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菊古诗?
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句则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这是郑思肖民族气节的写照,也是对他坚毅不屈的歌颂。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便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自己如菊的情怀。 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事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这首诗句只有用在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才贴切.
咏菊最著名的诗句
古代诗词中的“菊花”,因其在百花纷纷枯萎的深秋季节傲霜怒放,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深受古代文人的喜爱,多有诗文加以赞美。以下十首咏菊的佳作,更是其中的代表……
一、《饮酒・其五》(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写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诗人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谈山,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二、《菊花》(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意趣盎然,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
三、《题菊花》(唐末・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自魏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但黄巢笔下的菊花,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在这首咏菊诗中,“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他要做“青帝”(司春之神),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
四、《不第后赋菊》(唐末・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末诗人林宽有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他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这首诗的境界比我们刚介绍的《题菊花》更雄伟、豪迈。他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越发不满。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五、《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南宋・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含信中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这首词大概作于李清照南渡后不久,写秋景,寄乡愁之作。作为一位明慧睿智坦袭而又经历了生活磨炼的女词人,晚年的她终于以豁达的心胸撇开凄凉感伤的情绪的折磨,唱出了“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趁着东篱黄菊盛开,何不把酒临风,欣赏这傲寒奇葩?
六、《庭前菊》(唐・韦庄)
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
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
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
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
这首诗所吟咏的并不是绽放的花朵,而是还在生长之中的菊花,借此表达思乡之情(唐代长安城中,菊花栽种得非常普遍)。诗人以拟人口吻说,为了追忆长安遍处开放的胜景,我把你们(指菊花)移植过来,载满了庭院;后两句也以拟人口吻转而对旁边的兰花说,不要笑话菊花现在青青的颜色,她们将会在秋天的登高欢会中开放。可以看出,这首诗实际有两重主题,一是思乡,一是羡慕菊花的高洁不俗。(龙山:据《晋书・孟嘉列传》载,九月九日重阳节,桓温曾大聚佐僚于龙山;后人遂以“龙山会”代称重阳登高聚会)
七、《咏菊》(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初降的霜轻轻的附着在瓦上,芭蕉和残荷无法耐住严寒,或折断,或歪斜,只有那东边篱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开让清晨更多了一丝清香。这首诗描写了在寒霜中傲然而立的菊花,诗人是借咏菊之耐寒傲冷,自况言志的。
八、《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这首诗写于诗人在当涂(今安徽当涂)九月十日龙山登高之时,其实在前一日的九九重阳节诗人已经登过一次龙山了,并作了首《九日龙山饮》;这是诗人第二次登上宴赏(在唐宋时期,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所以诗人才感叹菊花连续两天遭到采摘,联想到自己两入长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创,遭馋出京流放。
九、《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北宋・晏几道)
黄菊开时伤聚散。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重见金英人未见,相思一夜天涯远。
罗带同心闲结遍。带易成双,人恨成双晚。欲写彩笺书别怨,泪痕早已先书满。
黄菊开时伤聚散。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重见金英人未见,相思一夜天涯远。
罗带同心闲结遍。带易成双,人恨成双晚。欲写彩笺书别怨,泪痕早已先书满。
晏几道为晏殊第七子,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这是一首感秋怀人的离别相思之词,黄菊开时,是双方离别之时,也是相约重逢之时,故而黄菊成为了他们离合聚散的标志。可是,等待了一年,菊花(也称金英)又开了,人却没回来,于是,“相思一夜天涯远”。这一句,非常真实,非常细致,也非常深刻。
十、《咏菊》(明・丘浚)
浅红淡白间深黄,簇簇新妆阵阵香。
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
浅红淡白间深黄,簇簇新妆阵阵香。
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
一、 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郑板桥在《画菊与某官留别》
二、 辕门菊酒生豪兴,雁塞风云惬壮游。 ―― 王琼《九日登花马池城》
三、 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 ―― 苏轼《送顿起》
四、 短篱残菊一枝黄。 ―― 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五、枣戚 灵菊植幽崖,擢帆游颖凌寒飙。袁崧 《菊》
六、 黄鹂啭处谁同听,白菊开时且剩过。 ―― 司空图《白菊杂书四首》态岩销
七、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白居易《咏菊》
咏菊
清代:曹雪芹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难以抑制的诗兴从早到晚把我纠缠,只好围绕着篱笆散步或倚在石头上独自低吟。
笔端蕴涵着智慧对着秋菊临摹,口齿中含着对秋菊的芳香对着月亮吟咏。
满纸书写的都是自己的愁怨,谁能透过片言只语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愫呢?
自从陶潜写了咏菊以后秋菊的高尚品格一直被人称道。
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这是《海棠诗社》的第二次活动,也是贾府表面上处于最鼎盛的时期。此次活动,备辩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仿启缺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在这次吟诗比赛中,“蘅芜君”薛宝钗选了《忆菊》、《画菊》之后,“怡红公子”贾宝玉选了《访菊》和《旁握种菊》两道诗题。“潇湘妃子”林黛玉选了其中三道诗题:《咏菊》、《问菊》和《菊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