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涉及到书法史的问题。关于历代书法书风的评价,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说法。在这里,唐代书风和宋代书风对比,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一、何谓尚法?
“尚”,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尚,曾也。庶几也。从八,向声。”本意为曾经的意思。因此四书五经中的《尚书》其实就可以理解为上古时期的史书、曾经的史书。
从象形字的角度来看,“尚”在早期的字形上是一个屋顶,而且上面“小”字头代表装饰物,所以是有华美的屋顶的意思在。
后来经过引申,“尚”逐渐与“上”的意思接近并且趋于一致,所以“尚”也有崇尚、推崇的意思在。
“法”这个字古今意义变化并不大,早起的象形字中,“法”是一种神兽,它公正严明,一碗水端平,明辨善恶是非,所以,“法”在意义上来说代表着一定秩序、规范。
所以,关于唐代书法“尚法”一说从字面意义上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推崇法度、尊崇法度的书法风格。
二、何谓尚意
宋代书法“尚意”,很多人不能理解“意”究竟在这里代表什么。
从文字学角度来看,“意”在《说文解字》'中的阐述非常简洁,“志也”。
其实不用看其他解释,我们仅凭字形构成上就可以大致了解这个字的意思了。
意,上面是“音”,下面是“心”,也就是说这个字所代表的意思就是它要表达人心中的声音,内心的声响。
我们有个词语叫“三心二意”,实际上就是在说这个字的意思。“意”所表达的是人内心的想法,也就是人的心志,但是人的心志多变而不专一,时常变化。所以有“志”这个字,它作为一种恒定不变的存在,与“意”相对。
宋人书法“尚意”不是说宋人推崇变化的心态,而是说他们能够在书法中表现文人仕子多变的内心世界。
三、唐人何以“尚法”,宋人如何“尚意”?
前面我们对尚意、尚法这两个词语从语意角度进行了分析解释。
但是仍然没有解决一个问题,即宋人的尚意和唐人的尚法究竟有何不同?为什么会这样不同?
实际上,唐人和宋人在书法实践上所走的路子是截然相反的。
法,本来就是一种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意,是人内心声音的反应,所以它更多是强调人内在的心里感受,是一种主观的东西。
一个客观 一个主观,那当然就是截然对立的两种书法风格了。
四、尚意与尚法背后的原因
很多人一提到这些问题,脑子里想到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时代不同”。
这当然是正确的,却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我们应该想一想,宋代和唐代究竟在哪些方面是不同的,才让这两个时代的书法呈现出了如此巨大的差异呢?
就历史而言,唐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在于它是继汉代之后,第二个国力强盛的大一统帝国。
汉代之前秦代也可以称之为大一统国家,但是影响力和存续的时间自然无法和汉代相比。
而在汉代之后,中国就陷入了继春秋战国之后第二个漫长的混乱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足足闹了将近数百年才使得中国迎来了第二个国力强盛的中央集权式的大一统帝国——唐朝。
所以,唐代人站在他们那个时代,他们回望过去历史,就得出了他们那个时代所认为的最重要的历史教训,那就是一定要修明法度,并且建立起一个严谨有序的法度国家。往前看,三国两晋南北朝也着实够混乱、分裂了。
因此唐代人秉持包容一切的心态,但是他们内在又讲求法度,因此,这些体现在书法上就是一丝不苟的唐代书风。
唐代书法虽然也有狂草艺术,汪洋恣肆,不拘一格,但是不管他们写的都么潇洒,率性,其内在的书法核心仍然是讲求法度,符合规范的。
宋代很有意思,它虽然是紧接着唐代之后第二个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帝国,但是中间隔着五代十国这一场大混乱。
宋代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于是吸取历史教训的时候,他们就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文人对社会地位开始碾压武官。因为宋人相信武官权利大必然会导致国家混乱的格局,影响统治稳固。
所以唐代人那种严谨修明的法度要求在宋人这里就变成了崇尚文人雅趣,追求表现文人内心世界的文人书法。
所以,唐代和宋代书法的不同是每一个时代的书法者,在自觉中不自觉中受到时代认识的影响,进而就导致了他们从书法信仰上的不一致性。
但是他们对于中国书法史的贡献是巨大的。唐代尚法书法让书法的“法”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内涵,规范了书法的“共性”,而宋代人尚意书法更多的表现了书法独特“个性”之所在。
题主这个问题,还真不简单。
首先,我们先弄清楚什么是唐代尚法书风,啥是宋代尚意书风,答案就出来了。一般的说法是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唐人尚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理论上:
有欧阳询的《八诀》,《三十六法》,《用笔论》。《八诀》主要讲怎样写笔画,《三十六法》主要讲怎么写好字的结构造型,《用笔论》专讲用笔方法。
虞世南的《笔髄论》,论述笔法及行草各体的书写规则。
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以问答形式阐述用笔,点画和绩结构的各种方法。
孙过庭的《书谱》,今人耳熟能详;
张怀瓘的《书断》,《书估》,《文字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评书药石论》,内容和上述诸家有重合处,但多了品鉴和宏观把握方面的内涵。
袁昂的《古今书评》等等。
光看这些书名,就知道好一个法呀法!
