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诗意
峨眉山月歌
【标题】: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体裁】:七言绝句
【格律】:七律
【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求峨眉山月歌的整首诗、注释、诗意、背景和李白的资料。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⑴月半轮秋⑵,
影⑶入平羌⑷江水流。
夜发⑸清溪⑹向三峡⑺,
思君⑻不见下⑼渝州⑽。
⑴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 影:月光的影子。 ⑷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⑸ 夜:今夜。发:出发。 ⑹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⑺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⑻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⑼ 下:顺流而下。 ⑽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译文
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背景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
作者资料
李白(701~762),甘肃静宁西南人,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们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心情
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时写的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