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月梅诗歌鉴赏? 五月十日诗歌鉴赏?

2023年08月24日 03:56:011

月梅诗歌鉴赏?

诗歌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娇艳的梅花比做美人,贴切有韵味

五月十日诗歌鉴赏?

片月生林白,沿流涧亦明。

幽人方独夜,山寺有微行。

野处偏宜夏,贫家不厌晴。

薰风吹老鬓,腐草见飞萤。

注释

幽人:隐士,幽居之人。

微行:散步,缓缓行走。

薰风:夏天吹的东南风,或单指南风。

“腐草”句;出《礼记·月令》:“季夏之月,腐草为萤。”季夏即五月。

赏析

这首五律,写夏日山居情怀,写得格高意深,是韩淲集中佳作。诗虽然是律体,但不拘泥于一般律诗讲究的起承转合,也不强求声韵对偶,一意流转,整散结合。韩淲是江西诗派中诗流传下来最多的作家,存世诗作达二千六百多首。他的诗接受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较大,但也有不少诗另走偏锋,不以锻炼生拗为能,转向和婉清淡,这首《五月十日》可作代表。

诗层层关联,自然展开。首联写夏夜初临的情况。时当初十,月亮早早地升起,照在林子里,一片光明。随着月亮的升高,又渐渐照着了低处山涧的流水。这两句观察得很细,用语也十分精到,不殚精竭虑,难以写出。首先,诗给月亮所下的定义就很适合初十的月亮,因为是大半个,既不是圆的可称为轮,也不是弯的可称为钩,所以别出心裁称之为片。月亮照着树林,清光如水,诗人又用了个“生”字,既给月光以主动性,又刻绘出天渐渐黑、月光渐渐亮的过程,与《庄子》“虚室生白”及张九龄诗“海上生明月”有同工异曲之妙。对句写山涧,更令人叫绝。月亮升高,仿佛是沿着流水而上,出语很新;月亮高了,照的角度不同,所以先照到林木,后照低深山涧。通过这两句,境界全出,人们读着,自身似乎也沐浴在月光中,与诗人同赏这无边月色。

在这样的月景中,诗人在做什么呢?第二联逆回,说自己幽居深山,独自一人,在这美好的夜晚,步出山寺,赏月闲行。这联在时序上应该与上面对换,诗人因为步月,才发现和感受到上联所说的美景,但是如果先出此联,诗便显得浅露无味;同时有了上联写景,这联写人方能突出诗人本身的品格与趣味,加深了情韵,这是诗人谋篇高明的地方。元方回评说“三、四亦幽淡”,清查慎行评价此联的特点是“流丽自然”,都是因此而发。

五、六句说晚上山中,南风阵阵,使人感受不到夏天酷暑的暴虐,贫穷人家特别喜爱晴天。这两句在结构上只是乘思绪所在,随手而出,有些像近代所说的意识流手法。诗中的“野处”、“贫家”都是指自己,切合此刻步月山中的心情,山中无暑,月光皎好,他自然觉得“偏宜夏”、“不厌晴”。但是这联是对句,例当分写两事,否则便成合掌,因此,乍一读来,觉得上下阻隔,令人莫名其妙。因而尽管方回在《瀛奎律髓》评中推许说“五、六新美”,清冯舒还是批驳说“‘贫家’句凑”,意思是接得不合情理。清纪昀也批评说:“第六句细思不甚可解。”对此,清许印芳特作转圜,释道:“五、六须合看,又须从对面推勘。凡夏晴必热,城市无林泉避暑,其不宜夏可知。富人多肥腻柔脆,最畏烦暑外蒸,其厌晴可知。野处贫家则反是。此等事理,浅近真实,有何难解?晓岚(纪昀)呆讲本句,故觉其凑而不可解耳。”许印芳解释,有助于人们理解本诗,但诗作到需要人们如此推敲索解,显然落入下乘。这联与前四句比,确实过率。

尾联继续抒发感慨。第三联是以普通的心理代指自己的心理,这联便专门拈出自己的感慨,同时借助景语来表达。薰风吹鬓而加一“老”字,便表现自己叹岁月消逝、没法与自然景观共存的心情。“腐草见飞萤”是点眼前所见,又接应了题目,用《礼记·月令》句,明点月份。

这首诗,前半段即景抒情,后半段寄情于景,没有作过分的雕琢,自然精妙。因此纪昀赞说:“风格遒上,意境不凡,结有人不能化之感,寓意亦深。”

八月十分诗歌?

《和袭美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陆龟蒙

霜实常闻秋半夜,天台天竺堕云岑。

如何两地无人种,却是湘漓是桂林。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临风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八月十五日道出南昌寄龚帅实之兼呈程泰之刘》林光朝

未应双井即尘埃,似此衣冠得几回。

国子先生还并驾,兴都新府却重开。

再三为问滕王阁,第一须登孺子台。

定向此中修玩事,江边不道故人来。

《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二至十五夜玩月五首》王建

半秋初入中旬夜,已向阶前守月明。

从未圆时看却好,一分分见傍轮生。

乱云遮却台东月,不许教依次第看。

莫为诗家先见镜,被他笼与作艰难。

今夜月明胜昨夜,新添桂树近东枝。

立多地湿舁床坐,看过墙西寸寸迟。

月似圆来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

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

合望月时常望月,分明不得似今年。

仰头五夜风中立,从未圆时直到圆。

八月四夜赏析胡适?

《八月四日》是胡适写的白话诗,意境幽深,读起来很是中意诗中那股孤单和寂 寞的韵味。

春梦了无痕,酒醒人何在?

