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妥协,而是从众,现代语音不也是古音的改良么? 语言最大的作用是沟通,如果多数人都读错或会造成沟通不便,再不影响大方面的情况,有些字修改读音顺应俗语,也是可以的,毕竟原读音也是人造的,同样没什么理由,中文也不是表音文字,
就像你举例的呆ai板,就读呆dai板又能如何?
便秘bi就读便秘mi 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听懂了就行,你要念便bi,好多人又该不懂了
改了就改了,方便为主,又不是把你我他改成泥窝塔
拿我的亲身经历来说,一次下班回家,听见孩子在背语文课本上的古诗,就是那首著名的唐诗,其中有两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我记得明明白白,斜(xie)应该读(xia),这样,全诗才押韵,读起来才有韵律。我觉得是孩子课上没有认真听,所以读错了,于是就斩钉截铁的对他进行了更正。
结果, 第二天老师的电话打来告诉我,现在的古诗读音跟我们上学那会儿不一样了,很多音都变成了现代读法,比如说:一骑红尘妃子笑中“骑”的注音由“jì”改为“qí”。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cui)改为(shuāi)。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由(xian)改为(jian)等。
对于老师的说法,我大为诧异,读音改变不但是会破坏古诗韵律美,而且是不尊重传统文化的表现。
我专门上网搜了一下,主管汉字读音审定的教育部有关部门对此有过回应,他们称读音改变主要是考虑便于推广应用,也考虑了多数人的意见,但目前改编后审音表尚未正式公布,对于古汉语生僻音,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经常读错的字音,现在已经成为了对的。难道当年上了个假学,真是让人“发懵”,不知道现在我们到底应该读哪个字音才算正确。
我并不赞成这种为了迎合现代读音而随意改变古代读音的做法,如果说是为了推广,那么推广这种似对实错的读音只会让让我们的后代离诗词之美越来越远。
古诗可以说代表我们传统文化的最高峰,是民族的根和魂,这样随意修改真的好么?
中国现代诗
【童话诗人】
——给G·C
舒婷
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
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
你的眼睛省略过
病树、颓墙
锈崩的铁栅
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
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
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
出发
心也许很小很小
世界却很大很大
于是, 人们相信了你
相信了雨后的塔松
有千万颗小太阳悬挂
桑椹、钓鱼竿弯弯绷住河面
云儿缠住风筝的尾巴
无数被摇撼的记忆
抖落岁月的尘沙
以纯银一样的声音
和你的梦对话
世界也许很小很小
心的领域很大很大
韩东《你见过大海》
韩东 《有关大雁塔》
李 亨特《珍妮吻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