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句的古诗唯美
1、《胡笳十八拍》朝代:【东汉】作者:蔡琰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
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
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2、《游子吟》朝代:【唐代】作者: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七步诗》朝代:【三国】作者: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4、《杂曲歌辞・宜城歌》朝代:【唐】作者: 刘禹锡 野水绕空城,行尘起孤驿。
花台侧生树,石碣阳镌额。
靡靡度行人,温风吹宿麦。
5、《凤求凰二首 之一》 朝代:【汉】作者:司马相如凤兮凤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体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6、《项王歌》朝代【汉】作者:虞姬无复拔山力。
谁论盖世才。
欲知汉骑满。
但听楚歌哀。
悲看骓马去。
泣望舣舟来。
《过山农家》
唐代: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走上板桥,只听桥下泉水叮咚。日过正午,茅草房前公鸡啼鸣,不要责怪烘茶冒出青烟,应当庆幸晒谷正逢晴天。
顾况的这首六言绝句质朴清淡、萧散自然,写出了地道的农家本色。
《田园乐七首・其三》
唐代:王维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采菱泛舟体验渡头疾风正吹,拄着拐杖到树林西面看夕阳西斜。我就是那杏树坛边的渔父,也就是住在桃花源里的人家。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认为只有参透王维的六言诗,“乃真知摩诘者”,所指当是这种安闲淡定的禅心。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七言绝句有几种押韵方式?请具体解答,平仄如何安排?
题主这个问题有意思,看似问的只是一些格律上的基础问题,但回答起来就让很多人捉襟见肘了,因为这里面不仅涉及到基本格律,还涉及到一些很多人把握不准的概念,比如“邻韵”的划分,“孤雁格”和“飞雁格”的区别等,大多数人都在这些问题上人云亦云出了笑话。但是不要紧,待我详说一二。
一、七绝的平仄格式。
大的方面来讲,七绝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严格按照“格律”的形式进行,反之,不按“格律”的套路进行,便可称为“古绝”。“古绝”是古体诗中的一种,无所谓平仄、粘、联,也不要求用什么韵,用字精练,言之有物便可。下面着重说说“律绝”(后面所指平仄格均不含古绝)。
七绝的正体平仄格式概八种,是的您没看错,市面上最常用的“押平韵”的平仄格只占了其中一半,另一半的四种平仄格是“押仄韵”的。但是两者的粘、联形式是一样的,所以会押平韵也就意味着会押仄韵了。“押平韵”的平仄格大家都比较习惯,下面就说说这四种押平韵的平仄格。
二、正体首句不押韵的两种平仄格。
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②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正体首句押韵的两种平仄格。
①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②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以上平仄格可以看出,首先七绝是在五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际就是五绝的平仄格句首加两字而已。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想写何种平仄格的七绝,五绝的平仄格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五绝是否合律(七绝的后五字),直接决定了七绝是否合律。七绝是这样,七律也同样如此。
其次是粘、联的规律要掌握。七绝的三句第四字粘住二句的第四字,然后一二句对仗,三四句对仗即可。当然,七绝的第四字就是五绝的第二字,后面也不再赘述。
四、七绝的偏格。
除了上述四格正体,还有一种偏格叫做“折腰体”。折腰体的特点是三句不与二句粘,但一二句,三四句依然形成平仄对仗。
举例(平水韵):
崔峒 《清江曲内一绝》
仄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仄仄仄平平。
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
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五、用韵
一般都选择《平水韵》或者《中华新韵》入韵,这个不用多讲了,大家都知道。无所谓孰强孰弱的问题,但不能两者混用。
六、用韵的要求。
①一韵到底。
无论是首句押韵还是首句不押韵,一般默认都是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也不得押“邻韵”和“别韵”。如借了“邻韵”或者借了“别韵”需做出说明。
②两种“出群格”。
一种叫“孤雁出群格”,一种叫“飞雁出群格”。前者首句用“邻韵”,后者末句用“邻韵”。这里开始就涉及了“邻韵”和“别韵”的概念,对于“邻韵”和“别韵”的认识,大多数人都错了,起码在头条上至今为止还没见到一个能够说准确的,被人云亦云给带偏了。但是不急,后面我会讲到。
③两种“入群格”。
一种叫做“孤雁入群格”,另一种叫做“飞雁入群格”。前者首句用“别韵”,后者末句用“别韵”。
④进退格。
一般用于首句押韵的格式。顾名思义,本韵(一四句同韵)与另韵(第二句用另韵)兼押,形如一进一退,便是进退格。
以上是迄今能查到的所有七绝格式,诗家以正体为重,偏格慎用。
七、邻韵和别韵。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邻韵”和“别韵”的说法,但奇怪的是,却无人能够说至准确,而引用的都是网上经不起推敲的概念,遍观人云亦云之辈,误人误己之说今可休矣!