世事无常,未必是每一场雨后,天际都会有美丽的彩虹映现的,因此,人生难免有圆满,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逝去的已经永远逝去,不可再复得,纵然记忆与相思都不灭,我们更要独自承受这份孤寂,坦然而行。

怀念八月诗歌?

1.立秋后,

太阳的余威不减,

翻过七月的绿,

茂盛了窗下的篱墙,

沾了清露的藤蔓,

努力地攀援着,

花开的喧闹,

与蝉一决高下。

远处的几声蛙鸣,

把雨拦在了异乡。

风驮着云蜗行,

夕阳不安分地在山顶逡巡

2.清凉的雨夜,

我和麻雀一起,

沉溺于雨落空阶的流浪,

或是躲在檐下,

聆听雨敲窗棂的声响。

一片树叶,

收回了远望的目光,

空茫的内心,

涂抹了一缕微黄。

八月十五诗歌意境?

1、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赏析: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2、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译文: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理会,今晚清美的风彩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赏析: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情怀。

3、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译文: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赏析: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4、宋·苏轼《阳关曲·中秋作》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

赏析:这首小词,题为“中秋作”,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诗歌鉴赏十种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20种常用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常常出现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问题。为此,现将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表现手法进行简洁盘点,以便大家更好地应对中考。

1.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6.借古讽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7.直抒胸臆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绿荷有恨而背西风,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之恨,流露出伤感不平之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9.托物言志

王安石《孤桐》“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10.用典

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1.比喻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12.拟人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13.双关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

14.反复

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15.夸张

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16.互文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17.设问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8.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黄鹤”、“猿猱”、“不得过”、“愁攀援”侧面写出山的高险。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态,又侧面烘托出了琴声的魅力。

19.抑扬法(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昏聩庸弱。纪晓岚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20.多角度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从听觉上,数里外听到水声,以响衬静;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晚山可爱,好景无限。

当然,这里总结的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并非涵盖了所有的手法,如反问、比兴、象征、对偶、叠字叠词叠句、细节描写等就没有涉及。我们不妨在老师讲解或自己的复习中及时地查漏补缺。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首诗词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鉴赏时要进行全面分析,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有衬托,以冰雪衬托白梅之坚毅耐寒;有对比,用桃李对比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这需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灵活处理。

九月儿童诗歌鉴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这首思念亲人的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客居长安所作的。王维独自一个人在他乡做客,感到十分孤单寂寞,尤其在佳节时,更加思念亲人,所以写下这首情感真挚的七言绝句。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伴。

八月十五儿童诗歌?

  月姐姐,多变化,初一二,黑麻麻,

  初三四,银钩样,初八九,似龙牙,

  十一二,半边瓜,十五银盘高高挂。

  中秋月,净无暇,圆如镜子照我家。

  打麦场边屋檐下,照着地上小娃娃。

  娃娃牵手同玩耍,转个圈儿眼昏花,

  一不留神摔地下,连声喊痛叫妈妈。

  云里月姐说他傻,引得大家笑哈哈。

适合八月朗诵的诗歌?

八月,不负时光静好

如果说春天的气息,带给人们的是从生命深处唤醒的一种力量和精神,如果说夏天的热情,释放给大地的是生命最浓郁最高昂的性格和情绪。

那么,浓缩了彼此精致,姹紫嫣红又辉煌灿烂的艳艳秋色,带给这个世界的,将会是更加精彩更加丰硕的一程静好时光。

悠远长岁,粉墨春秋年年是;清浅红尘,碎影时光重重日。

生命是一场美丽地旅行,也是一场无尽的等待。

人生中,并不是所有的遇见都心之所向,并不是所有的时光都静好如初。烟雨风云处,光阴绵绵,岁月细细,情缘漫漫。

红尘的道场,世事辗转往复,岁月几度如流。

日月本无期,花开花谢自有时。

总觉得每一个拥有过的日子,都那么使人向往;总觉得每一个逝去的时光,都那么让人留恋。

也是,生命是有情意的,万物是有灵魂的,若是意念过的味道,一定会成为我们生活的香馨;若是期许过的意义,则一定带着人生最美的情趣。

生命的美,在于一场遇见

相遇一场情感,拥有一次缘期,执手一段往事,梦里江湖多少醉,从来知是尘缘美。

人生于红尘,千年修渡,万遍祈使,若得约见。但只相见,则如天地生蕤,如春过风香,如夏蘼芬芳。

生命的美,在于真情地执守

人生,最美的情缘,是遇见;最美的遇见,是相伴。

岁月年年有,人无常少年。一朵花期的美丽,益于喜欢和陪伴;一片落叶的飘逸,只因风的相惜相随。

相遇是尘缘,执守才是华年。

生命的美,也在于不断地经历

人生总是一路领悟,一路懂得;意志也是一念生涩,一念强大。

岁月的万千气象,生活的杂杂碎碎,恰似一个个精简无序的谜语,一直被人们猜度在爱恨情仇的江湖中 ,终又被人们知悟在山水日月的旅途上 。

生命的美,更在于灵魂的懂得

这世界,没有一种人生,是独立存在的,也不会有一种生命,是简单唯一的。

红尘情缘,心心念念,好坏双掺,若是懂得,秋水也暖,若无相惜,春花也怨。

人间最美,无非相遇;世间相遇,最是懂得。

若是懂得,相遇便如花月照面,使人温暖;如轻风吹柳,情意绵绵。

绿肥红瘦总关情,云深水浅都是意。

岁月漠漠相流,光阴点点化尘,美好了的,终是生命的这一行程,心念过的,则如歌吟唱,似水柔美。

就像一场期待,突然有了归期;像一场梦影,终幻化成了一片真情,一切都是美好的样子,一切都是美好的时候。

愿岁月里所有的静好时光,都不被我们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