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魏晋时期的诗歌 魏晋时期的诗歌风格

2023年07月05日 18:00:391

魏晋时期描写战争残酷的诗歌?

曹操的《苦寒行》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206年,曹操率兵亲征高干,途中经过太行山著名的羊肠坂道,写下了这首诗,其格调古直悲凉,回荡着一股沉郁之气。这首诗感情真挚,直抒胸臆,毫不矫情作态。诗人在诗中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委曲如肠的坂道、风雪交加的征途、食宿无依的困境。对于艰难的军旅生活所引起的厌倦思乡情绪,诗人也做了如实的记录。更感人的是,尽管作为军事统帅,诗人在这里却没有强作英豪之态,而是赤裸裸地写出当时在那种环境下的内心波动,直露的笔触把诗人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以其真诚而扣动着读者的心弦。

曹植也写了反映战争的诗,《白马篇》所体现的是汉末战场的紧张感,“控弦破左的,右发催月支。仰首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通过写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来表现当时战争次数频繁。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魏晋时期诗歌的主要变化是诗歌的丰富化?

魏晋时期的诗歌变化是平仄和韵律的运用,究其原因是汉代佛教的引进,因为当时佛经没有文字只有音怿,主要是以曹植为代表的这些人,曹植有绣虎美誉,再就是魏人李登总结了最早的一本韵书,《声类》,到了沈约的四声八病就基本上算是完善也完整了,隋唐捡漏集大成了,所以就不是丰富而是完全质的改变,论丰富旧体赋也丰富的很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特点?

这一时期的文学除文人诗外,五古更加丰富多采;诗体方面、道教从兴起走向兴盛、七律。

魏晋南北朝也是文的重要发展阶段、文论等、玄言诗。

题材方面,学术思潮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辞赋、宫体诗,辞赋,都对人们的思想和文学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这一变化的重要标志,玄学及佛教、七绝等,一变板滞凝重的面目而为清峻。

散文较之两汉散文,文学的审美追求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变迁。

文学创作不仅逐渐摆脱大量引经据典的陋习,骈文出现并走向成熟、通脱,出现了咏怀诗,有着明显的变化、用典;辞藻方面,重视作家情感的自由抒发、咏史诗、五绝,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声律、游仙诗,小说、骈偶,以及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受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的风气的影响,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等,七古也有明显进步,还有南北朝乐府民歌,渐次衰微,带来了诗歌的变化,还出现了作为律诗开端的“永明体”,抒情小赋的出现,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而且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有多方面的探索。

儒学丧失独尊的地位;辞赋创作也呈现出新的格局,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

藻饰、骈文与散文三种形式

初唐时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区别?

这主要来源于魏晋时期与初唐时期的社会环境不同,造就两个不同时期诗人有着不同的人生感慨。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

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大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初唐大体上是指唐代开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或称武德至开元初)之间。初唐时国力强盛,唐太宗时期国力逐渐复苏,击败强敌东突厥,唐太宗受尊“天可汗”,成就贞观之治。唐高宗时期击败西突厥、高句丽等强敌,建立永徽之治。

魏晋时期的名人?

1、高洋

齐文宣帝高洋,字子进,鲜卑名侯尼于,原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因生于晋阳,一名晋阳乐。南北朝时期北齐开国皇帝。北齐神武帝高欢次子,文襄帝高澄同母弟,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同母兄,母亲为娄昭君。

2、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的成就不仅限于自然科学方面,他还精通乐理.对于音律很有研究。祖冲之又著有《易义》《老子义》《庄子义》《释论语》等关于哲学的书籍,都已经失传了。文学作品方面他著有《述异记》,在《太平御览》等书中可以看到这部著作的片断。

3、陈武帝陈霸先

陈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今浙江长兴)长城下若里人,祖籍颍川(今河南禹州),汉太丘长陈寔之后,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

陈霸先在抵御落后势力摧残,维护社会稳定,恢复南方经济,保护华夏传统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历史的贡献,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从陈霸先治国、治军、从政、为人的自身品格来讲,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陈霸先不仅是一代开国皇帝,他还具有彪炳千古的贤明人格。

4、任昉

任昉(460年-508年),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郡博昌(今山东省寿光市)人。南朝文学家、方志学家、藏书家,“竟陵八友”之一。

任昉幼年时刻苦好学,才华横溢,知名乡里。十六岁时,被刘宋丹阳尹刘秉聘为主簿,后被朝廷征召,任太常博士、征北行参军。齐永明二年(484年),被丹阳尹王俭聘为主簿。后来进京官拜尚书殿中郎,随后又调任为竟陵王萧子良的记室参军,后因父丧而辞官。