①何为邻韵?
首先需知,“邻韵”只相对于《平水韵》及之前的“官韵”而言可有,新韵不曾有;而且“邻韵”的概念也并非都是“韵表相邻韵部”或“读音”相近那么简单。其次还要知道,“两韵部相邻于韵表之上”并不代表它们就是“邻韵”。最后必须还得知道,《平水韵》的根脚在于《广韵》,而《广韵》是《切韵》的增补;唐人写诗用的是《切韵》,宋人写诗用的是《广韵》或者《集韵》;《平水韵》属于是和《切韵》与《广韵》一脉相承,所谓的中古音系。区别的地方在于,《平水韵》对《广韵》进行了缩减。下面再谈谈今人对“邻韵”的误用。
比如“支、微、齐”这三个韵,一般都将“齐”视为“支、微”的邻韵,这就大错特错了。普通话里的读音相近,并不代表古音相近。毕竟《平水韵》是属于中古音系统的延续,唐、宋时期的发音与今时大不同。所以在韵表上的排列中,八齐与四支、五微中间还隔着六鱼与七虞。这种现象并非是《平水韵》独有,《广韵》也是如此,广韵里的十二齐与八微整整相隔了三个韵。为什么韵表上相隔这么远,难道是当时编写韵部的人有病吗?肯定没病啊,必须是有根据的。此其一。
其二,齐韵当中的很大部分字,其实际发音在当时的汉字里是没有的,命运类似的还有“歌”韵,都是外来音,胡人之音。是伴随“胡乐”进入中原,逐渐融入当时的语言体系当中的,发音更是与今时天差地别。这些外来语音先按下不表,就说说这土生土长的“江、阳”二韵吧。
一个上平三江,一个是下平七阳,如果查“唐韵”(切韵)会发现,它们不仅不相邻,连声调都不一样。江:古双切,唐时实际发音介于“公”和“光”之间,若承于上古音系看,江字就是“东”韵里的,更近似于古红切。阳:移章切,与今音同。一个“东”一个“阳”,二者何来的相邻?连发音近似都算不得。后来的《平水韵》韵表排列也将二者区分开来,道理就在这里,没有根脚的排列方式古人是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因为这里面还涉及到到科举考试的权威性!
当代这种划分“邻韵”的笑话还不止这几韵,还有把“歌”和“麻”,“真”和“侵”划为邻韵的。这里面很大一部分人,坚持写诗用《平水韵》,对《中华新韵》嗤之以鼻,而读识邻韵时却用普通话发音或者方言习惯去衡量,这是什么毛病?用普通话去解读《平水韵》,没听说过,古人也不会同意!
关于“邻韵”的正确划分,本人的文章栏里有文细讲,此不多言浪费篇幅,感兴趣的可去翻看。
②何为别韵?
别韵者,不属本韵且又非邻韵者也。比如江、阳二韵,非常明显清晰的“别韵”,而大多数人都被拿来当“邻韵”用了,天大的笑话。连“邻韵”和“别韵”都分不清,又何谈的“孤雁格”和“飞雁格”?更大的笑话还有用普通话发音说人家用《平水韵》撞韵的。人云亦云或可,但千万不要误人误己。
以上是对所有关于“七绝”格式和用韵方面的解读,所述可能并非完整,盖因篇幅所限,若有歧义可另开新篇深入探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凡事不可人云亦云,经不起推敲和考证的臆断不要轻易出口,这是我最后要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