实践上:
初唐仍尊二王,李世民大爷的《王羲之传论》,对大王谨严俊朗书风推崇备至,对小王豪放纵逸书风睁眼说瞎话的一顿狠批。
历代帝王都要属下臣民规规矩矩,这是题外话,这里就不扯了。但其影响了唐代整个时代的书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唐代的以书取仕,科举铨选,当然是以规规矩矩的楷书了。虞世南,欧阳询,柳公权都曾任国立顶级书法学院弘文馆的大教官。
《唐八典》记载,太宗贞观年间,诏令现职京官,不论文武,五品以上,皆到弘文馆聆听书法讲授。唐代重视书法教育,是先从皇帝做起的,这种学风一直延续到了晚唐。
科举考试,当然是楷书被定为标准字,这样楷书不成熟都不行了。唐代著名书法家无论擅长行书还是草书,人人都有一手出类拔萃的楷书。
楷书名家辈出,不奇怪;说唐人尚法,合乎情理。
宋人尚意,也体现在两个方面。
1.理论上的卑唐
宋太宗赵光义先生喜欢书法,喜欢的仍然是李世民大爷的那一套。他主持编纂的《淳化阁帖》,选历代帝王,名臣,书法家的字,就是不选颜真卿的雄强大气的书法作品。
加之当时时兴‘’趋时贵书‘’,就是谁的官大学谁的字,谁管科举学谁的字。历史上的朝庭高官,字儿都是秀丽一路,学这路字容易形成媚弱的习气,成了风气,就出问题了,千篇一律,没有区别率,大家审美疲劳了,玩儿不下去了。
苏轼,黄庭坚,米芾的出现,在理论上力矫时弊。他们虽然都没有专门的论著,但在诗文,题跋中处处都流露出对唐人尚法造成宋初书风媚弱的指责。
苏轼《评草书》说‘’吾书不甚佳,然自出新意,是一快也!‘’,诗中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黄庭坚《论书》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米芾《海岳名言》说‘’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字须有体势乃佳‘’,批评唐人‘’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指笔画粗细基本一致),安排费工,岂能垂世。‘’诗云:‘’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
‘’意造‘’,‘’随意‘’,‘’意足‘’都是挣脱唐人过于繁复的法度,走向自由浪漫书风的宣言。
平心而论,不管是处世也罢,艺术也罢,人们都喜欢自由而不喜欢被法度拘严。这是人性,也是艺术规律。
宋人对后世的影响,要比唐人大的多。唐楷到如今再没有出现一个名家,仅有的赵孟頫楷书也是行楷。
明清书家林立,学颜真卿行书,学宋人苏黄米成名成家者不知凡几,而尚法的其它唐人名家,就显得落寞的很,传承者鲜矣乎。即使有之,多不知名。
这也是尚法和尚意最大的不同之处。
为科举升官写那种改良唐楷,甚至阉割唐楷的馆阁体,更不在艺术的范畴内。
上述就是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大体脉络。
井底之见,欢迎拍砖!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