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诗

《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第一卷后记

2021年06月06日 14:44:318编辑

  后 记
  作者叶千华
  我国是个优良传统文化很丰富的国家,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触动我们为之思考而自豪!就语言文字的创造和发展,足令世人赞叹和国人骄傲!加之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形成和出现,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使得中华文化更加灿烂,中华文明更加源远而幽深。是华人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世界上最优秀、最美丽、最独特和最善良的情感精神生活。在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景色秀美、人杰地灵、祖国日臻繁荣昌盛的中华大地上,可以说处处都闪耀着文化的光辉。在传统文化的百花园里,诗词尤为使人们喜爱和接受,并积极地起着陶冶情操、颂扬精神、针砭时弊、揭示真理、褒勉善举的作用。其情可诵可诉,其志可观可言,其意可思可留,其声可闻可掷。
  古人的爱,今人依旧;先人的怨,后人仍有;前人的梦,我们续做;诗人的情,到处能留!那自然的、社会的和人文的东西等都一一进入文人骚客的审美视野,以此满怀思想和希望,借物言志抒情,为学习增添信心,为生活增添情趣,为工作增添力量。在人生道路中时时可领略到生活的真谛,在精神家园里常常会感悟到爱情的尊贵,在神州大地上处处能欣赏到华夏的胜迹。我们的诗人以生花妙笔叩开人们的心扉,诱发人类的情感,画出娇眉,点缀明眸,把人性的真善美臻化于文明和谐的社会中去,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快乐、更美好、更健康!
  在文学的大观园里,诗歌是文学的精华。它的音韵、节奏、意境,都给我们美的感动和激动,并以昂扬的士气唤醒我们沉睡的爱和情。它的形式,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诗,都表现出了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它不愧为“志”中言、“情”中声、“意”中境、“形”中神、“悟”中感,是智美、仁善、情真的彻底表现。它是人们精神领域中至诚至雅至情至心至理的东西。它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思考和思想。它用语言文字把人们的情感和情意载进历史载入交流的生活中,同时将美好的愿望寄予劳动和奋斗里。这是文学形式的体裁所涵盖和拥有的,谁也改变不了,而且迄今还在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多样地表现着,并仍就以它特有的对仗、整齐和韵律,表现出诗歌的形美、情美、声美、意美等。
  曾有人这样问:古诗词和现代诗的形式为什么区别这么大?大家知道,诗歌富有音乐性,是以节奏和精练的语言反映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其形式也就多种多样,有传统的,有外来的,有用韵的,也有不用韵的。区别主要是源于生活和时代、礼教和信仰、方块文字和字母文字的不同;源于不同历史的劳动与生活习惯、物质与精神需求。它们的区别也像古装戏与现代戏、古人与今人,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现代诗和现代人一样,自由开放,约束性的东西少,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甚至就是外国诗歌的借鉴和翻版,所以现代诗的形式自由,分行分段,语句长短多少不一。而古诗词与古代人一样,循规蹈矩,约束性的东西多,与人与事都讲究规矩,遵守一定的格式和调性,字句的多少也有着规定,为此就形成了“律绝”和“词牌”等模式,人们也就按照“规律”习之用之。再加上古时没有标点符号,定调用韵,更是不可或缺的事情,用韵就相当于现代的标点符号,停顿、上口都在韵律韵脚之中。它基于汉字的形、音、义而归纳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条例发挥作用的。因此,产生的情味、韵味、意味,更能使人接受,使人喜爱有加。这也就促成了传统诗词以及曲、赋、联所特有的汉文化特点。如今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弘扬诗词文化,我们在竭尽心力,用古时的瓶装今天的酒,用古代的衣穿今朝的人。这不失是一种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之美。
  我们知道:破律立格,除严创新。并非说说而已,这得有一个过程,得靠大家的共同努力。诗词的形式我们已经继承,这是明确的方面,可不明确的东西很多是因“方言”的原因,致使今天的人们写作受平仄的束缚。就这个因素但愿不要阻碍了诗词的发展。我想,不破不立在此应得到诠释。但美好的东西总是难弃难舍,难离难分,想忘也忘不掉,不爱也不可能。想必我们的诗词文化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都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瑰宝,也是学习汉文化和了解汉文化的魅力所在。倘若中华文化能在世界各地传播、交流和发展,促成影响力,激活生命力,我们的国之强大才真正有持续的力量。所以文化需要积淀和传播,更需要振兴和创新。此次举措会为繁荣和复兴中华诗词作出巨大的推动和贡献。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只要我们有志于事业,有志于美好的生活,能积极地投入到文化建设中去,变化和发展总是快的大的。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有今天,靠的就是我们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文明发展程度,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和老一辈革命家为民谋幸福的奋斗精神。历经由穷到富和由弱到强的艰难曲折,才成就了今天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和新天地。我们最有理由多做事,做好事,不虚劳动,不枉人生。为了爱,奉献我们自己,并尽可能地做些可圈可点的让自己和后人骄傲的事情,这正是我们的喜事和乐事。
  基于对中华国学的继承和发展,为繁荣和复兴传统诗词,弘扬民族文化,同时也为诗歌支撑一片天地,为热爱生活的人们构建一个思想家园。我们编辑了这部承载情感、记忆和有着收藏与纪念意义的“大观”。从策划到征稿、约稿、荐搞、组稿、打印和编校等历时两年,先后得到各地诗会、诗刊、诗人词家和诗界名家来函来电的热情鼓励和支持,并为“大观”寄来了题词、贺联和贺诗等,尤其是为该书登载征稿启事的《中华诗词》、《星星诗刊》、《中华诗词学会通讯》、《扬子江诗刊》等刊物,以及热心关注和帮助荐稿、组稿的诗友与同仁,在此一并谨致诗人最真挚的谢忱!
  该书由于工作量大,来稿大多是当今诗坛耆宿,包括荐稿中部分先辈的作品,除了书刊和少量打印稿,大多是手抄稿,繁体字相对较多,加之字迹潦草,给工作带来一些不便和困难,再加上作品清样返回又拖延了时间,才迟迟交付印刷。虽然我们再三校对和尽力工作,但错漏和不尽人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和诗界同仁理解!并敬请诗友和同志们不吝赐教,以便于今后将工作做得更好!
  最后,对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苏鸿同志不辞辛劳的帮助和中国文联出版社的支持,表示由衷地感谢!
  编者:叶千华
  二○○六年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