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赞美项羽的古诗? 垓下歌项羽古诗

2023年07月16日 23:40:541

赞美项羽的古诗?

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宋代:李清照

译文: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2、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唐·杜牧 《题乌江亭》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不能够在之前就预料到的。能能够做到忍辱负重,才算是真正的男子汉。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如果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3、千载兴亡莫浪愁,汉家功业亦荒丘。空馀原上虞姬草,舞尽春风未肯休。——《项羽庙》宋代:许表时

译文:千年百年的兴盛衰亡不能浪费,废除荒野就等于放弃自己的家园, 你我不分姓名不分家世,眼里只有你,和世界无关。为卿起舞,直至流年尽头。

4、楚歌四面秋声起,美人如花帐中死。重瞳将军盖世雄,泪流暗逐乌江水。——明·张宣《虞姬》

译文:秋风里响起四面楚歌,像花儿一样的美人死在了军帐中,眼中有两个眸子(比喻帝王气概)的将军是个盖世英雄,却泪洒乌江。

5、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咏项羽》唐代:于季子

译文:北伐秦朝虽然获得了胜利,但却不想在秦地称王。拥有力拔山河的气魄,羞于渡江面见江东父老。

辛弃疾赞美项羽的古诗?

没有写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宋代:李清照

有关项羽的古诗,要全部?

1、《题乌江亭》

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释义: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2、《叠题乌江亭》

宋代: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释义: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3、《夏日绝句》

宋代: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释义: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4、《乌江》

唐代:汪遵

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释义:

垓下之战惨败于刘邦,在重重给包围中。项羽单枪匹马冲了出去。

项羽在乌江边上自知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拔剑自刎的典故。

5、《咏项羽》

唐代:于季子

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释义:

北伐秦朝虽然获得了胜利,但却不想在秦地称王。

拥有力拔山河的气魄,羞于渡江面见江东父老。

写项羽的古诗词?

第1首,《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项羽最终乌江自刎,留下了无限遗憾。

第2首,《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首《叠题乌江亭》显然是王安石根据杜牧的《题乌江亭》诗意,进行的翻案文章。杜牧说江东子弟可以让项羽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却说那些江东子弟已经不肯为项羽卖力了。

第3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在古诗中被称为?

在《夏日绝句》诗中所写的项羽被称为“西楚霸王”

诗中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尤其铿锵有力。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

关于项羽描写雨的古诗4首?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项羽《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虞兮奈若何!

从《项羽本纪》评价项羽?

