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王维的诗中有画,明明只是读诗,眼前却常常表现一幅幅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并没有新奇的结构,奇特的想象,绚丽的情思,有的只是平淡如水,近乎白话的语言,可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使人一遍又一遍的去读去品。其实,做人何尝不是这样呢?追求名利,跟随潮流,让自己金光闪闪,其实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空白而又自卑的心罢了。一个真正自信的,有才华的人并不需要这些外在的修饰,他仅仅是站在那里,就有一种让人折服的气场。“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内而外的。所以。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吧!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洒脱的人。时光易逝,一生几十年仿佛一眨眼就过去了,人于世光,如蚍蜉于天地,沧海之一粟,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伤怀。这时去读一读李白,苏轼的诗,去品味诗中的洒脱人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狂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他们活得随性,没有为世俗所累,难道不是这样吗?人生短短数十载,如果不能活得充实洒脱尽兴,岂不可惜?让我们做一个洒脱的人吧!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现在的人,少了一份“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决心,多了一份利欲熏心的贪婪,少了一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坚持,多了一份溜须拍马的奉承;少了一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的博爱,多了一份自私的贪心。所以,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古诗,就像茶一样,初入口只觉苦涩,但却有绵长的回味,期中蕴含了无数做人的道理,需要仔细品读,这大概就是古诗的魅力吧!
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让人忘忧,使人开颜;诗词如画,在虫鱼鸟兽中描摹自
然,在小桥流水中展现乾坤,为我们描绘出或凄美、或壮阔、或静谧、或热烈的绝美意境;诗词又像一位哲人,在历经千年后,向我们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激励我
们走向生活,面对挑战。
喜欢诗词,喜欢诗词的韵律美。谁不曾陶醉于诗词的天籁中?谁不曾被诗词的音韵之美拨动心弦而乐以忘忧、喜笑颜开?牙牙学语时,我们被父母教以“春眠不
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虽然不通其意,但心中却有种异样的感觉;上小学时,我们背着手,昂着头,摇晃着脑袋朗诵“牧童骑黄牛,歌声
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个个都瞪着无知的双眼,乐在其中;至于现在,当我在心中吟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仍有一种异样的感
觉——这就是诗词的音乐美所带来的美好体验。诗词如歌,让我们陶冶性情,促我们享受人生。
喜欢诗词,喜欢陶醉于诗词的意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向往荒居野处的古人,携一张琴,捧一杯茶,于深山幽林之中偃仰啸歌,在千里澄江之上快乐垂钓。与
自然同呼吸,和天地共变幻,倘佯在大自然奇妙的景物中。喜欢陶渊明式的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淡观天边云卷云
舒;沉醉于王维的山水田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更流连于苏轼“水风清,晚霞明”的初晴凤凰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
子湖畔……诗词如画,展现了自然万物的奇妙瑰丽,我只愿做一个画中人,永远陶醉在诗词的意境中。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古诗词正是先人给予我们的一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是经过筛选出来的精品中的精品。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知识积淀。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使学生领悟蕴涵在古诗词中的各种美,从而陶冶学生自身的情操呢?
一、吟——古诗词声律之美
吟,即“吟咏”。古诗词教学,我认为“吟咏”是第一位。所谓“吟咏”,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说“吟咏”是第一位,这是古诗词这一特定文学形式所决
定的。作为古诗词,其语言本身就是有音响、节奏、旋律的,是抑扬顿挫的,是音乐性的。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指出“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
耳,累累如贯珠。”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感悟古诗词,还是要从“吟咏”开始。当然,就现阶段而言,我们不可能向学生灌输有关古诗词声律方面的知识。但我们完
全可以通过用“吟咏”的方式来让古诗词呈现其特有的声律之美韵。
就拿程颢的《春日偶成》来说吧。全诗的内容是这样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而全诗的主题是:通过
描写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诗人春日郊游的愉悦心情,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一味地不遵循任何方法地去读去背;或者
通过教师的无休止的讲解。我想,学生是很难从古诗中体会到诗人那近乎孩童似的无比愉悦心情的,更无从谈起从诗中得到美的享受。但如果我们教师指引学生来
“吟咏”这首诗,我想,那效果就明显不一样了。
首先,我们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相关知识,将这首诗分出节奏:
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分的节奏来读一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标上需要重读的字词:
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最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标出何处该扬,何处该挫,从而形成这首诗的“吟咏”效果:
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经过反复吟咏之后,那云之“淡”,那风之“轻”,那鲜花之清香,那绿叶之婀娜,一幅绚丽多姿、色彩斑斓、光彩夺目的春光美景图不就早已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了吗?那“余心乐”之高亢,那“学少年”之窃喜,不也都早就荡漾在学生那因“吟咏”而陶醉的小脸之上了吗?
