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题主的问答,让我想起蒋勋先生说过一句话,《红楼梦》是他的一本床头书。我的床头书是王树增先生写的《长征》。
一、《长征》简介
这本书很有时间感和历史感,就像是一场时空穿越。翻开书的第一页,我们就马上进入了长征的故事。1934年10月7日9:00,长征故事拉开序幕:红六军团在贵州省东北部石阡县城西南20公里处,一个南北走向的小镇甘溪一场战斗打响了。1936年10月,长征故事落幕铭记: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分别与甘肃会宁、将台堡胜利会师。全书67万字,644页。
《长征》用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以时间为经线,以每次战斗、事件为纬线,形象地描绘了长征途中高层领导和普通士兵的言谈举止,人物栩栩如生,叙述娓娓道来,真是百读不厌。
二、作者的文化气节
2016年,王树增先生在某电视台做节目时,一位年轻漂亮的主持人突然问他:“王老师问您一个问题,网上说黄继光是假的,您作何评论?”
王树增先生当场拍案而起,愤怒地要以个人名义封杀这家电视台。吼道:”这节目不做了,不跟你们电视台瞎玩儿。但是主持人你也别走,把你们台长请出来!”
主持人当场被吓坏了,连忙说:“王老师你千万别生气,当我说着玩儿吧。”
王树增怒斥:“说着玩儿,我不反对你们娱乐至死,但祖宗不能说着玩儿!没有一个有出息的民族,来调侃自己的前辈。我们这个国土上,高楼大厦太多,纪念碑太少!”
三、为什么百读不厌?
▲罕见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红军”
很多书中,都没有说明老百姓为什么支持红军,但是《长征》一书却给出了答案。在红军渡金沙江时,对在皎平渡口帮助红军渡江的船工,给予的报酬极其优厚,每昼夜5块大洋和6顿饭。尽管红军官兵每天只吃青豆,但是他们给船工每顿饭都要杀猪。书中还写到,红军官兵和小商小贩做买卖时,从来不讨价还价,要多少给多少,而且都是响当当的现大洋。
▲详实讲述了红军铁一般的“纪律”
红军经过藏民聚集区时,来到一个村庄,老百姓一听军队来了,都跑了。
红军战士饿极了,把玉米叶子剥下来,放在一个大锅里煮。玉米地里藏着一个藏族老阿妈,红军的一切行为老阿妈都看到了,她从地里走出来,掀开那个锅盖,一看里边都是水煮玉米叶子,老阿妈立刻泪流满面。马上跑到屋里端出来了一盆煮好的玉米,让红军战士吃。
战士们拿出一块大洋给老阿妈,老阿妈不要,红军战士给她比划说,你不要我们的钱,我们就不能吃你的玉米,直到老阿妈收下那一块大洋,他们才狼吞虎咽地把那一盆煮玉米吃掉。
你知道当时的一块大洋能买多少东西吗?王树增先生写到:在西藏哈达铺,5块大洋就可以买一头大肥猪,两块大洋就可以买一头大肥羊,一块大洋可以买5只鸡,5毛钱可以买一担子蔬菜,一毛钱可以买十几个鸡蛋。
▲追寻每个生命的“真实和准确”
历史类的书籍,最可怕的就是不真实、不可靠。王树增先生对长征中的每一位战士,都是平视对待,没有区别,始终尊重和追寻每个生命的真实模样。
很多书中,包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书,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黄开湘的名字都是“王开湘”,只有王树增先生在《长征》一书中称呼为“黄开湘”。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的第一反应:那么多书都写王开湘,是不是王树增先生的笔误啊?直到我看《学习强国》中的一个视频,记者采访黄开湘的外孙邵爱福,邵爱福的母亲叫黄菊花。邵爱福在视频中告诉观众,黄开湘是江西人,江西人对黄和王不分,所以在部队中大家都叫他的外公为“王开湘”。这时候,我对王树增先生又多了一份敬意!
▲激发了我的读书情,丰富了我的思政课
因为喜欢,所以快乐;因为喜欢,所以就要分享。
我真的很喜欢《长征》,这本书,我读了4遍,抄写了2遍,对于我喜欢的段落更是背了下来,平时能像聊天一般脱口而出。
记得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聊长征,朋友也是一位读书人。当我和他聊到长征的一些细节时,他问我:“你这些东西是从哪儿知道的?”我说:“是从王树增先生的《长征》里知道的呀!”
