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的《野步》这个诗歌题目“野步”是什么意思?
《野步》是宋末文学家周密的一首七绝。野步,意即郊野散步。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到的春日景色。诗的前两句是情感的缘起,后两句是情感的抒发,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清新悠雅的语言风格,描绘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抒发了自己淡然闲适、钟情田园的感情。
诗歌赏析《野步》周密体现诗人怎么的心静?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作者简介: 赵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清初着名文学家、史学家。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所着《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史学名着。 赏析: 绝句就是“截句”,从律诗中截出两联,单独成诗,可以把不必要的部分删去,只突出精华的内容。由于形式适合,有相当一部分绝句是着眼于奇想巧思的,前两句交代,后两句用奇,此诗即如此。 “峭寒催换木棉裘”,寥寥数字,勾勒出了较长一段时间里诗人的心理状态。“催”者,催促,催逼,仿佛料峭秋寒正不停地催促诗人换上棉袄。在这里,诗人赋予了峭寒一个独立的人格,它想用寒冷逼迫诗人换衣,诗人不肯,它便更添寒冷,诗人仍不肯,它便一冷再冷,再冷,再冷,诗人不得已,只好屈服。实际上,峭寒是没有人格的,更不可能故意与诗人作对,诗人这样写,是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过自己与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诗人为什么不肯换上棉袄呢?可能有多种原因,但结合后文来看,最可能的就是诗人认为多穿衣服是年老体衰的表现,他不肯服老,所以不愿听任峭寒摆布,但最终还是无奈投降了。“倚杖郊原作近游。”“倚杖”是说腿脚不便,“近”是指无力走远。那么,大冷的天,诗人为什么要去野步呢?他在秋风萧瑟中,又将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诗人笔下的秋风,仿佛成了一个讨人厌的家伙,它萧萧地吹,不停地吹,吹红了湛湛青枫,吹白了满头乌发,诗人对这秋风,不禁发出一句“管闲事”的牢骚来。如果说前面的“催”字还不是那么明显的话,那么这里的移情于物就十分突出了。本来秋风没有感情,也不好管闲事,枫叶之红、青丝之白,都与秋风没半点关系,诗人发此怪怨,实属无理。但越是无理,越是有情,诗人自入秋以来,一直不堪寒冷,再加上年事已高,感伤之情就从没断过,此刻他看到瑟瑟作响的红叶,一腔悲怀再也把持不住,便冲秋风抱怨道:“你怎么这么好事!”这里的秋风,实际上已经超出它本身的含义,成为了整个秋天、甚至永远无情地流逝着的时间的代表,正是无情的岁月逼红了枫叶,也催老了诗人。诗人此处将自己的感情外化为原本无辜的秋风,以蓄意悖理的手法,让衰凉之感直达读者心灵深处,仿佛读者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在秋风中不禁洒泪。 综合全诗来看,最核心的无疑是后两句,但前两句也不应忽视。应该说,如果没有前面两句的交代和铺垫,后面的感情不可能抒发得那么充分。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之情。
野步宋周密古诗?
野步
作者: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译文: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在水洼草根处不停的叫着。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野步周密意境特点?
1.诗人笔下的景物都是至美的,描写了麦浪、草根、肥水、新蛙等,诗中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
2诗人笔下的景物都是活灵活现的.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野步周密古诗讲解?
野步周密古诗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留恋的情感。 该诗描绘了一个人在野外游荡的情景,感受到四周的美景和天气的变幻,表达了对自然的敬仰和赞美,同时也表现出对荒野的留恋。野步周密古诗的精妙语言和深刻意境,使其成为中国古代优秀的山水诗之一。 此外,该诗中还融入了作者对时代和世事的思考,提出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深刻感慨,展现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 总之,野步周密古诗不仅仅是一篇山水诗,还充满了思想性和感性,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干戈诗歌鉴赏答案?
.“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一般泛指战争,暗示了诗歌表现的环境特点。
东南梨花诗歌鉴赏答案?
答案《东栏梨花》是《和孔密州五绝》中的第三首。北宋熙宁九年冬天,公元1076年,苏东坡离开密州,就是今日的山东潍坊诸城;接任苏东坡密州知府职位的是孔宗翰,所以称为孔密州。第二年春天,苏东坡到徐州赴任,写了五首绝句给孔宗翰。
岩居僧诗歌鉴赏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岩居僧
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12.下列对全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点题,僧人所居并非殿阁参差的宝刹,也非游人熙攘的胜境,而是罕有人迹的深山。
B、颔联绘僧人所居山间景象,颈联具体写其生活,虽无惊人之笔,但精练自然,无斧凿痕。
C、尾联发出感叹,间接抒发了自己对离尘出世生活的向往之情。
D、前六句将僧之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尾联向往之意溢于言表,是主题思想的点睛。
13.颔联“过”“摇”两字生动形象,请结合诗歌分析其精妙之处。(6分)
答案:
12.C(尾联属于直接抒情)
13.“过”有“路过、经过”之意(1分),这里写出了“飞鸟”经林间翩然飞过的自然状态(1分);“摇”即“摆动、轻摇”之意(1分),写出花儿在清风中的轻摇之态,借鸟的无忧无虑、无欲无求,山花的无拘无束来体现山居环境的清幽(1分),以衬托出“岩居僧”淡泊平静(安闲、平和)的心境(2分)。
朝中措诗歌鉴赏答案?
朝中措
辛弃疾①
夜深残月过山房。睡觉北窗凉。起绕中庭独步,一天星斗文章②。
朝来客话,山林锺鼎,那处难忘。君向沙头细问,白鸥知我行藏。
【注】①作者写作本词时正闲居代湖。②星斗文章:天上的星斗焕发异彩。
⑴从时间和表达的角度看,这首词的上下片有何不同?请对此作简要说明。(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浅层次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答案:①从时间的角度看,上片写“夜深”所见;下片写“朝来”(白天)接待访客。②从表达的角度看,上片描绘幽静的山居生活场景;下片则围绕山居生活与客人对话。
解析:第一问,从上片的“夜”和下片的“朝”可以推知上片是写“夜深所见”,下片写“白天待客”。第二问,由上片的“残月”“凉”“星斗”可以推知上片写景,由“难忘”可以推知下片写情。每点2分,结合词意说明,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解读关键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要注意诗句在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方法等。解题步骤是:解读诗句内涵—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是蕴涵着怎样的理趣。
⑵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君向沙头细问,白鸥知我行藏”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答案:(4分)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你要想知道我对“山林”和“钟鼎”的选择,只要问问白鸥即可知道。作者不直说,而是让客人去问白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淡看富贵功名、乐于过退隐山林的闲居生活的感情。
解析:“朝来客话,山林锺鼎,那处难忘”提出问题,“山林”“锺鼎”要选择哪一个,作者没有直接回答,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人生态度。结合词意说明,意思对即可,4分。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诗词赏析】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韩愈榴花诗歌鉴赏答案?
此诗前两句写景状物,后两句抒发感想。作者并不直接来写景,而是通过人的感觉,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但花开得再美又能如何,还不是寂寞无声落,诗人叹息花开无人来赏,亦即暗喻朋友满腹才华,却被统治者贬谪于穷乡僻壤,无法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