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苏轼的诗歌? 苏轼诗歌梳理?

2023年08月22日 07:21:281

苏轼的诗歌?

关于苏轼的诗歌如下:

1、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出自宋代苏轼的《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出自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苏轼诗歌梳理?

苏轼的诗词内容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苏轼的词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

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

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

(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

(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旷达风格,这个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宛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苏轼诗歌的情感特征?

《海棠》 【写出海棠花盛开之美,花香之浓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花的爱惜之情与因自己生平不得志而抒发的抑郁之情.】

红梅苏轼诗歌鉴赏?

诗前半段,怕、贪、恐、故作,等字,将一枝红梅描摹的像人一样生动。红梅也怕愁、也贪睡、也懂入时、也知故作。姿态性情,无不毕现。这些都应是人的性情,却都被安在红梅的身上,可孰料这么一来,却将红梅不愿与俗芳同艳、却又故作俗色与芳相处无间的性情表露出来。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他的朴实。尚馀孤瘦雪霜姿,则是她的出世脱俗、她的洁身自好、她的高贵纯洁,但决不高傲跋扈。

第三句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就是她的高贵不愿随流。无端二字用得实在是好,酒晕竟无端上了玉肌,但从第三句看,到底写人写花已不甚了然,但是我们一联想到红梅,于洁白之中透出微微的红意,那不正如饮酒后微红的肌肤吗?这是全诗唯一一处正面描写红梅外表的句子,而这种描摹也实在是太震撼人心了,没有过多的笔墨,就直接说她是饮酒后微红的肌肤!愚意以为此当为描述红梅的最佳语句。结合整个第三句,说的够清楚了,就是要把红梅给人化,把人给寓于红梅之中,具体是什么人,不可知也,可以是瞻仰前辈风流名仕、也可以是余以自况也!他说的就是人也要有红梅那种高情,那种纯洁。

最后一句,是说前辈诗人不知道红梅原来是有气质与品格的,往往只看中对外表枝叶的描绘。

诗的开首,以拟人手法描写梅的形象:冬末晚开,迟于芳,像一位贪睡懒起的美人,唯恐自己那玉洁冰清的容颜不合时尚,受到世人猜忌。此处写出了梅的意态宛然,愁情荡漾。其实,这是诗人自己的悲慨。自恐句点出了这位愁美人的心态,实乃诗人历经艰难后的感叹。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受到政敌的迫害,元丰三年1080

被贬黄州。此时,刚刚过去两年。经历惊险的诗人,对忠而获咎的境遇难以释怀。一个恐字,乃点睛之笔,点出了心灵痛苦的印记。冰容用得绝妙,绘出了梅花玉洁冰清的形象,孤傲超的品格,与题目《红梅》相映,也给人留下悬念:红梅何来冰容?

颔联故做小红桃杏色句,写出红的缘由。在诗人心中,此梅是玉洁冰清的白色,现在偶然出现红色,对应首联中的怕、恐,是故作姹紫嫣红的随大流姿态。紧接着尚余孤瘦雪霜姿却奇峭地勾出了梅的神韵,道出了梅的本来气质。孤瘦,点出花朵稀疏俊逸,格调孤傲不的特性。雪霜姿是梅品格本质所在,此时,尽管故做红色,然而傲雪霜的风姿犹存。尚余二字用得绝妙,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颔联两句将迟起美人与梅融为一体,可见诗人咏物本领之高妙。

颈联对梅的内心作了深入探究,并解开了白梅何以变桃杏色之谜: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寒心出自《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春态即小红桃杏色。诗人把梅的内心——寒心与外表——春态对立起来,用未肯来连接,表示出梅的孤傲品格。而对红色的出现,诗人轻松地解释道:美人刚喝过酒,酒晕浮上了玉肌到此,悬念解了:梅的心灵——寒心,外表——玉肌,原本分不开;红色为酒晕,乃一时之变相,本质未变。酒晕句极富美感,也出人意料,实为高雅之戏谑,幽默诙谐的性格与曲折绝妙的诗意揉合得水乳交融。

末尾两句,诗老指北宋诗人石曼卿。石曾有《红梅诗》: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东坡觉得此句可笑,不用诗人眼光看梅,而仅以红色与桃杏相辨,这是他不能同意的。东坡讥讽诗老不知梅格在的同时,把对梅的赞扬与自身的理想巧妙地升华,也做足了《红梅》的题目。这个结尾,升华了全诗,余味无穷。

苏轼李白的诗歌五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苏轼诗歌的时代特征?