5、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出身陈郡谢氏,祖籍陈郡阳夏,生于会稽始宁。南北朝时期诗人、文学家、旅行家。谢灵运也是一位画家,他绘画的题材是“菩萨像”,并且,其壁画《菩萨像》即使经历了晚唐灭佛浩劫,仍然幸存六壁之多

可见谢灵运生前所画的《菩萨像》作品,在数量上是相当可观的,而在艺术上也应该是很有自家风格的。所以绘画界认为,谢灵运绘画与六朝时期诸名家一样,是占据着一席之地的,且是以“佛像”类创作蜚声画坛。

初唐时期诗歌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哪些特点?

“四杰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就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四杰”所提倡的刚健骨气实际上已经开启了唐人风骨论的先河。

  “风骨”一词最初并不是用来品评文学艺术作品的,它作为文学批评的专门概念来提出,始于南朝齐梁的刘勰。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对风骨的阐释奠定了风骨在中国古典文艺学和美学中的地位,涵盖了对文学艺术语言形式和思想感情的两方面要求,而且涉及时代的风貌特征。

  在文学史上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即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创作的诗歌以其厚实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而体现出来的。建安时期的诗人大多政治理想高涨,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另外,当时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疾役流行,人多短寿,也使他们产生了人生苦短的哀叹。所以他们的诗作在体现刚健骨气的同时,也难免会透露出一种悲凉之气。

  唐诗的风骨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展。“四杰”在这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就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而扬弃了建安风骨中感慨悲凉的成分。

  在同上官体的斗争中,“四杰”已将唐初史家蕴涵着唐诗风骨论萌芽因素的“气质”、“贞刚”说发展成为以“刚健”、“雄壮”、“宏博”为内涵的“骨气”说,从而开始形成唐诗的风骨论,指出唐诗革新的方向和道路。

  “四杰”的美学追求不仅与建安诗人在主体精神上是一脉相通的,而且直接开启了陈子昂的风骨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示命运无常的诗歌?

曹操、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等文人面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实以及亲友从身边突然消逝的痛苦,时光易逝与生命无常之感甚深,对生命之短促、死亡之不可避免,都有过深深的喟叹。建安文学作品感叹生命之短暂,其悲凉程度不逊于《古诗十九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诗歌对比?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了 经学的影响开始进入文学独立时代,诗歌散文小说辞赋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诗歌地位犹为重要).魏初时期的文学被称为 建安文学! 是以曹操 曹丕 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 孔融 王桀 刘桢 阮禹所谓 建安七子.七子中最有成就的是 王桀( 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这一时期,还有(南朝)谢灵运多有描写自然山水诗.而鲍照擅长七言古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是由南入北的 庾信.(他的诗再形式上可称的上是六朝诗歌的集成者).而乐府民歌(由于南北地理条件和民族文化差异)南朝的吴歌,西曲大都具有柔婉的风格而北朝的少数民族歌曲刚健豪爽!就小说载体来讲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一个重要阶段此时出现了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干宝的和刘义庆的) 而阮籍 嵇康 左思 的作品在精神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传统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 西晋的诗人更有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多数作品柔靡流俗...东晋时期的言诗泛滥等.而此时唯一的诗人陶潜却能够超越流俗,辞官归隐....陶诗风格多数表现的自然平静,但 却表现了诗人 怒发冲冠 的一面.而他的诗对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有着直接的影响!!到了隋唐(以唐为主)而唐代的诗歌空前繁荣,古体近体各种风格的流派则大量涌现.分为初,盛,中,晚各期. 初唐四杰 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和稍后陈子昂的诗体是由宫廷走向社会的转变诗体及艺术手法上大胆探索为后期发展铺平了道路!而盛唐时期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是以王维 储光羲 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二是以高适 王昌龄 苓参 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而李白 杜甫的诗更是被后世所推崇!安史之乱进入中唐时期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史(继承王维孟浩然)卢纶 李益边塞诗(高适 王昌龄一派的继续)另外 元,白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更是对社会弊端的一种批评,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到了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要算 杜牧和李商隐了.除了诗歌散文以外, 词 更是一种新诗体(源于民间) 总之!唐代的文学题材广泛艺术成就很高是前任何时代都无法相比的!