他说:“我也看过这本书了,我怎么没有看到这些情节呢?”我说:“你看了几遍啊?”他说:“一遍呀。”我说:“一遍可不行,起码得看5遍,就像毛主席说《红楼梦》要看5遍,才有发言权一样。《长征》这本书,我看了4遍,抄了2遍,所以才能和你侃侃而谈呀。”
这么好的书籍,我怎么能一个人独享。于是,我就把《长征》搬到了课堂。我会以讲故事的形式,给学生们讲解《长征》。学生们爱听,我也乐在其中。这可能就是当老师最大的幸运吧!
我个人认为,读书有一个特点:你记得越熟,就越喜欢;你越喜欢,就记得越熟,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总之,一本书让你百看不厌,一定是经典,经典不一定是“快消品”,它一定会经得住时间和读者的检验。《红楼梦》是流传了300多年的经典,我想《长征》也将是这样的作品!
手机算不算?
假如手机也算是一本现代智能的功能强大的百科全书,那么,它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生死不离的全能书藉。老幼妇儒日日夜夜每时每刻都在翻阅着。它是人类的挚爱,是人类的知己,是人类了解世界乃至于宇宙的师友,是人类常存枕边磨鬓私语的最爱,是人类传通信使的好帮手。手机这部书,自诞生之日起从大哥大的砖块到现今玲珑娇娋的苹果华为,它都注定以先进科技的象征和无法抗拒的理由深深地介入人类的生活当中,成为人类息息相通的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了。
如果出一道测试题:生命与手机只能二选一,你选哪一个?
最后的答案我想会有大多数人毫不犹豫地把手伸向手机。理由很简单,没有手机生命就变成愚昧无知孤独郁闷眼瞎耳聋的废物体。
从呀呀学语就能喃喃光头强,到三四岁的幼儿童的蜘蛛侠,到小学生的猪倍奇。这种动画游戏让无数的童年充满无穷梦幻和好奇的想象。
尽管手机对儿童就象把双面刀,为祸不浅。要毁一个孩子,给一个手机就够了。
然而,鼠年春节遇到的冠状肺炎疫患,为配合疫情的防治工作,政府部门下了封市封村屯的禁令,学校上课时间也得相应的延长。这时候,手机上课,远程网络上课。妙哉!手机。伟哉,手机。这是人类无可奈何的最终战胜!这是人类毫无办法的最有效的办法!智能手机在一片嘘吁声中显出实用的价值。
手机,在多数普通人手里,就是斗地主游戏,观览象棋围棋高手的实战,以满足自己的兴趣和实战能力。
手机,在部分人的手里,就是移动的电视机。方寸之间知晓国家和世界的大事。看影视,看体育赛事,看动漫,看动物世界,看模特大赛,看武林风,看征婚频道。真是应有尽有乱七八糟无所事事死不改悔。唉,这让人头疼中魔中邪的手机啊!
手机,是商人手中的难得机遇和强大的信息倍增器。手机一响,黄金万两。点铁成金,富若石崇。
手机,让相隔万里的人互通有无。手机,让国内或世界的物价一览无余。手机,让有缘眷属天涯咫尺。手机,让留学国外万里之遥的钱款瞬间汇入安全的卡里。手机,在视频对话中让不远万里的亲人时时团聚。手机,我的红颜知己我的手足兄弟姐妹我的父老乡亲我的亲朋好友。
手机,让书生阅尽天下的奇书。网络文学,影视小品,书藉销售信息广告。翻遍箱底,搜尽袋角,钞票告急。
手机,让微商平台展开农富产品的笑脸。手机,让百姓粗糙的大手带上城市商品房的问候。手机,让很多有用的商机飞入寻常百姓家。
手机,让五湖四海趣味相同的文朋诗友在今日头条上握手团聚。有手机真幸福,今生今世足矣。
手机,这部无所不能的人类百科全书。那怕现实中我一无所有,但我的精神却拥有全世界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