学生不懂什么是声律,但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或低沉,或高昂,或急促,或绵长的“吟咏”,这正是对古诗词声律的最好诠释。
二、品——古诗词妙语之美
品,即“品味”。古诗词语言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对于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一是要品诗眼,正如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说“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
损。”古人写诗最讲究炼字,总是去搜求最贴切的字辞入诗。这一点,我们从贾岛的“推敲”一事上就可以略知一二了。二是要品佳句,古诗词中有着许多令人回味
一生的句子,这些句子或给人以启迪,或给人以美的享受。面对如此精湛的词句,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巧妙呢?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好
的途径。用心去“品”,古诗词妙语当尽展眼前。
在教学白居易《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品”诗中之妙语的。
师:请大家读古诗的第一、二句。
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谁能说说这两句话描写了什么?
生:描写了夕阳余辉照在平静的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绿色,一半成了红色。
师:是“照”吗?
生:是“铺”在江面上。
师:大家看得真仔细,可白居易为什么不用“照”,而用“铺”呢?
(生一时语塞)
师:没关系,我们来好好读一读这两句。注意在读到“铺”字时,我们大家要慢慢地,轻轻地去读一读,回味回味。让这个字响在耳边,现在眼前,熔在心中。
(生又开始读诗了。)
生:我想,此时的太阳一定是贴在江面上,所以作者才用了“铺”字。
生:我觉得“铺”这个字用得特别好,一个“铺”字就能把夕阳照在江面上这一画面写“动”起来了。
生:我也认为作者“铺”字的运用非常得恰当,当我读到这个字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红红的阳光从江的那一头向江的这一头缓缓滚来。
生:读到“铺”字,我感觉到夕阳是多么的美好,它轻轻地为江面抚上一层红绿相间的衣服,是那样的体贴入微;也让我知道秋天不仅有丰收的果实,更有美伦美幻的夕阳。
生:当我从“铺”字展开去看这江面时,那江水在缓缓流动,微波粼粼的江面上光彩在不停的闪烁,那红的,那绿的,映入眼帘,好一个“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江面!
师:是呀!多美的景色!一个“铺”字用得多形象。当我们大家读到这个字的时候,心中会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与安闲。这是秋天夕阳的柔和,这也是秋天夕
阳的魅力之所在。让我们再来读读两句话,读读这首诗,品一品这无与伦比的“铺”字!回味回味这江水一半是绿,一半是红的壮观景象吧!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总是停留在对诗的字面意思的肤浅理解上,或只是把诗人的思想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始终无法在古诗词学习中走得更远。
所以,古诗词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指引学生去对古诗词语言的品味是一条必经之路。毕竟,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美韵是要“品”出来的。
三、想——古诗词意象之美
想,即“想象”。中国的古诗词有着丰富意象,这也决定了古诗词深沉的内涵和表达的含蓄。如何把诗歌的浑厚内在传达出来,让学生与古诗词来一起做一个
深呼吸?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学生对古诗词意象美的感悟。如何引领学生去感悟古诗词意象之美呢?我认为,除了“想”,别无其他佳径。
看看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一词时是怎样让学生在想象之中感悟古诗词意境的吧!
伴随着如袅袅轻烟似的丝竹民乐《琵琶语》,王老师开始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生1: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他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师: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他看到的,你们看到了哪些?
生2: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沽,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夜晚。你看到了——
生3: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汉子们正往家挑着水,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喝酒聊天。
可以说,“想象”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缺乏“想象”的一堂古诗词教学课,必将会使堂课变得一潭死水,毫无生机。王老师的这一教学片段,使得教师与文
本,课堂与文本浑然一体,当学生置身其间时,必然会与课堂的意境也浑然一体了。这么一个依托“想象”而整合而成的意境,能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其实,我们真的要感谢我们的祖先,是他们为我们创造这么一种让人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而不乏美韵的文学形式。
古诗词是“美”的,我们要以“美”的方式来让其展现在我们学生的面前。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的那样,让我们的学生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感受诗词的魅力200
2022年07月06日 01:29: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