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关于大雁的诗? 关于大雁低飞的诗?

2023年08月12日 20:48:201

关于大雁的诗?

1.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钱起《归雁》

2.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谢榛《渡黄河》

3.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韦应物《夕次盱眙县》

4.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5.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白居易《南湖早春》

6.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7.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

关于大雁低飞的诗?

描写大雁的4首著名唐诗

大雁在秋天迁徙,在天空中列队飞行时好像“一”字形或“人”字形,诗中常用“孤”与大雁相联系,表明雁形单影只,而“孤雁”通常既渲染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同时也表达了对离群索居的大雁的同情,更融入了诗人们的真情,寄寓了羁旅漂泊之感。描写大雁的4首著名唐诗,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1、《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首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前后,原名为《和张仆射塞下曲》。原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这首诗写战争的胜利和艰苦,语言精炼,剪裁巧妙,表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胆怯的单于想趁漆黑的夜晚逃走,威武的将军不惧风雪而急起直追,诗人截取了这两个画面,描绘了一幅将士出征图。

2、《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要去的地方在青翠的北固山之外;我乘着小舟在碧绿的江水中朝北固山进发。正是涨潮的时候,放眼望去,江面宽阔,江水似乎已与江岸齐平了。小舟白帆高悬,顺着风,静静地向前驶去。残夜尚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慢慢升起;旧的一年还没有完全过去,江上岸边已露出阵阵春意。面对这良辰美景,不禁使人想起了家乡。北归的大雁啊,烦请你们捎封信儿给我洛阳老家的亲人吧。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度破讷沙》

〔唐〕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䴙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首句“破讷沙头雁正飞”深秋,拂晓,破讷沙头,雁阵夤夜南飞。也许是鸿雁南归心切,连夜疾翔;也许是雁群在泉边饮水小憩,被行进的队列惊飞。这引吭南飞的雁阵,也牵动了战士们的心吧:它们能不能把战士凯旋的消息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带回去呢?

4、《凉州词》

〔唐〕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首句“边城暮雨雁飞低”—。仰望天空,边塞小城,垂暮阴雨,鸿雁低飞,掠云北翔。整个画面呈现出灰暗的色彩,低沉压抑的背景,暗示西北边境并不安宁。首句一抑,描绘边城荒凉萧瑟的客观景象;次句一扬,传达诗人不负春来的主观感情。

关于大雁习性的诗?

诗人陆游留心大雁儿的活动并揭示它和气候的对应关系。如他在《夜归》诗云:“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

此诗地点是浙江省绍兴,当年雁儿在中秋前提早南飞过浙江,结果天气早寒。近来对大雁观察记录也表明,大雁提前南飞,结果北方天气早寒,南方气温也比常年偏低。

小学关于大雁的诗?

1.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2.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6.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关于大雁塔的诗?

1, 《与吴令游雁塔》明代 殷奎

合尖百丈插秋旻,俛仰千年感慨频。

译文:百丈高的雁塔顶部插入秋天的天空,让人仰视千年留下诸多感慨。

2,《雁塔斜晖》明代 陈学佺

驱霓势欲尽寒潭,叠嶂联溪数树杉。

译文:雁塔霓虹的灯光想要照进寒冷的潭水,山峰重叠溪水相通树影婆娑。

3,《观雁塔》明代 杨旦

岿然古塔倚青霄,胜览何妨去路遥。

译文:巍峨的雁塔倚靠青天直入云霄,游览名胜何必要去路遥。

4,《登雁塔》明代 邓云霄

俯看白雁皆南度,谁挽黄河更北流?叹逝忧时双泪尽,登临不独为悲秋。

译文:登上大雁塔俯视着白雁全部向南飞走,谁能挽留黄河之水向北留呢?

5,《雁塔名》 清代 洪亮吉

大雁塔,小雁塔,进士题名何杂沓。李白杜甫盖代才,可向塔上题名来?

译文:大雁塔,小雁塔,进士来提名何须那么复杂。李白杜甫名气比这些人都要大,他们可来塔上提名呢?

关于大雁的诗,贺朝?

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⑵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⑶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⑷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⑸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忆秦娥娄山关》

  ⑹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陆游《幽居》

  ⑺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

  ⑻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陆游在《夜归》

  ⑼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的《塞下曲》

  ⑽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⑾胡雁度日边,风雪迷河洲——李白《千里思》

  ⑿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贺朝《从军行》

  ⒀芦酒烧蓬媛,霜鸿捻箭看。黄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李廓《送振武将军》

  ⒁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李益《春夜闻笛》

  ⒂秋雁多夜飞,前群后孤来。——梅尧臣《秋雁》

关于大雁的边塞诗?

关于大雁边塞诗有《次北固山下》,其中有“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诗句。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关于山和大雁的诗?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高适《别董大二首》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王维《使至塞上》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关于大雁塔的诗有哪些?

