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古诗鉴赏?
歌颂“师德”的诗句大多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物喻人,具体如下师德师风诗歌: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2、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居易
裴令公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呢?
3、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下的花朵营养了大地,提供了养料,培育了下一代。
5、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
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春古诗鉴赏?
鉴赏如下:
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官,都落到“春日”上。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古诗鉴赏题?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礼仪的古诗及鉴赏?
以下是一些表现礼仪的古诗,以及它们的鉴赏。
1.《礼制五篇·魏斯诔》:“有酒不饮,人骄自用。有衣不服,人徇自好。故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乐。”
这是一段讲述如何遵循礼节的文字,强调的是知足和知止。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失去尊严,懂得止步就不会危险,这样做可以获得长久的快乐。
2.《帝京篇十首·其一》:“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山松柏天字形,欲栖翠凤到凤池。”
这是一首关于礼仪和风俗的诗歌,强调的是尊重天地。作者通过对黄山的生动描绘,表现出了人要敬畏自然界的力量。
3.《唐诗三百首·送元二使安西》:“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这是一首送别诗,句句表现出作者深情厚谊,以及礼节十分恭敬的心情。诗中用“天涯地角”和“无尽处”表达了相思之深,像是远离家乡的人要离别前,在礼仪方面应该格外注意,尊重和感恩别人与自己之间的情感。
以上是一些表现礼仪的古诗及其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60字的古诗鉴赏?
《关山月》(唐代、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白话译文: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的云海之间。
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
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花开富贵的古诗鉴赏?
1. 《牡丹》
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2. 《牡丹吟》
邵雍
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期间更有王。
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3.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 离披破艳散随风。
4. 《清平调》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
古诗《观雨》的鉴赏?
妙用双关 丰富内涵 ——陈与义《观雨》浅析 关毓敏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复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宋徽宗(赵佶)政和年间进士。
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
他在北宋时曾任文林郎、太学博士等职;南渡后任吏部侍郎,累官至参知政事。
作为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诗人,他在诗歌创作方面推崇并学习杜甫。
所作着眼现实,关注国运民生;用典较少,词句明净,不像其前辈诗人黄庭坚等那样追求“无一字无来处”。
《观雨》一诗虽然也有用典故之处,但平易晓昶;由于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等辞格,使得此作境界辽阔,意蕴丰富。
解读鉴赏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应该知人论世。
《观雨》作于1130夏。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在东南战线攻破临安(今杭州)、越州,继而从海上追击宋朝皇帝,高宗从明州逃至温州。
在两湖(湖南湖北)一线,金兵于1130年春天进逼湖南长沙。
当年二月长沙守帅向子湮积极组织军民顽强抵抗,形势略有好转。
诗人在卞京(今河南开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阳,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
一场夏雨翩然而降,诗人的思绪也随着雨丝在纷飞……本诗虽然写的是雨景,但却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关注,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了。
首联“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
“山客”是诗人自谓,“客”点明处境,“龙钟”写诗人精神状态;“不解耕”表明诗人不会(懂)农桑。
这里,与其说作者在介绍自己,不如说他在述说那个不幸的时代。
寓居异乡,是因为国破家亡;精神疲惫,是因为颠沛流离;不事农桑,是由于在这战乱扰攘的年代无法进行和平生产。
首联的出句,写出了诗人对这个特定时代的鲜明态度,是因,是“客”;对句才是果,是“主”,“危坐”表现了诗人郑重的神态及沉重的心情。
