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诗

木兰从军行古诗?

2023年05月12日 20:34:191

木兰从军行古诗?

《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从军行的诗句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在那个战哗辩争的年代,国家危亡,民族危亡的时候,无数人投笔从戎,拿起武器,保卫国家。他们此时的心情跟杨炯一样: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七首》

唐・王昌龄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不赶走侵略者,誓不返回家乡。

塞上沙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战场上,哪一处不是异常残酷的呢?唯有战斗,才能赢得自由。

《从军行・其一》

唐・李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李白豪情万丈,愿斩下敌首的头颅,让边关永息战火,重回安宁。在抗战期间,这是多少军民共同的期盼。

《从军行》

唐・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阵阵号角声,惊醒了正在酣睡的士兵,士兵们开始紧张地准备出发。敌春薯军吹响了胡笳,战马闻到战斗的气息也兴奋地嘶鸣起来,双方抢着渡黄河。

太阳落到沙漠的边陲,沙漠弥漫战战士们的厮杀声。战士们歼灭了敌军,擒获了敌酋,把绳子套在扒芦者他们颈上带回来献给天子。

战争的残酷非你我能想象,当他们擒获了敌人之后,高兴之余,你不知他们经历了怎样残酷的战斗。

《从军行》

唐・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这首诗反映边防将士为保卫疆止,不畏严酷自然环境的英勇气概。本诗写远处天山雪线上一杆红旗不断句上攀登,白雪、红旗相衬,更为鲜明生动,令人精神振奋。

《从军行》

唐・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所以征战沙场的军人们,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不求生着回来,只求能为国家尽一份力。

《从军行六首》

唐・刘长卿

其一

回看虏骑合,城下汉兵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作。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第三四句描写了军队辞京后的盯首团出战;第五六句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激烈的战斗场面;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全诗虽仅四十字,但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同时对仗工整,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⑷。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⑴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⑵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

⑶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宫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⑷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⑸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⑹百夫长(zhǎng]):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译文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据点。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创作背景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凯橘征讨。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芹告作诗以发泄牢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