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意义?

2023年08月12日 19:22:261

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意义?

诗歌鉴赏是语文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就必须要学会读懂“诗家语”。

那么,什么叫诗家语?

所谓诗家语,就是诗歌的语言。它通常具有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抒情性等特点。

所以,如果我们不能读懂这些语言。我们就不能品读出诗人的内心世界。从而也就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我们该怎样去理解诗家语呢?

一,了解诗歌语言含蓄凝练的特点。

诗歌的语言含蓄。所以往往言近旨远意在言外。一般来说,很多诗歌都用少量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这样做就能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的空间。

然而,也正是这一点,让诗歌的语言变得更加的含蓄。所以,它的凝练和含蓄。往往表现为一个普通的词,包含很多联想的意义或者隐含的意义。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就不能很好的理解诗歌的含义。

比如:空山新雨后,这个空字,表现的是雨后青山的空寂旷远。

隔夜黄鹂空好音,这个空字,就是“徒然,白白地”的意思。

死去元知万事空,这个空字,就是指空虚,不包含任何东西或没有结果的。

所以,在不同的诗句当中,同样一个字,它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诗歌语言。

二,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文言与变形的特点。

古代诗歌语言脱胎于文言文。所以它具有文言文的文言性。 于是,文叶文的相关现象,也可能在诗歌当中出现。

同时,诗歌为了对仗和押韵,有时有必要在文字上有所变动。他在语法上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语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他的目的是为了形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的空间。

所以,要读懂诗歌,就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比如,弦弦掩抑声声思,这个思字,就不是思念的意思。而是悲伤的意思。

比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运用了省略动词与介词的方法。

三,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抒情与暗示的特点。

诗歌语言的意义在于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不止单纯在于外在事物。所以鉴赏的时候,就要了解他的抒情和暗示的特点。从而体会诗人的感情内涵。

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也更白,为什么?月无处不明,但故乡的月更明,为什么?原来都是因为忆弟思乡。

诗人以这种幻境作为真境,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我们只有理解了这些诗歌语言的抒情和暗示的特点。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情感。

临终作古代诗歌赏析答案?

《临终作》是袁陟的自挽诗。此诗从墓地风光写到吊唁友朋,再写到将与他灵魂朝夕相伴的松月,特别对生前爱听的山泉声表示极大的留恋,全诗抒临终之情,其心态平和,沉静,无一般人临终前的凄凄惶惶,悲悲切切之态,表达了作者峻洁的人格和面对死亡时达观超旷的乐观精神。

原文如下:青霭千峰暝,悲风万古呼。其谁挂宝剑,应有奠生刍。皎月东方陨,长松半壑枯。山泉吾所爱,声到夜台无。

古代诗歌南浦的意象赏析?

古诗中的南浦是一种意象象征,就像传统文化的梅兰竹菊一样,因古人常用,也集体认同就确定下来了。南浦在古诗中多指水路送别场地,像陆路送别的灞桥一样,寓含离别之意。屈原《九歌 河伯》中有名的诗句“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就是这个用法。

21古代诗歌五首,名句赏析?

三.古诗原文和译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ang) 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四.古诗赏析

时间无穷,人生有限,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人,面对辽阔的山河,前思古人,后念来者,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古代诗歌及赏析全部写出来?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2、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3、声与色的结合(绘形绘色)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4、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

5、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襄邑道中字词赏析?

字词赏析:

用“红”字形容“飞花”的颜色,这是“显色字”,诗中常用;但这里却用得很别致。花是“红”的,这是本色;船本不红,被花照“红”,这是染色。作者不说“飞花”红而说飞花“照船红”,于染色中见本色,则“两岸”与“船”,都被“红”光所笼罩。

“榆堤”,是长满榆树的堤岸;“飞花两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两岸榆树,自然是一派新绿。只说“榆堤”而绿色已暗寓其中,这叫“隐色字”。与首句配合,红绿映衬,色彩何等明丽!