魏晋时期的陵墓建筑有什么特点?魏晋时期的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陵墓工程

  汉末、三国和两晋时期

  汉末、三国和两晋时期,因连续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曹操、曹丕、司马懿等都提倡节葬,不筑坟丘,不建寝殿,不造围邑神道。

  西晋时虽又起陵,但规制和墓室都远小于东汉时。

  东晋南渡后,国力更为衰弱,已发现的南京东晋帝陵多依山而建,下为长7米左右的矩形筒壳墓室,宽仅5米,上起高约十余米的陵山,规模只相当于东汉时的官员大墓。

  南朝帝陵

  进入南朝后,经济有所发展,帝陵也大于东晋时。

  宋、陈二代帝陵散列在南京,齐、梁二代的帝陵则集中于丹阳,形成较大的陵区。

  根据近年发掘的,结合文献记载,可知诸陵大都倚山而建,前临平地。

  墓室一般在高出平地10米以上处开挖,平面椭圆形,砖墙,上为椭圆穹窿,长约10米,宽约6米。墓室前接甬道,装有二道石门,外加封门墙封闭。墓室上有厚约10米的封土,或与山齐平,或为5米左右的陵山。墓室和甬道壁镶嵌模压花纹砖,拼成狮子、仙人和“竹林七贤”等壁面线雕图案。墓前建有享殿,殿前为陵门,三门并列,左右连陵墙。

  门外左右有阙,门前为墓道,长一公里以上,称为神道。神道自外端至陵门间依次立石兽、石柱、石碑各一对。南朝帝陵均遭严重破坏,墓室坍毁,地面只有少数石兽保存下来,石柱、石碑也均残毁。

  石兽有二种,一种躯体较瘦,头足较长,身上雕刻较多纹饰,只用于帝陵,一般称麒麟。另一种躯体肥壮,短颈长鬣,略似狮子,身上无多雕饰,只用于王侯墓,一般称“辟邪”。现存麒麟以梁武帝陵前的最大,长3.32米,腰围2.4米,高2.7米,下有矩形座,为整石雕成,异常壮伟。

  石柱又名墓表,下为雕双螭的柱础,础上立柱,雕饰分三段:下段雕若干条凹棱,如古希腊陶立克柱身;中段雕凸出柱身之矩形平版,绕柱身雕绳纹连于平版,作绑捆状,版上用阴文刻“某某之神道”等字;上段雕与下段正相反之圆面凸棱,柱顶承托一个雕有一圈覆莲之圆盘,盘上雕一与神道入口石兽相同之小型兽。整个柱身下大上小,比例秀美,雕工精劲,是很优秀的建筑石雕。

  综观现有诸南朝墓前石兽、石柱,兽形似狮而有翼,源于东汉之辟邪,有可能是东汉通西域时受西亚影响所致。石柱下半之凹棱也始见于东汉墓,也可能是间接传自古罗马,但经东汉、南北朝数百年加工改造,已经中国化,表现出古代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同化的能力。

  文成帝冯皇后陵墓

  北魏早期定都平城时的帝陵尚未发现,只在山西大同方山发现了文成帝冯皇后的陵墓。

  墓建于公元484年,先筑土台,台面开挖墓穴,内建砖砌的方形前室、后室,中接甬道。前室筒壳顶,后室方锥顶,室高均7米。墓上封土下方上圆,底方120米左右,高近23米,体量远大于南朝诸帝陵。陵南600米原有石殿,称永固堂,堂前有石兽、石碑,四周有围墙,南门外有阙,是传统陵墓的布局,惜已全部毁去。

  洛阳邙山部族葬区

  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自选陵域于洛阳西北之邙山,以后的宣武帝、孝明帝陵分列左右,又把以前七世魏帝的子孙和建国以前同属一族中的同族和他族人子孙都葬在这一陵区,形成一个巨大的部族葬区。这种部族集中葬法是鲜卑族习俗,沿用数世成为传统,为唐代帝陵有大量陪葬墓之起源。

  北朝崖墓

  北朝后期还存有少数崖墓。公元540年,西魏文帝乙弗皇后去世,便在天水麦积山崖壁开凿墓室安葬,即现今麦积山的第四十三窟。窟外檐雕作三间庑殿顶殿宇,前室设佛像,后室雕作低矮的矩形墓室。东魏权臣高欢死后,虚葬于邺城西北之义平陵,另在鼓山石窟寺凿穴葬之,即今北响堂山石窟,但其墓穴至今尚不能确指。

魏晋时期的官职品级?

官员品级始于魏朝,建立了九品中正制,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品级与职位高低有关,但不是一一对等的,后续还要考自己的努力来升迁来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