小传:亡秦鹿走,伪楚狐鸣。云郁沛谷,剑挺吴城。勋开鲁甸,势合砀兵。卿子无罪,亚父推诚。始救赵歇,终诛子婴。违约王汉,背关怀楚。常迁上游,臣迫故主。灵壁大振,成皋久拒。战非无功,天实不与。嗟彼盖代,卒为凶竖。 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说愿学万人敌,然而略知其意后又不肯学,从中可见其自制力不强,无恒心。观始皇游于会稽喊“彼可取而代之”,可见项梁平时的教育有所缺失。起兵吴中,在太守殷通也要起兵响应陈胜的情况下击杀了太守,得兵八千。渡淮,并陈婴兵马,得东阳,逐景嘉。项羽第一次屠襄城,项梁并无任何劝阻责备。用范增之计,立楚怀王,聚民心。齐国不响应楚国号召共同伐秦,而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这点在陈涉世家也可以看出,陈胜起义之后,复立了各国后代为王,然而各国的王都只顾扩大自己的利益,并不是共谋伐秦,真是应了杜牧《阿房宫赋》的话: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审时度势很重要,这时一心伐秦的只有刘邦项羽,可能他们一开始并不是怀着多么高尚的目的,但是行为如此,所以最后才有楚汉之争。破李由之后,项梁有骄色,不听宋义的劝阻,败于定陶,死于章邯手中。刘、项伐秦陷入僵局。章邯当时看不起楚国,认为其不足虑,将兵围赵国于巨鹿,围而不破,其意应该是引诸军来,各个击破。楚国怀王则令宋义带项羽救赵,令沛公刘邦带一路兵伐秦。宋义到了安阳止兵不前四十六日,宋义认为秦破赵之后实力大损,殊不知自己军中士卒的情况也是在逐渐变坏,而项羽认为秦破赵之后只会变强,因此假借怀王之令,杀宋义,带兵击章邯。破釜沉舟,鼓舞士兵死战,打下了威震古今的巨鹿之战,深符兵家“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旨。项羽由此为诸侯上将军,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章邯在赵高和陈馀两方面的作用下,投降项羽。之后,秦国降兵与诸侯军队有摩擦,项羽又采取了最简单省事但是后患无穷的办法——坑杀,杀了二十万秦兵。然后发现刘邦已平定关中,大怒,扬言要击破刘邦。项伯的干预使得一场战争变成了一场宴会也即名传古今的鸿门宴。项羽一见面就告诉刘邦曹无伤之事,可见其政治方面十分幼稚。亚父范增一心要杀刘邦,不论是看到刘邦的天子之气也好,看到刘邦足以匹敌项羽的才能也罢,但是项羽犹豫不决,听了樊哙一席话更加下不了手,因为樊哙把项羽的行为等同于他所痛恨的暴秦。刘邦趁如厕的功夫跑了,樊哙的劝说起了很大作用,因为刘邦还觉得自己没告辞不礼貌。樊哙“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语出惊人,此人粗中有细,不是简单的武将。沛公让张良等他到军中再去禀报,可以看出他脑子也是转得很快的。鸿门宴是刘邦大业最危险的时候,靠着大家齐心协力度过了。项羽又屠了咸阳,烧了秦国宫殿,整整烧了三个月。这里面其实是有一些藏书的,始皇不让民间私学书本知识,但是自己收藏民间藏书,因此很多秦以前的文献古籍都毁于这场大火。并且项羽此举使得他暴虐的形象深入天下人心,相比而言刘邦入关约法三章,秋毫无犯显得仁慈宽厚多了。刘邦后来可以得到三秦关中父老的民心支持,都得益于这场大火。沐猴而冠的典故,更加看出项羽政治见识极度匮乏,仅仅有富贵还乡这种小民心理,其不得天下也是一定的,倘若侥幸得到,对于天下也是极其可怕的。此后,背着怀王分封天下诸侯,刘邦在巴蜀,三秦章邯董翳司马欣看着他,其他分封齐赵也有隐患。齐国最大势力不伐秦,封了另一个齐王,所以齐国反了。项羽去打齐国的时候,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聚各路诸侯,杀到项羽老家彭城,饮酒作乐,结果第二天项羽杀了回来,三万破五十六万,刘邦大败。刘邦逃亡途中好几次把自己儿子女儿推下车,可见逃亡的紧迫和刘邦的自私无情。刘邦被围于荥阳,陈平出奇计离间项羽与范增,并且使了金蝉脱壳之计,纪信替刘邦而死。项羽后方有齐国与彭越捣乱,一直不得安宁,在广武射了刘邦一箭,被刘邦瞒天过海骗过了士卒与项羽。后刘邦趁着项羽击彭越的时候,击破了成皋。其实这个时候,刘邦还有一路大军由韩信率领在北方赵地平定赵国齐国,韩信逼迫刘邦立自己齐王,刘邦本要破口大骂不许,张良一提醒就回过神来立了韩信齐王。与项羽约定中分天下后,项羽归还了刘邦的父母妻子。此后刘邦用张良陈平计策,趁着项羽现在的困难一举灭掉楚国。各路诸侯开始不履行约定,得张良提醒,刘邦给了诸侯甜头,与韩信、彭越等各路之后围项羽与垓下,四面楚歌瓦解楚军斗志,最后楚军仅剩八百多人。想想当年鸿门宴之时的形势是项羽四十万,刘邦十万,如今形势大转。最后项羽也不自悟自己之失,尚且说“天亡我”。 乌江亭长准备了船只,让项羽渡江,项羽拒绝了。一是认为天意如此,二是觉得江东子弟八千至今无一人生还,愧对江东父老。第二点这一段很让人心疼项羽:“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项羽是真正的爱惜士卒,难怪刘邦本纪有一段评价项羽“仁而爱人”,刘邦彭城之败害死的人比项羽不知道多了多少倍,但刘邦忍过来了。 项羽与大舜一样都是重瞳,但是差别很大,窃以为是项梁的培养有问题。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刘邦手下,六出奇计的陈平、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都曾在项羽手下过,项羽不能很好的发现任用他们,最后甚至怀疑曾一心要致刘邦于死地的亚父,所以说项羽真的是“奋其私智”,不听人言。

项羽之死项羽的原话?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⑩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项羽单挑项羽出啥装?

红莲斗篷+抵抗之靴+振兴之铠+不祥征兆+反伤刺甲+血魔之怒

这套装备为项羽提供了高额的生命值以及不错的双抗属性。红莲斗篷的被动效果可以为项羽提供一个不错的范围性AOE伤害,让他在突进后可以造成范围性伤害。振兴之铠和不祥征兆提供了不错的血量支持和双抗,同时不祥征兆还可降低敌方英雄移速及攻速,减少自身受到的伤害。反伤刺甲则是所有物理输出的克星,最终的血魔之怒则为他提供了一定的输出支持。如果敌方英雄为法师,我们也可将反伤刺甲更换为魔女斗篷,提高自身的法术抗性。

项羽之死项羽性格特点?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他的英雄气概在《项羽本纪》中多处都有所体现。一开始与项梁在会籍起义,之后率兵攻城略地,即使在垓下被围仍不减以一敌众的气势。有铁血,有柔情从他对虞姬的事情中可以看出。然而他的性格上却有一些弱点:

其一是自满。项羽小时候“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读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惊讶于项羽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抱负。但当项梁教他兵法时,他也是浅尝辄止。自满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

其二是暴烈。他坑杀已降秦卒二十余万,火烧宫室。有人触怒他,他便“烹之”,却从不思考别人的话是否有可取之处。刘邦灭楚后不诛杀项氏支属,也于项羽的暴烈性格形成了对比。

其三是优柔寡断。这一点在鸿门宴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范增多次举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王默然不应”。刘邦逃脱后,范增只有叹“竖子不足与谋”,并作出一个惊人判断,“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项羽的当断不断,使他最终山穷水尽,死于自己剑下。

其四是多疑。范增本是项羽的得力助手,然而项羽却因为一个小小的离间计生出疑心,疏远范增。范增也离开了他。在《高祖本纪》中刘邦分析项羽得天下的原因时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多疑,使得项羽失去了身边最后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