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历史上,“朝”、“代”、“国”有什么区别?

2022年07月17日 06:31:308

这是不同维度的区别。

“代”一般是时间概念;“国”一般是空间概念;而“朝”一般是“代”和“国”的集合,概念更大。比如“魏晋南北朝”中,“北魏”、“东魏”、“西魏”以及“宋”、“齐”、“梁”、“陈”等,都是“代”。而他们在并存的时期,各自占据着一定的区域,这就是“国”。而这三百年期间的状态,被称为“魏晋南北朝”。

朝,本义是“早晨”,因觐见君主多在早晨,因此后来引申出“觐见君主”的动作,比如“上朝”;“朝”的意思是要大臣早来,后来又引申出“觐见君主的地方”之意,也就是“朝廷”。

所以,“朝”应该有两层含义。

代表国家最高权利机构时,“朝”是“朝廷”,用“朝”来指代国家权力机构如“国朝”,如用“明朝”表示“大明政府”等。而这种情况下,“朝”称为一个特定区域某一个时期的统称,比如唐朝代表了公元7至10世纪的远东地区。这时的“朝”可以和“代”通用,比如唐代,也可称朝,如唐朝。

这里有一种情况,比如某一位君主统治的时期,只能称朝而不能称代,如洪武朝、乾隆朝、几朝元老等,而不能称代。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在于从明朝以后,一个皇帝一般在位期间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以年号称呼这位皇帝的统治时期,比如康熙年间,乾隆年间。这种情况下,“朝”在这里是特殊用法。

“代”表示时间,本义是“改变”的意思,用此代替彼叫做“代”,和“世”是近义词,父子相继叫做“世”。唐朝时为了避李世民的讳,凡是用“世”的地方都用“代”。比如“明代”指的是大明政府统治时期。

“国”是空间概念。比如“五代十国”中的中原周边的小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等。国最早起源于先秦时代的分封国,在某个固定区域,有国君,有军队,有治所,有固定边界,这样的政权就可以称为“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文|小河对岸

“朝”与“代”同义,通称为朝代,而与“国”的迥然不同。在我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有些政权被称之为朝,而众多政权则被称之为国。如东晋十六国,唯有东晋被视为朝代,而十六国却只被称为国。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梁唐晋汉周)被视之为朝代,其余十国却不能享受这种待遇。

那么,同为分裂时期的并存政权,却为何有如此之别呢?其实,这是我国古人的一种正统观念的体现。在我国古人的天下观念中,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故而,正统的政权也只能有一个。这在大一统时期,自然不会有太大的争议。而一旦处於分裂时期,就会出现所谓的正统之争。

“朝”,则代表一种正统,用於指代一段时期。“国”,则是代表该时期的割据政权。而后世史学家在修史的时候,也只会使用正统政权的纪年。比如北宋时期司马光主修的《资治通鉴》,即是按朝代分为十六纪,而为:《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梁纪》、《陈纪》、《隋纪》、《唐纪》、《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等等。

《资治通鉴》的纪年方式,即表明了北宋官方是以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五代为正统。而历史上有很大争议的蜀汉、北朝等都没有获得北宋官方承认。实际上,隋唐-后梁的江山却都是禅让自北朝这一支脉(北魏-北周-隋-唐-后梁),而承认隋唐-后梁的正统,就不能彻底抹杀掉北魏-北周的正统地位。这也是后世将这段时期,称之为南北朝的无奈,即南朝与北朝皆被视为正统。

而与宋朝同期并存的辽、金、西夏等,在习惯被称为辽国、金国、西夏国,也是出於站在宋朝正统的角度。而蒙元乃系少数民族入主的政权,故将辽、金与宋一视同仁,分别修《宋史》、《辽史》、《金史》。

到明朝建立,华夏光复,自然不愿意承认辽、金等异族政权的正统地位。但是,宋朝灭亡到大明建立,又存在一个华夏政权的空挡时期,又无奈承认了蒙元的正统。再至满清时期,由于也是少数民族入主华夏,而为使满清政权更具正当合法性,有意提高辽、金的地位,于是又再次恢复了辽、金的正统地位。

参考史籍:《资治通鉴》、《新五代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