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这样的李贺:
一个出身高贵的皇裔;一个才华横溢的才子;可也是一个家世没落、受人嫉恨、天才早逝的可怜人。他有个从未谋面的表大爷叫杜甫,也有个慧眼识珠的伯乐叫韩愈。
他的诗是这样的诗:
近承李白、杜甫,而又出自韩门--既具有李白的豪逸,又有杜甫的沉郁,同时,又有韩愈的奇险。他是一个奇妙的忧郁诗人,他的诗,还有自己的一点冷。
李贺其人你问我喜不喜欢李贺?首先让我看看他长什么样(以下是宜阳县滨河公园的李贺塑像,高3米):
李贺的故乡在洛水之滨的福昌—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
他出生于公元790年,大约是李白之后九十年、杜甫之后七十八年出生。杜甫与李贺父亲是表兄弟关系,算起来,李贺是杜甫的表侄。
李贺是皇亲国戚—是唐朝皇家宗室郑王的后裔,所以他可以说出身高贵。可惜,到了李贺这一代,家境衰落,他的父亲只当过一个小小的县令。李贺从小就很有才华,凭借乐府诗深得韩愈的赏识,其诗歌风格承接韩愈,所以,钱钟书说他昌谷出韩门(家在福昌之昌谷,所以后世称昌谷)。
李贺素有才华。可惜的是,有才华的人也容易受到他人的嫉恨,李贺也是如此。在他赴京参加进士考试时,有人借口他父亲的名字叫晋肃,晋与进同音,所以不能参加进士考试。这简直是十分无赖而滑稽的行为。但是李贺没办法,因为避讳,他的进士之路被堵死了,在后来,他只做过几年的九品小官—奉礼郎,属于太常寺,日常的工作包括在祭祀等活动时引导百官如何行礼等。可想而知,这种工作对于高冷的李贺而言,实在是大材小用,所以他几年后就辞官归家了。
李贺其诗李贺的诗的确是冷的。即使读不懂他的诗歌的人,也能直接在他的诗歌里,看到冷、、寒二字。比如他在京任奉礼郎时所作的《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明明是在赞赏宫廷乐师李凭乐声有春色融融之感,可是李贺因为心中有寒气,所以感觉到的是音乐让自己的冰冷的心暂时融化了,这种潜意识在诗歌里就是十二门前融冷光。融融入耳的音乐都能和冷光联系在一起,这也许就是李贺的特点吧。不说玉兔,而言寒兔,此诗意境确实阴冷,进一步体会玉碎、泣露,更是如此。
又比如著名的《雁门太守行》亦有寒字: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鼓寒实则指鼓声低沉。
寒不但出现在诗歌之中,李贺还开篇写寒。《梦天》开篇第一句便有寒字: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神话中住在月中的玉兔和蟾蜍,李贺偏用老和寒来形容,凄凉之境顿生。
即使没有冷、寒二字,类似的字眼也普遍存在于他的诗歌之中。可见,他的内心充满着家族衰落、官场不得志的寒意。比如,他最出名的、被毛泽东引用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其下一句携盘独出月荒凉,何其孤单、悲凉。更别说其中酸风射眸子让人有秋风射眼的同感,忍不住要让人像金桐仙人一样,流下如思念之清泪了。
总体而言,李贺的诗意境阴冷深沉,单凭字眼便能轻松感应出其诗歌之阴冷。李贺阴冷的诗歌基调里,偏偏蕴含着幽兰、露珠等,比如上面提到的《李凭箜篌引》,又比如他的《苏小小墓》,不但运用了幽兰、露珠等,还写到了烟花、芳草、青松、翠烛等,以青、绿这种亮而凄冷的色彩作为基调,所以他的诗歌之冷也是冷艳之冷: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这便是李贺典型鬼境的体现,他的阴冷源于一种心中有怨而无人理解的心情。而纵看李贺短短的二十七年的一生,即使韩愈赏识,大约也无人能真的理解他吧。这样的李贺,让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