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大约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并且是与女权运动、黑人运动以及反越战运动相伴而生的。在当时那种历史背景下,人们纷纷开始怀疑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普遍主义与西方霸权,认为现代社会是好是坏,还不能过早地下定论。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首次运用“后现代”这个术语,以表明他对西方“现代化”运动的一种辨证眼光与怀疑态度。
根据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观点,一个论题之所以能建立,就是它需要能被证伪,也就是说,一个思想如果能够建立起来一定有它的对立面。后现代主义就是对现代性的反思,一种证伪,所以也可以说是现代主义的一部分。其代表人物主要是极具批判性的福柯、德里达、布希亚等人。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学界蔓延开来也有一个过程,从人类学、社会学到教育学、政治学,而其质疑和挑战的最后堡垒便是西方的现代史学。而在本文中描述的便是后现代主义在史学上的表现,并不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全部。
根据米歇尔·斯坦福对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概括,其具体特征如下:
(1)历史著述/文本自成体系,与历史事实无关;
(2)历史著述的好坏,不在它是否反映历史事实,而在于它文笔是否优美;
(3)过去并不存在,而只有对过去的一些解释——这些解释也许言之成理,但也许胡说八道;
(4)无法用真假来评价历史著作;
(5)历史著述通常是意义含混的,无法重新解说;
(6)历史的过去只是“建构”出来的,其实并不存在。
后现代主义的这些具体特征都来源于其最基本的一个特征,即相对主义。由于语言学的转向(linguistic turn),即语言是不透明的,也有内在主观性,因而要准确理解语言所构成的史料,就必须将其放在语境(context)即当时记录史料的情景下来研究。但是由于我们无法复原出当时的情景,也就无法准确理解史料。此外,不同的人群对于同一史料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如此一来,史料中的历史只是当时史料编写人所建构的历史,读史人的理解也只是相对于他个人的理解。历史不等于过去,而只是一种对过去的表述和解释而已。这最终催生了后现代主义的相对主义与怀疑主义这两面大旗。
相对主义、建构主义等思潮又将史料的客观性击得粉碎。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所有原来被认为具备客观性的历史资料都只是一种无任何客观性可言的文本而已。文本掩盖的东西和它表达出来的一样多,不应当只从字面读它,也不应只考虑如何发掘作者的意图。这便是后现代主义者对于文本的文本性的评价。正因为崇高的史料如今已然“堕落”成了文本,那么历史事实的真假,即所述历史的客观性便不再是评价历史著述好坏的标准,而能作为评价标准的只剩下其文学水平的高低。
反普遍主义则是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所谓普遍主义就是西方启蒙思想所倡导的普遍理性,其必然带有一种排他性,即把不适合理性的现象排除在外,或者加以贬低,以证明理性的优越和准确。这种赤裸裸的西方中心论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的大背景下显然是行不通的。理性万能的信念早已无法让人信服了。后现代主义正是反对现代主义那种笼罩一切、建立制度和社会体制的做法,强调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相对性和无结构性,注重为现代主义排斥在外的“它者”(the Other)的地位。他们认为,如今世界历史所呈现的多元性,已经打破了原来单一的时间观念。西方的历史只是世界文明的一个特例而已。
后现代基本主义的特征
2022年03月02日 06:47:401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