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变化值得一讲的是春秋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唐朝,分为诗的产生、诗的发展、诗的顶峰三个阶段。
诗的产生(先秦)
一般把《诗经》尊为中国古诗的源头。其实《诗经》的诗已经是一种相对成熟的形式,诗的起源要远远早于《诗经》。
诗的产生,就是劳动之余的哼唱。有一种说法,劳动号子也可能是诗歌的起源。
最早能被定义为诗歌的,是《吴越春秋》中的《弹歌》。这首二言诗,是文言文节奏和押韵能做到的最小结构,具备了诗的性质:
断竹,续竹;飞土,逐`。
《诗经》以四言为主,整饬、押韵、重章叠唱、包罗万象,基本上囊括了后世所有流派诗歌的先行,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春秋诗歌的大成,而不仅仅是起源。
诗的发展(两汉)
中原地区有《诗经》,南方则出现了长短句的《楚辞》
《楚辞》出现了杂言,和《诗经》风格有明显差异。楚地枭雄称王――项羽、刘邦都是楚人,这种风格的诗歌开始流行。
两汉迎来了民族大汇融,胡人改变了中原音乐端庄稳重的节奏,随着节奏变快,章节变长,四言诗无法满足演唱,就出现五言诗、七言诗,甚至六言、八言、九言。
诗的飞跃(魏晋南北朝)
诗到了曹魏时期,产生质的飞跃。
魏晋南北朝对诗词最大的贡献有两方面――文采和音律,这两方面都是从曹植发端。
诗歌文采修饰发展到极端,成为讲究形式主义的“齐梁体”,即“宫体诗”,只要好听好看,“兴寄全无”,没有志向、抱负,沉迷于风花雪月、闺阁情思。
曹植发明了“梵呗”,开始寻求独立音乐之外的文字本声发音规律。南北朝音韵学得到长足发展,沈约、周J等人提出“四声八病”,并成功运用到诗歌的创作之中。
音律的发展是唐朝平仄格律的基础,也是诗歌走向吟诵文本,脱离音乐独立存在的关键。
经过这五百年的飞速发展,诗在形式上已经初具规模,在流派上也是百花齐放,已经为盛唐飞歌做好了一切准备。
诗的顶峰(唐)
针对南北朝的“齐梁体”,隋唐文人开始了文风的大纠偏。陈子昂提出“汉魏风骨”的概念,无数初唐、盛唐诗人在格式上沿袭宫体诗,在内容上不断开拓进取,在意象上生机勃勃,终于让唐诗成为既优美动听,又感情深厚的动人之作。
对诗体规范起到作用是元兢(换头,相粘)、上官仪(对仗)、沈缙凇⒍派笱浴⑺沃问等人。
这些宫廷诗人精研格式,却遇上武周王朝兴盛覆灭,唐玄宗上位这些风云变动。宫廷诗人被放逐,流落江湖,作品思想性就上升了。大批既有情感、又有形式的诗歌作品就问世了,带动了整个朝代的诗风。
李白对于诗歌史的贡献主要是和王昌龄一起改进、规范了七绝。杜甫在诗歌理论上,决定了唐诗重内容、重感情、崇汉魏的未来走向。
中唐的诗人在李杜压力之下,开始在盛唐诗路上分类深挖。如韩愈的“散文入诗”,李益专攻“边塞诗”,刘禹锡走怀古路线,并开发“竹枝词”,白居易走老百姓路线,李贺干脆就写鬼神之词去了。
盛唐诗是高峰,中唐诗是高峰上的平原,四处开花,大诗人如流星赶月,层出不穷。
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好的时代。
诗的余韵(元明清)
安史之乱后,整个王朝开始倾颓,文化意象就开始走南北朝末年的老路,诗风又往隐逸派和作乐派分流。
晚唐李商隐在艺术成就上来说是最高的,他集合了前朝所有大诗人的特色。虽然有时候用典精深、晦涩难懂,但是他的诗歌成就放在整个唐朝也不逊色。
唯一和大李杜没办法比的是缺了气象,但这不是他的原因,是时代的原因。
不过这都是诗风变化,而对诗歌本身来说,到了晚唐,格律诗的规则已经发展完成。
曲子词开始在杜牧、白居易、刘禹锡手中登堂入室,成为诗规范之外,文人们更加灵动的思维奔流方向。
词牌兴起,诗史也不是到这里就完结,除了盛中唐诗歌的顶峰之外,后来还有宋诗理学诗的第二高峰,清诗的复兴第三高峰。
如宋朝的西昆体、太学体、香山体、江湖体、四灵诗派、江西诗派、包括后来清朝的公安派、性灵派,这些都只是时代内容进步和文人思想觉醒的不同层次,诗本身的形式没有变化。
诗的简史,大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