“阴晴”是运用双关,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是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
这又与前面的“不解耕”自然衔接,“观雨”与“时局”二者圆和无迹。
颔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
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不也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写照吗?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妙的融会在一起。
尽管云雨的遮蔽广大猛烈,雨中的万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并非黑暗一片。
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抵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这里主要是指当时的长沙守帅向子湮的积极抗金举动)。
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
竹枝在顽强地举起,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
这里诗人对雨势变化观察的细致入微,表明他对现实的高度关注。
尾联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对句也是老杜的“洗尽甲兵长不用”诗句的化用,在此均为反其意而用之。
作者由雨又想到了一个典故:武王伐殷时,天降大雨,姜太公说:“这是上天在为我们洗刷兵甲,助我伐纣!”我大宋王朝如果兴兵伐金,不也可以借助这大雨洗刷兵器吗?果真如此,我个人的屋子漏雨又何妨!当然这里的“雨”所指是有助于抗金的好的事物。
比如积极的抵抗政 策、行之有效的作战措施、戮力同心的上下配合、催人奋进的舆论氛围等等,与上面所指的晦暗的压迫势力、飘摇欲坠的危势等等是不同的(这也是广义的“双关”)。
这是作为意象的多义性决定的,更是诗人关心时局、希望政局好转的本意决定的。
诗人抓住“风”“云”“雨”(尤其是这个“雨”)的不同侧面,巧妙地运用双关这一辞格,体现出诗人诗思的活跃,胸襟的宽广,也丰富了全诗的内涵。
当然,全诗还运用了拟人、对仗等辞格,使得气韵雄沉;但关键还是双关的应用,把眼前的自然现象、把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感与对现实的焦灼而深刻的思虑天衣无缝般地有机融为一炉,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内涵,气足神完,极具审美意义,是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也是同期诗坛上的上乘之作。
体现出陈与义的壮志雄心。
深重的民族灾难和多舛的人生境遇,让陈与义胸中的爱国热情喷薄而出。
这种热情与他的才气凝结在一起,形成了如此豪迈的诗句。
狐鼠古诗鉴赏?
《狐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描写了狐狸和老鼠之间的斗争,反映了生命的残酷和自然界的规律。诗中,狐狸袭击老鼠,老鼠奋力反抗,最终被狐狸吃掉。诗人通过描写这场斗争,表现了生命的脆弱和残酷,同时也反映了自然界的规律,强调了弱肉强食的现实。诗中的描写生动形象,语言简练明了,情感真挚深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界的诗歌,更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哲理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总之,《狐鼠》这首诗歌,通过对自然界中狐狸和老鼠之间的斗争的描写,反映了生命的残酷和自然界的规律,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界的敬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观鹊桥古诗鉴赏?
原文: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风⽟露⼀相逢,便胜却、⼈间⽆数。
柔情似⽔,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岂在、朝朝暮暮!
赏析:
⽜郎织⼥的爱情故事,是我国流传甚⼴⼜深受⼤众喜爱的神话传说。⼈们常对他们相爱⽽不得相聚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并由此痛恨拆散他们幸福爱情的罪魁祸⾸——王母娘娘。历代诗⼈词家对七⼣相会也都是作为悲剧故事来吟咏。最早如《古诗⼗九⾸》,“迢迢牵⽜星,皎皎河汉⼥,纤纤擢素⼿,札札弄机杼。终⽇不成章,泣涕零如⾬。河汉清且浅,相去复⼏许?盈盈⼀⽔间,脉脉不得语。”可谓“悲悲凄凄惨惨”,催⼈泪下。⽽到了秦观⼿⾥,再写七⼣题材,却能独辟蹊径,不落窠⾅,以全新的⾓度,独创的意境,别致的情调,使⼈⽿⽬⼀新,回味久长。
语文古诗鉴赏技巧?
语文古诗鉴赏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下是一些鉴赏技巧: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古诗多以意境和情感为主题,需要通过诗歌中的形象、意象、比喻等手法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古诗的结构和韵律是其独特之处,需要通过分析古诗的韵律、格律、押韵等来理解诗歌的结构和特点。
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古诗多与历史、文化等相关,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注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仗等,需要通过分析这些修辞手法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注意诗歌中的字词用法。古诗中常用的字词有其独特的用法和含义,需要通过了解这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来理解诗歌的意义。
总之,鉴赏古诗需要多读多思,通过不断地阅读和分析古诗,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的内涵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