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游曲的诗意
长孙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小字观音婢。13岁嫁李世民,武德末年,她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她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后册封为皇后。少好读书,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论著驳东汉明德马后,采择“古夫人善事”,撰《女则要录》,丹青与张妙净、朱淑真、管道升等诸位女书法家并称。
长孙皇后,有玄武门之胆识果断,驳马皇后之自信从容,赏谢道韫之出众风流,善借古喻今之聪慧睿智,在郭先生眼里竟成连首诗都不会写的呆守礼制的木偶人。宋朝以朱熹为首的儒家思想将社会和君主对女子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做了重大变革,将他们所认为的贤人圣人,木偶化,泥塑化,抽离真实的血肉,按自己希望的形象用泥糊起来,放在香烟缭绕的殿堂里供奉。长孙皇后作为他们所推崇的后世典范,也被塑造成无欲无求,无情无爱的木偶人,《女则》也别误解成与《女诫》一般宣传三从四德的封建毒物了,“贤后”更是成了“苦情女”的代名词。大唐风气,胡汉交融,民族大融合时代,张扬个性、袒露着酥胸的大唐美女们岂是后世裹了脚的病小姐可比的?这样真挚坦诚的感情,比后世迂腐虚伪的风气要何止健康百倍!
其实恰恰通过这首诗,我们才得以了解到长孙皇后作为一个女人,也有娇艳妩媚的一面的,她同样是有笑有歌有情有欲,志得意满、踌躇洒脱的女人。
《春游曲》婉转、清亮地唱响了唐朝女性的最初声音。作为七律,它似有失粘的瑕疵,但反过来说,也可以理解为形式上自由——格律尚未最终定型,一切都是那么的无拘无束,充满了萌动时的盎然生机。也幸好有这样一首诗,能将我们带回贞观年间,充分了解到长孙皇后真实而又可爱可亲的另一面。
二、描写春江的古诗
1、《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2、《春江晚景》——唐代张九龄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气莫能传。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译文: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怎不让人赞叹。
3、《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唐代张子容
林花发岸口,气色动江新。
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
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
译文:江边两岸花开艳丽、草木繁盛,江面春色动人一派生机勃勃。明月倒映江中,随着那波光粼粼的江面轻轻晃动,那逝去的时光仿如春天盛开的百花般短暂。月光皎皎,将石潭映照的格外清晰明亮,水边的浣纱人正在一刻不停的忙碌。
4、《春江花月夜》——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5、《水龙吟·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宋代苏轼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
译文:小船横着截断了春天的大江,躺在船里看绿色外墙的红色高楼一点点耸立起来。
三、春江环景的诗句是什么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四、“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挑儿童多出行”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哪首诗
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明。
天荒地变吾仍在,花冷山深奈吾何。
洗竹放教风自在,隔溪看得月分明。
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
开帘一寄平生快,万顷空江着月明。
后来冰心改为: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挑儿童多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