“百里”是说路长,“半日”是说时短,在明丽的景色中行进的小“船”只用“半日”时间就把“百里榆堤”抛在后面,表明那“风”是顺风。作者只用七个字既表现了绿榆夹岸的美景,又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地赞美了一路顺风,而船中人的喜悦心情,也洋溢于字里行间。

作者坐小船赶路,最关心的是风向、风速。这首小诗,通篇都贯串一个“风”字。全诗以“飞花”领起,一开头便写“风”。如果没有“风”,“花”就不会“飞”。次句出“风”字,写既是顺风,风速又大。三、四两句,通过仰卧看云表现闲适心情,妙在通过看云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既遇顺风、风速又大,而作者的闲适之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应该看到,三、四两句也写“风”,如果不是既遇顺风、风速又大,那么天上的云便不会与船同步前进,移动得如此迅疾。以“卧看满天云不动”的错觉反衬“云与我俱东”的实际,获得了出人意外的艺术效果。

襄邑道中

陈与义〔宋代〕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求古代诗歌中带“郎“字的诗歌?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3、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4、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5、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

6、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7、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8、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9、东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梁。

10、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mowing诗歌赏析?

Mowing《割草》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写农村生活的短诗。

诗中描写日常生活,尤其是描写农村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在他生前,有文学评论家批评他把这些普通生活琐事写进诗里去,是不高雅的表现。弗罗斯特在一次采访中说:“要是诗歌不能懂得一切,懂得整个世界,【你们】诗歌就是无用的废物。”

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写的是独自一人在田里割草时的所想所感。他把镰刀拟人化了。诗一开

始,弗罗斯特就说他好像听见镰刀在【与】大地窃窃私语。用镰刀割草,当然会发出声响,所以,诗人说听见镰刀在【与】大地窃窃私语,既可以说是诗人割草时产生的一种幻觉,也可以说是借用拟人化了的镰刀的【耳】语,说出自己的想法。

他先说听不清镰刀在说什么,可能是在说太阳太热,也可能在说四周太静。接着,用“它”—镰刀—来说出这首诗的主旨,也就是诗人的观点:劳动才是真实的生活,劳动是最愉快的事情,劳动就是最诚挚的爱。“它”不幻想会有人恩赐给他闲适而不用劳动的生活,也不幻想有神仙精灵会送来不劳而获的黄金。因为这些都是“超过真实”的东西,因此也是“软弱无力”的。“它”想要的只是用最“真诚的爱”来割草。诗人认为:最甜蜜的美梦,只有靠劳动才能实现。

最后,诗人以“镰刀边【耳】语边把草割下,让它们在阳光下晒成干草”来结束这首诗。

至于诗歌的第11和12句,写到兰花草和【绿】蛇,我想诗人只是想描写割草时令人愉快的真实情景罢了。

thesnowman诗歌赏析?

必须怀有冬日的心境,

方能领略眼前的万树一片冰晶雪白;

只有经受长久的严寒,

才会欣赏松枝银装素裹在斜阳中闪烁的光采;

寒风啸啸,落叶嘶嘶,

冬天的强音声震天外;

苍茫大地响起同一的奏鸣,

雪上的聆听者把悲情全都抛开:

自身虚无才能审视不存在的虚无,

自身不存在方可洞察虚无的存在。

tobeornottobe诗歌赏析?

to be or not to be出自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雷特》第三幕中。

“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一再困扰着哈姆雷特,当然这里所述不仅仅是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而是连带着每件事的价值评判,到底做还是不做,去还是不去,牺牲还是不牺牲?理性的思维能够指导行动,但是过多的思虑就会延误时机,多虑的人内心往往是懦弱的,对后果太多的顾虑导致其不愿作出重大决定。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姆雷特就是这样徘徊不前,往往在即将触及本质的时候又能很油滑地闪开。于是“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