1. 《题雁塔》

唐代:许玫

宝轮金地压人寰,独坐苍冥启玉关。北百岭风烟开魏阙,

南轩气象镇商山。灞陵车马垂杨里,京国城池落照间。

暂放尘心游物外,六街钟鼓又催还。

2. 《雁塔》

唐代:解彦融

峥嵘彻倒景,刻峭俯无地。勇进攀有缘,即嶮恐迷坠。

窅然丧五蕴,蠢尔怀万类。实际罔他寻,波罗必可致。

南山缭上度苑,祇树连岩翠。北斗临帝城,扶宫切太清。

餐和裨日用,味道懿天明。绿野冷风浃,紫微佳气晶。

驯禽演法要,忍草藉经行。本愿从兹适,方知物世轻。

3. 《赠潼关不下山僧》

唐代:李远

与君同在苦空间,君得空知门我爱闲。禁足已教修雁塔,

终身不拟下鸡山。窗中遥指三千界,枕上斜看百二关。

香茗一瓯从此别,转蓬流水几时还。

4. 《依韵答黄校书》

唐代:徐夤

慈恩雁道塔参差榜,杏苑莺花次第游。

白日有愁犹可散,青山高卧况无愁。

写一首关于大雁的习性的诗?

卢贤生

每当萧飒的秋天季节,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以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相交形成一个“人”字,古人称之为雁阵、雁字、雁序,这也是古诗材料。如陆游《幽居》诗:“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古人云:“雁行有序”,雁的组织性很突出的,雁在飞行时,飞在队伍前头的一只雁,都是由体强识途的老雁担任,雁阵的线条整齐,两雁之间的距离保持匀称。据科学分析,这是雁充分利用气流进行飞行的一种奇妙的“节能术”。

我国常见的雁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雁是候鸟,有着一年一度的迁徙,每年春分后,飞往北方,秋分后飞回南方。当年唐太宗在山西汾河赋诗云:“不识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可见古人早就知道雁有年年迁徙的习性。由于雁有季节准确的迁徙,古人把它视为音讯的“使者”,历史上还有“鸿雁传书”的故事。

雁一年两度的迁徙,说明它对于天气的冷暖变化的反应很敏锐。华北农村流传民谣有:“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总来。”如果大雁迁徙的提早或推迟,预示着当地天气有反常的现象。诗人陆游留心雁儿的活动并揭示它和气候的对应关系。如他在《夜归》诗云:“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此诗地点是浙江省绍兴,当年雁儿在中秋前提早南飞过浙江,结果天气早寒。近来对大雁观察记录也表明,大雁提前南飞,结果北方天气早寒,南方气温也比常年偏低。

虽说雁是候鸟,秋季霜降南旋,但古代诗词经常和雪联在一起,这似乎有悖事实。著名的有唐代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首诗引起一场现代对雁生活习性新研究,起因出自科学家华罗庚针对此诗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写了一首质疑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此质疑诗一出,报刊、杂志争相刊载,大加赞赏,借此勉励后生,要善于独立思考,疑前人所未疑。但也有不少学者,指出华诗欠妥,说“雪中雁”和“月黑雁飞高”确是事实。

查阅古诗,很多诗人描写了雪和雁。例如唐代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宋代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唐代李白《千里思》:“胡雁度日边,风雪迷河洲。”唐代贺朝《从军行》:“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这情景跟卢纶的《塞下曲》很一致,作为候鸟的大雁,为什么还遭遇大雪呢?这主要与气候的多变和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塞外气温骤降,大雁刚刚南飞,白雪就覆盖大地。另外中国地理气候南北差异很大,塞外在农历八月就下雪,甚至更早,“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诗)“五月天山雪”(李白诗),所以大雁难逃“雪网”的。

大雁归迟遇雪之情,也见于古诗,如唐代崔湜《塞垣行》:“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唐代李廓《送振武将军》诗:“芦酒烧蓬媛,霜鸿捻箭看。黄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虽说月黑看不见雁,但雁过有声,“月黑雁飞高”就不足奇了。古诗仍有这方面的佐证。如唐代李益《春夜闻笛》:“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宋代梅尧臣《秋雁》诗:“秋雁多夜飞,前群后孤来。”唐代钱起《宿毕侍御宅》:“落叶寄秋菊,愁云低夜鸿。”唐代李颀《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金代元好问《惠崇芦雁》:“雁奴辛苦候寒更,梦破黄芦雪打声。”所谓“雁奴”就是晚上打更之雁,附近稍有响声,它们就立刻鸣叫报警,接着,群雁也随之惊起鸣叫,此起彼伏。这就是所谓惊起宿雁。一声不响,默默飞行的群雁是没有的,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月黑之夜,什么都难以看见,为什么还知道雁从空中飞过呢?其原因就是俗话说的“雁过留声”。

另外,卢纶是唐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山西的北部是长城,后来当过河中元帅府判官,所以他有边塞的生活基础,不会不亲眼目睹雪中雁、黑天雁,《塞下曲》关于雁的描写应该说是科学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