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不懂的才是诗。
二,必须得有名家长篇大论的评论文担保。
三,要听活,要乖巧懂事,知道潜规则和愿意被潜规则。
目前满足以上三条中任一,那么就是现代诗。
二条合格,当真现代诗人。
三种具全,自然是现代诗名人大腕。
请问现代人写的诗词是否超越了古代人写的诗词?感谢?
需要看超越谁?超越李杜,超越苏东坡,超越毛主席这样的诗词巨擘真的太难!
或许超越陶渊明,王维,王勃,李商隐,杜牧这样的诗人也难!可是超越普通的唐宋诗人还不是难事!
是的!如今的整体水平不成,可是不能因为大多数人不成就说没有人行!
还是麻花伤人的话,你不行,不能代表别人不行!
传上以前写的两首诗,与大家共勉!
万马:
十里烟浓万马腾
铁蹄踏落海啸风
夕阳喋血莽原闊
谁吟萧萧第一声
风花雪月:
风花雪月酒一缸
谁人浅吟谁轻狂
谁人千盏图一醉
谁人夜眠花枝旁
用当今现代时尚的字眼作诗答联是不是会失去古代诗词的风韵?你怎么看?
诗词创作一般是通过意象描述,引发读者联想而达成意境意蕴。由于近体诗词中的常用意象,经过历代诗人的提炼,通常已拥有特定的意、典,很容易将读者带到特定的联想,如我昨日说到的豆蔻,一看此意象就会联想到含苞待放的少女。读到“柳”,我们便会联想到别离等等。
这历代积累下来的许多意象和典故,使我们可以用有限的篇幅,表达更多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诗词的质感,也可以从容比兴,借物抒情,借物寄怀。这便是诗词传统意象的好处。
但时代变了,有一些意象今日已不存在,如我们仍继续使用,就不免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如前两日我在头条读到的一首,用驿站作意象的诗。
与此同时,新时代又产生了很多古代没有的新意象,如手机、电脑、网络等等。用这些意象入诗词好不好,一直有争议。个人觉得,只要是对达成意境意蕴有帮助的意象,均无不可。但对于一些不规范的网络用语,我则不主张应用在诗文中。毕竟行文者,应有“文责”。
记得我也曾用过时尚字语入词,例如,下面这首,便用过“炫铃”作手机铃声,记得那时候有诗友觉这有点“不伦不类”,我又将“几度炫铃”改成“数声残笛”。后来还是觉得用炫铃好。又改回来了。另外,这首词,较多人称道之句是:“心或倦、话由衷。新词不许怅西风。”句子也已是近现代汉语了:
鹧鸪天 (送别)
妆阁聊斟意正浓。难为聚散总匆匆。
天连芳草微醺绿,云倚流霞半醉红。
心或倦、话由衷。新词不许怅西风。
炫铃几度催人去,依约临窗月渺朦。
(注:炫铃,手机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