一、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

苏轼是一位关心民众,有志于经世济民的人,他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针砭和嘲讽的态度,在诗词创作中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他入仕后勤于政务,又多次遭贬谪,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常常把耳闻目睹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写水灾后江浙人民的艰难,《夜泊牛口》写沿江居民的生活苦痛,《吴中田妇叹》则反映了当时赋税深重,谷贱伤农的境况。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对民众疾苦的关心。

二、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学者们一般认为唐朝以前的诗歌内容较窄,格局较小,明代李东阳说:“赖杜诗一出,乃稍为开扩,庶几可尽天下之情事。韩一衍之,苏再衍之,于是情与事无不可尽”就创作风格而言,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诗作或许比苏诗更要突出、鲜明,但若论创作成就,苏轼则是出类拔萃的。在内容的丰富、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情蕴的深厚等方面,苏诗都是独树一帜的。他晚年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颇具特色。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指出了两者风格的相似。但文学创作毕竟不是简单的重复,所以苏轼的和陶诗虽在用韵、句数、格调等方面与陶诗相近,但内容却不为其所限,举凡自然景物、风土人情以及人世沧桑都被苏轼纳入诗中。其题画诗不仅诗中有画,还善于传达出画中的神韵,进而自由生发,达到了信笔挥洒、自然真率的境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中秋节苏轼的诗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诗歌体裁是什么?

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苏轼的诗歌现存数量是?

苏轼诗歌现存2700余首,词300余首,其中我们大家熟知的豪放词在其中词作中约占十分之一左右。词本《花间》,是以婉约词为正体的,因此东坡豪放词为词之异体,李清照在《词论》中就批判东坡豪放词不合音律,不可歌,不符词最重要的特征音乐性,他的词不过是“句读不葺之诗耳”,自然数量不多。不过豪放词产生需要条件,东坡跌宕起伏的一生为其创作提供了条件,这是生为官宦贵妇的李清照所无法理解的。

当她历经国破家亡的打击,在颠沛流离中也写出了豪放词。此时,豪放词亦成为词坛主流。

苏轼与黄庭坚诗歌的比较?

黄庭坚诗从苏轼,但二者的诗歌创作有着明显的不同,除开生活经历的差异,更多的是二者创作理念的不同,因此导致二者创作上的差异。

苏轼天赋斐然,才气四溢,生性旷达而又忠君爱国,强调有为而作,反映时事,受“兴观群怨”诗歌的创作理论影响深远,同时又认为诗歌的创作源泉来自现实生活的“直寻”,讲究有感而发,直抒胸臆,也就是“天机”、“自然”,因而下笔有神,圆满婉转,情真意切,忠实心灵,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思想情感。向前人学习习百家而自成一派,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内容广泛,兴托深远。

黄庭坚的思想更为正统看,注重“道德文章”,重视诗文的伦理教化,同样注重时事,推崇杜甫诗歌的不忘朝廷饭思君,但就干预现实的程度,黄庭坚远比苏轼温和,受儒家传统的安贫乐道的影响,自身含蓄蕴藉的审美趣味的内在,以及新旧党争的险恶外部环境,黄庭坚表现出的诗歌创作继承了“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也就是“ 发乎情止乎礼义 ” 或“ 怨诽而不乱”的创作理念。这样的内敛风格在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寻找时,黄庭坚也更看向内部,把眼光集中在书卷中,也就是“补假”,希求在经书中使自己的思想圆满,二是让技法混熟。不同于苏轼诗歌的自然天成,黄庭坚深知诗歌创作的甘苦,他讲究诗歌句法的锤炼,结构布置,追求平淡,提出“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的学习创作方法,也开辟了一些新的句法和意境。

因此具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1.选材上:苏轼注重反映现实,关注政治,但也题材广泛。黄庭坚更关乎阐发义理,、以登临怀古、咏物寄意、赠别题诗为题材。

2.主题上:苏轼更多的呈现一种人生如梦、虚幻不实的禅宗主题,苏轼儒释道三教汇通,但主导思想仍是儒家思想,正是儒家济世为民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残酷差距,因而在文学上产生这样的禅宗思想主题。黄庭坚受临济禅宗的影响,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贯穿着心性修养的主题。

3.艺术风格上:苏轼注重自由发挥,写诗往往不为题材束缚,旁逸斜出,,随性而作,,他追求以气运笔, 纵横驰骋,笔随心性, 因此他的诗变化莫测,结构复杂, 无迹可求,但又浑然流转,文章天成。黄庭坚基本上沿题赋诗,以题材为线索展 开构思,强调内容的切题,思路清楚,追求一种苦心经营的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