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太原的诗词有哪些?
赞美太原的诗词有:
《太原早秋 》唐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送裴相公上原》 唐 王建
还携堂印向并州,将相兼权是武侯。
时难独当天下事,功成却进手中筹。
再三陈乞垆烟里,前后封章玉案头。
朱架早朝立剑戟,绿槐残雨看张油。
遥知塞雁从今好,直得渔阳已北愁。
边铺警巡旗尽换,山城候馆壁重修。
千群白刃兵迎节,十对红妆妓打球。
圣主分明交暂去,不须高起见京楼。
《送狄尚书镇太原 》唐 姚合
授钺儒生贵,倾朝赴饯筵。
麾幢官在省,礼乐将临边。
代马龙相杂,汾河海暗连。
远戎移帐幕,高鸟避旌旃。
天下屯兵处,皇威破虏年。
防秋嫌垒近,入塞必身先。
中外恩重叠,科名岁接连。
散材无所用,老向琐闱眠。
《太原早秋 》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诗人王建简介
王建(768-835),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
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约64岁为光州刺史。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名篇如《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渡辽水》、《田家留客》、《望夫石》等。他又以“宫词”知名。他的“宫词”百首,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描写唐代宫中风物和宫廷生活,是研究唐代宫廷的重要材料。其五、七言近体中,有些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宦况之作,情思感人,但杂有消极颓废思想。他的绝句则清新婉约。还写过《宫中三台》、《江南三台》等小令,为中唐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本及《宫词》1卷。
李白《太原早秋》原文阅读|赏析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本篇是李白开元二十三年 (735)与元演同游太原时所作。这一年李白已三十五岁,与许氏结婚也已有多年。随着年岁的增长,李白诗中的思归之作渐渐多起来,《春夜洛城闻笛》、《客中作》 等都是这几年的作品。在早年浪游时这样的作品还不多见。
这首诗紧扣太原早秋落笔,抒发了由此而触发的思归之情。
为显示太原秋来之早,作者选用了众芳衰歇,大火西行,早霜逞威,秋云变色,四个富有特征性的自然景物。百花凋谢,敏感的诗人意识到一年的时光已过去大半,抬头望大火星正流向西方。《诗经·七月》 中说 “七月流火”。“火”,就是心宿,夏历五月出现于南方,六月以后偏西而下行。看来 《太原早秋》 作于六七月间。此时内地还暑气未消,而塞外的早霜已表现出它的威烈,天上的云也是渡河色变,与黄河以南大不相同,呈现出秋天的色彩。四幅景有生物,有天象,组成了一幅太原早秋图。作者精心选用了 “歇”、“流”、“出”、“渡”四个动词,把秋天都写活了,甚至被人格化了。秋天的大自然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尤其是一个“歇” 字,不但使众花神活起来,而且倾注了诗人哀怜惋惜之情。诗人不忍因而也不愿说凋零、凋蔽、衰落、衰谢,只是说她们暂时休息去了,冬去春来又会是繁花似锦。还有,“出”和“渡”,不但化静为动,而且写出了速度,突出变化之迅烈,从而反映出太原与内地的不同。
“秋风萧萧愁杀人”。古代诗人对物候变化极为敏感,所谓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序》)李白浪游天涯,久居他乡,面对太原早秋,怎能不生思归之情?他身在塞外,心恋故土。“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这个“绕” 字很有意味,是边城月缠住了梦,让梦留在边城,心飞回了故乡,还是梦缠绕着边城明月,月带着心飞向故乡?还是月照着边城也照着故乡,梦中的心随着月飞回了故乡?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不过,不管怎么说,诗人的心总是回家去了。这不由人想起了诗人的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的边城月、故国楼,已和上面的花、霜、星、云等眼前景大不相同,它们和诗人的思乡之情缠绕在一起。最后,诗人就近取譬,迳抒情怀,以无日不悠悠的汾水,比喻思慎誉归之情的缠绵、悠长,时时刻刻缠绕在心,无法排遣。前面写景、写梦,虽都为了写思归,但并没有直接说思归,用迂回之法造成了蓄势,这里“思归如汾水”脱口而出,显得滔滔不绝,很有气势,也更显得思归之心切。
思归本是人之常情,《宽御段诗经》 就有了思归之作。秋思也是古诗中传统的题目,宋玉的 《九辩》 之后更多了。但在李白写来分外感人,主要因为诗人能以拆圆眼前实景写心中真情。先是触景生情,因秋来而思归,然后是融情入景,寄思归于梦境,最后是以汾水为喻,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