包括:对家乡家人的思念之情;表达自己的孤独无依的悲伤情感;表达自己在他乡任由时光流逝而郁郁不得志的情怀等。

二、感时伤事、人生际遇诗 意象特征:“风雨”“阴晴”“夕阳”“落花”“流水”“闲居”“衰鬓”等。

感时伤事、人生际遇诗的情感特征是:遭遇仕途坎坷挫折的文人墨客表达的或是人生多艰、命途多舛的悲叹,或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或是豁达大度、从容开阔的胸襟。

三、建功报国诗 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缅怀古代明君圣主、英雄豪杰的丰功伟业;也会出现国难当头、奸臣当道、昏君无能的社会现实;还有战乱、民生、北伐等相关字词。

蒙古松石与湖北松的区别?

根据目前我国玉石珠宝行业领域的一般经验和相关玉石珠宝收藏与鉴赏领域的一般行情以及有关实践常识,蒙古松石与湖北松石的区别如下:一是两类松石的色度总体不一样,湖北松石更加油润泛蓝,蒙古松石则没有湖北松石油润。二是两类松石表面的黑线纹路存在不同,蒙古松石的黑线相对要僵硬一些。

60字的古诗鉴赏?

《关山月》(唐代、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白话译文: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的云海之间。

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

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花开富贵的古诗鉴赏?

1. 《牡丹》

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2. 《牡丹吟》

邵雍

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期间更有王。

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3.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 离披破艳散随风。

4. 《清平调》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

古诗《观雨》的鉴赏?

妙用双关 丰富内涵 ——陈与义《观雨》浅析 关毓敏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复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宋徽宗(赵佶)政和年间进士。

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

他在北宋时曾任文林郎、太学博士等职;南渡后任吏部侍郎,累官至参知政事。

作为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诗人,他在诗歌创作方面推崇并学习杜甫。

所作着眼现实,关注国运民生;用典较少,词句明净,不像其前辈诗人黄庭坚等那样追求“无一字无来处”。

《观雨》一诗虽然也有用典故之处,但平易晓昶;由于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等辞格,使得此作境界辽阔,意蕴丰富。

解读鉴赏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应该知人论世。

《观雨》作于1130夏。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在东南战线攻破临安(今杭州)、越州,继而从海上追击宋朝皇帝,高宗从明州逃至温州。

在两湖(湖南湖北)一线,金兵于1130年春天进逼湖南长沙。

当年二月长沙守帅向子湮积极组织军民顽强抵抗,形势略有好转。

诗人在卞京(今河南开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阳,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

一场夏雨翩然而降,诗人的思绪也随着雨丝在纷飞……本诗虽然写的是雨景,但却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关注,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了。

首联“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

“山客”是诗人自谓,“客”点明处境,“龙钟”写诗人精神状态;“不解耕”表明诗人不会(懂)农桑。

这里,与其说作者在介绍自己,不如说他在述说那个不幸的时代。

寓居异乡,是因为国破家亡;精神疲惫,是因为颠沛流离;不事农桑,是由于在这战乱扰攘的年代无法进行和平生产。

首联的出句,写出了诗人对这个特定时代的鲜明态度,是因,是“客”;对句才是果,是“主”,“危坐”表现了诗人郑重的神态及沉重的心情。

“阴晴”是运用双关,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是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

这又与前面的“不解耕”自然衔接,“观雨”与“时局”二者圆和无迹。

颔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

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不也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写照吗?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妙的融会在一起。

尽管云雨的遮蔽广大猛烈,雨中的万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并非黑暗一片。

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抵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这里主要是指当时的长沙守帅向子湮的积极抗金举动)。

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

竹枝在顽强地举起,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

这里诗人对雨势变化观察的细致入微,表明他对现实的高度关注。

尾联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对句也是老杜的“洗尽甲兵长不用”诗句的化用,在此均为反其意而用之。

作者由雨又想到了一个典故:武王伐殷时,天降大雨,姜太公说:“这是上天在为我们洗刷兵甲,助我伐纣!”我大宋王朝如果兴兵伐金,不也可以借助这大雨洗刷兵器吗?果真如此,我个人的屋子漏雨又何妨!当然这里的“雨”所指是有助于抗金的好的事物。

比如积极的抵抗政 策、行之有效的作战措施、戮力同心的上下配合、催人奋进的舆论氛围等等,与上面所指的晦暗的压迫势力、飘摇欲坠的危势等等是不同的(这也是广义的“双关”)。

这是作为意象的多义性决定的,更是诗人关心时局、希望政局好转的本意决定的。

诗人抓住“风”“云”“雨”(尤其是这个“雨”)的不同侧面,巧妙地运用双关这一辞格,体现出诗人诗思的活跃,胸襟的宽广,也丰富了全诗的内涵。

当然,全诗还运用了拟人、对仗等辞格,使得气韵雄沉;但关键还是双关的应用,把眼前的自然现象、把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感与对现实的焦灼而深刻的思虑天衣无缝般地有机融为一炉,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内涵,气足神完,极具审美意义,是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也是同期诗坛上的上乘之作。

体现出陈与义的壮志雄心。

深重的民族灾难和多舛的人生境遇,让陈与义胸中的爱国热情喷薄而出。

这种热情与他的才气凝结在一起,形成了如此豪迈的诗句。

礼仪的古诗及鉴赏?

以下是一些表现礼仪的古诗,以及它们的鉴赏。

1.《礼制五篇·魏斯诔》:“有酒不饮,人骄自用。有衣不服,人徇自好。故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乐。”

这是一段讲述如何遵循礼节的文字,强调的是知足和知止。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失去尊严,懂得止步就不会危险,这样做可以获得长久的快乐。

2.《帝京篇十首·其一》:“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山松柏天字形,欲栖翠凤到凤池。”

这是一首关于礼仪和风俗的诗歌,强调的是尊重天地。作者通过对黄山的生动描绘,表现出了人要敬畏自然界的力量。

3.《唐诗三百首·送元二使安西》:“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这是一首送别诗,句句表现出作者深情厚谊,以及礼节十分恭敬的心情。诗中用“天涯地角”和“无尽处”表达了相思之深,像是远离家乡的人要离别前,在礼仪方面应该格外注意,尊重和感恩别人与自己之间的情感。

以上是一些表现礼仪的古诗及其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古诗鉴赏杜甫有首诗:羊牛下来久?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村晚》

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来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将进酒》

唐-李白《敕勒歌》

南北朝:乐府诗集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日暮》

唐代: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早晴至报恩山寺》

宋代:文同山石巉巉磴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