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诗

诗歌的特点是什么???..............(以下省略)

2022年02月20日 00:14:137编辑

  根据作品体裁特点进行阅读和鉴赏,是我们常用的基本的方法。但是,目前的语文报刊上的高考诗歌阅读和鉴赏解题指导文章,大都注重所谓解题技巧的指导,总是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尤其是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能力的目的。我认为,关键还是要让学生抓住诗歌的特点以及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达到教学和考试的根本目的,这样还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诗歌的特点。

  诗歌的内在特点是抒发感情。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

  无不是为了抒情。抒情是诗歌的生命、灵魂,没有抒情,就没有诗歌。因

  此,阅读、鉴赏诗歌时,首先要弄清诗人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歌咏的是

  什么样的物,叙述的是什么样的事,刻画的是什么样的人,进而看看借此

  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

  诗歌的外在特点是讲求韵律。特别是古典诗歌讲求合辙押韵、对仗,为此有时要倒置语序,“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无觅英雄孙仲谋处”的

  倒装,只有把它变成顺装,才能准确理解。阅读时还要读出声来,诗歌的

  韵律美只有读出声来才能更好到体会出来,即使在考试答题时,最好也要在心里读出声来。

  诗歌的构成要素是意象。它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在创作过程中

  相互撞击、相互融合的结晶,是诗人通过想象及拟人、状物、象征、夸张、

  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将意与象融合所创造出来的单一的或片断的、可感可

  触的具象。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是作家为了传达某种朦胧模糊、隐曲微妙、

  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思意绪而创造出来的艺术符号。因此,阅读、鉴赏诗

  歌时就应该从意象的角度入手,充分了解意象的种种内涵和审美意味,这是真正读懂一篇作品的关键。

  首先要仔细品味意象本身蕴涵的丰富独特的情感信息。如“白日”当然是太阳,但又不仅仅是“太阳”,作为意象,“白日”有一种灿烂辉煌、光芒万丈的气象。其次要充分了解意象所凝聚的文化内涵。特定的意象上积淀着相应的文化内涵。如“长亭”“折柳”“故人”“孤帆”等常见意象,

  往往和离愁别恨有关,成为表达相思离别的现成符号。看到这些意象,就应该马上想到相应的思想感情。第三,要从意象的组合中感悟言外之意。

  “从星星的弹孔中/流出血红的黎明”,“星星”“弹孔”“血”“黎明”这几个词经过诗人的组合,已不同于通常的物象了,它们的叠加产生全新的艺术效果。阅读时,要善于从意象组合的整体中理解其“增殖意”。例如辛笛的《风景》: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

  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1948年夏

  在沪杭道上

  诗人看到的车窗外“比邻而居的茅屋和田野间的坟”,这一景象是十分写实的,在四十年代的农村随处可见,但此处突出地将茅屋和坟这两个意象同时组合在一个画面中,并用连词“和”来联接,诗的蕴意也就从写实上升为哲理的思考:生与死的距离近得出奇,中国人竟是如此浑浑噩噩地了结一生。

  诗歌的语言形象、生动。除此外,还有精练、跳跃的特点,这与其他文体更是不同。“语不接而意接”,读者可通过联想、想象能理解的内容往往都略去了,阅读时自然要通过联想和想象补出来。例如李白的《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旧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孩提时代,只写了两个小孩一起玩耍的情景(给人印象极深,乃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成了成语),其他则一概略去。接着一下子跳到了“为君妇”的阶段,以细腻的笔触写初婚时的情景,和夫妇间婚后发展起来的爱恋。接着又一下子跳到了丈夫远行经商后对他的思念之情。这是重点写的。诗人巧妙地将一些生活片断连缀成完整的艺术整体。由此可见诗歌“语不接而意接”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