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诗

落日怅望作者马戴惆怅的原因?

2023年03月15日 03:44:511

一、落日怅望作者马戴惆怅的原因?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诗人久居异地,思乡之情积郁久矣,夕阳西下的情景加重乡愁,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亦感叹自己容颜渐老。

二、五年级描写秋天的古诗

1、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尹式《别宋常侍》

2、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韦庄《章台夜思》

3、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马戴《落日怅望》

4、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韩恫菔槠练纭

5、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白居易《微雨夜行》

6、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过三闾庙》

7、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韦应物《送杨氏女》

8、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陆游《秋思》

9、梦也不分明,远山云乱横。――徐灿《菩萨蛮・秋闺》

10、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11、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12、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柳永《甘草子・秋暮》

13、冷红叶叶下塘秋。――姜夔《忆王孙・番阳彭氏小楼作》

14、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秋夜曲》

15、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16、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17、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曹雪芹《残菊》

18、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刘彻《秋风辞》

19、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郑板桥《咏梧桐》

20、月到东南秋正半。――王国维《蝶恋花・月到东南秋正半》

21、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高蟾《金陵晚望》

22、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23、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赵嘏《长安晚秋》

24、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25、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东汉.曹操.《观沧海》)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唐.李峤.《风》)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唐.刘禹锡.《秋词.其一》)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唐.刘禹锡.《望洞庭》)6、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乐府诗集.长歌行》)7、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____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

2) 海畔尖山似剑,秋来处处割愁肠。____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3)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____张耒《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

4)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____叶梦得《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5)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____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6)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____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 长安九日诗》

7)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____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8)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____姜夔《忆王孙・番阳彭氏小楼作》

9)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

三、诗歌鉴赏 《落日怅望》马戴

1。因为思乡,“辞家久未还”。顿生游子客居之苦。

2,诗人在写景的手法上别具特色,先拿孤云归鸟作比兴,牵到自身的思乡之情。接着以微阳乔木秋山等意象,烘托出一派惆怅沉重的景色,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中心句,以“恐惊”二字写出自己漂泊已久,年华逝去的悲哀……

说真的,我真喜欢马戴的诗。

四、马戴《落日怅望》诗歌鉴赏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 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 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 恐惊平昔颜!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象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究竟起什么特殊艺术效果呢?细细玩味,是颇见匠心的。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马戴这一首望乡之曲就是这样,它的乐音越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遥遥传来,至今仍然能挑响我们心中的弦索。

该文章转自[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