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诗

谁可以帮我鉴赏一下这首古诗?

2023年04月17日 10:02:591

一、谁可以帮我鉴赏一下这首古诗?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是苏轼早期送别词中的佳作。词中传神地描摹歌妓的口气,代她向即将由杭州调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的僚友陈襄(字述古)表示惜别之意。此词风格柔婉却又哀而不伤,艳而不俗。作者对于歌妓的情态和心理描摹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读来令人感叹不已。

上片描述歌妓饯别时的情景,首句表现她送别陈襄时的悲伤情态。“翠蛾”即蛾眉,借指妇女。“黛”本是一种黑色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这里借指眉。“羞黛”为眉目含羞之态。“霜纨”指洁白如霜的纨扇。她因这次离别而伤心流泪,却又似感羞愧,怕被人知道而取笑,于是用纨扇掩面而偷偷弹泪。她强制住眼泪,压抑着情感,唱起《阳关曲》,殷勤劝陈襄且尽离尊。《阳关曲》即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入乐府后所称,亦名《渭城曲》,用于送别场合。上阕的结三句是官妓为陈襄劝酒时的赠别之语:“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这次陈襄赴应天府任,其地为北宋之“南京”,亦可称“帝城”。她曲折地表达自己留恋之情,认为帝城虽然有如天远,但此后见天容易,再见贤太守却不易了。

下片模写歌妓的相思之情。“画堂”当指孤山寺内与竹阁相连接的柏堂。苏诗《孤山二咏并引》云:“孤山有陈时柏二株,其一为人所薪,山下老人自为儿时已见其枯矣,然坚悍如金石,愈于未枯者。僧志诠作堂于其侧,名之曰柏堂。堂与白公居易竹阁相连属。”苏轼咏柏堂诗有“忽惊华构依岩出”句,诗作于熙宁六年六月以后,可见柏堂确为“新构”,建成始一年,而且可能由陈襄支持建造的(陈襄于五年五月到任)。此宴别陈襄,自然有“楼观甫成人已去”之感。官妓想象,如果这位风浪太守不离任,或许还可同她于画堂之曲栏徘徊观眺呢!由此免不了勾起一些往事的回忆。去年春天,苏轼与陈襄等僚友曾数次游湖,吟诗作词。苏轼《有以官法酒见饷者因用前韵求述古为移厨饮湖上》诗有“游舫已妆吴榜稳,舞衫初试越罗新”;后作《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诗亦有“三月莺花付与公”之句,清人纪昀以为“此应为官妓而发”。可见当时游湖都有官妓歌舞相伴。她回忆起去年暮春时节与太守游湖的一些难忘情景,叹息“春色属明年”,明年将不会欢聚一起了。结尾处含蕴空灵而情意无穷。想象明年春日,当她再驾着小船西湖寻觅旧迹欢踪,“无处问,水连天”,情事已经渺茫,唯有倍加想念与伤心而已。

此词上片写人,下片写景,两片之间看似无甚联系,其实上片由人及情,下片借景寓情,人与景都服从于离愁、别情的抒发,语似脱而意实联。从风格上看,此词近于婉约,感情细腻,但“天易见,见君难”,“无处问,水连天”等句,于委婉中仍透粗犷。

二、“ 笑为谁含羞,泪等谁回眸”的下一句是什么?

笑为谁含羞 哭等谁回眸胭脂扣断肠酒 生牵谁的手 死为谁白头

三、这句词出自何处: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

宋 吴文英 浣溪沙

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於秋。

四、《女冠子二首其一》,韦庄的,谁有全诗啊,谢谢啦

女冠子

年代:【唐】 作者:【韦庄】 体裁:【词】

四月十七,

正是去年今日,

别君时。

忍泪佯低面,

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

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

没人知。

这首词在《草堂诗余别集》中题作《闺情》,抒发了闺中少女的相思之情,词句质朴率真,

哀惋动人,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篇.

上片忆与郎君相别.”四月十七,正式去年今日.”连用记载日期的二句,在整个词史上少见.似乎是脱口而出,有似乎是沉醉之中的惊呼.“正是”二字用得传神,表现出记忆之深,让人如闻其声。究竟是什么让这个少女如此的痴迷呢?”别君时”非常直接地点明原因.原来是与郎君分别了.痴迷,沉醉于苦苦的相思忘了时间的飞逝,忘了四季的轮回,忘了身在何处.好象是在一觉醒来,忽然发现,别离已一年,相思也一年了.然而,这一年似快又慢,快是指别离太快,相聚太短,慢是蕴涵了无数煎熬,无数牵挂.”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佯”是掩饰,但不是故意做作,是基于感情的真挚.害怕郎君发现脸上的泪水,而牵挂,担心,而假装低头,”含羞”是别时有千言万语却有无从说起,欲说还休,难于启齿.这两句通过白描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送别时女子玲珑剔透的面部表情,细腻真实的心理活动.

下片抒别后眷念.”不知魂已断”,是过片。“魂断“即”魂销“,江淹别赋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紧扣上片“别君时”,承上;只好“空有梦相随”,启下.过渡自然,不留痕迹.“不知”故作糊涂,实指知,但比知更深更悲.知是当时,是如今,还是这一年?却又不知.事实上,三者已融于一起,无从分别,也无需分别.君去人不随,也不能随,只好梦相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这里的梦是凄苦的,是在无法选择的前提下,不得不选择聊以慰藉的方式,可见相思之深,相思之苦.之无奈.’除却天边月,无人知.”“天边月”与首句“四月十七”在时间上相应。“无人知“即是不知,重复上文,加强凄苦。魂销梦断都无法派遣相思之苦,那就只有对月倾诉了,这是古人常用的寄托方式,没有人知道,但明月知道,不仅知,还理解,更会把这一切记住,作为见证.在少女的心目中,月竟成了她在人间的唯一知己,这是多么无奈的选择啊,更见其孤独,寂寞。况且明月的“知“,本是子虚乌有。寄托相思,相思却更浓,排遣相思,相思却更深。真是欲哭无泪,欲罢不能。少女受相思折磨,为相思煎熬,楚楚动人,愈发憔悴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为之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