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这是黄鹤楼上,游客们津津乐道的楹联。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汹涌奔腾的长江呼啸而来,在三楚腹地与汉水交汇。龟蛇两山兀然而立,夹江相峙,山川灵气吐纳,大江气象动荡,黄鹤楼于是应运而生。檐角高翘,轻巧飞扬,气势恢宏,金碧辉煌。这,就是天下绝景,就是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
2、黄鹤楼因为武力而建,却是因为文学而闻名遐迩。三国时,吴王孙皓建造黄鹤楼,是为了三楚地区的防务,西拒刘蜀,北抗曹魏,进而逐鹿中原,以成就他千古霸业。直到唐初,黄鹤楼在历史上的角色,一直是江边防务的一个军事场所,直到崔颢的到来。崔颢让黄鹤楼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崔颢,唐初诗人,算的上初唐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他擅长七律,一曲《黄鹤楼》就要让天不怕地不怕的狂野诗仙李太白惊叹不已。黄鹤楼主楼二楼的大厅里,开篇就是《黄鹤楼》诗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透过回廊四下而望,夕阳下的武汉三镇,像是笼罩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万里长江西来东去,惊涛掠岸,烟波浩瀚,再读诗文,崔颢笔下的景,一下子尽然清晰起来。崔颢心中的情,尽然是那样的熟悉。难为了崔颢,他写出的不仅是那个年代的心情,也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心情。崔颢一曲,绝唱千古。文学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没有时空的限制,不会因为世事变迁而褪色。崔颢的黄鹤楼,是一个清新而又惆怅的梦。从此,黄鹤楼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纠结点,一定程度上,它成了中国古代仕人的某种寄托和安慰。
3、黄鹤楼共有五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每一层都有宽大的回廊和休息室,室内布置有仿古的桌椅,墙上有古今名人的字画。我们登上第四层楼,进入室内,一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巨大壁画出现在眼前。
4、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间,龟蛇两山相夹,江上舟辑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黄鹤楼简介如是介绍!
5、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之称,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而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为武汉江城的美誉奠定了基础。
6、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国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在形势险要的夏口城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长江处,修筑了历史上最早的黄鹤楼。黄鹤楼在群雄纷争,战火连绵的三国时期,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7、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
8、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9、登得顶层,凭栏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甚是雄伟壮观。横跨长江的大桥与黄鹤楼相对,那滔滔江水自西向东滚滚而去,一边是高速线,一边是铁路线,把蛇山和黄鹤楼夹在中间。可以说,脚是车水马龙,机车轰鸣,身边是人头攒动,喧嚣不止!面对如此情景,那只远去的黄鹤怎能再飞回来?就是诗人重回故地,我想他也不可能再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了!吊古怀乡,千古佳作,是要触景生情的,没有良好清幽的景致,哪有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情?喧闹和嘈杂,就是崔颢重生,李白再世,也难以有此心情来赋诗作赋了!真正是:眼前有景道不得,红尘滚滚在上头啊!
10、蛇山景致优美,应该说是滚滚红尘中的一片绿洲,黄鹤楼闻名遐迩,应该是文人墨客心中的一片圣地!一首诗让黄鹤楼声明鹊起,一首诗也让崔颢名垂千古!还有那首《岳阳楼记》,还有那篇《滕王阁序》!诗文的作用,何其大也!千百年后,谁能想到,一介文人,当峨冠博带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随意涂划的诗文,竟能装点山河,镂刻人心?!谁又能想到,小小的文人,竟能把恁小的一个生僻角落,镌刻成人人心中的热土?!这,就是他们的魔力!又岂能是那些只知到处涂鸦,到处留名的凡人所通企及!?
11、滔滔江水一路东去,美丽蛇山沉默不语。青山绿水不再,诗文亘古长存!走吧,不去想它了,喧闹随处都有,只要心里想着那只西去的黄鹤,只想想那令人千古不忘的诗文,哪怕黄鹤楼的周遭再喧闹,都已经无所谓了!
12、宽大的门廊环抱着长宽30米的楼体,层层拔节而上各抒飞翼挺起黄鹤楼高大伟岸的躯干;四角攒光的巍峨楼顶上四座歇山式骑楼旁逸斜出,重迭错落,形成气势磅礴的五顶并立之势。四块大匾各有15平方米之巨,临江西面是舒同题写的黄鹤楼字体遒劲钢猛、入木三分;南北东三匾是三位名公巨卿手书的南维高拱,北斗平临,楚天极目,铁笔银钩,各具神态,俱为赤金镶成,字径盈米,数里可辨。仰视,楼顶正中荷花瓣形座基便托着葫芦形的宝顶和蓝天白云相吻,楼身刚劲笔立的直线表现着果断、坚毅;檐角那空凌飞扬的曲线体现着豪迈、升腾,宝顶上稳定而平衡的圆则宣示着圆满而和谐的终局,成为建筑和天空之间请视线停顿的句号,令人恍然醒悟,这是大地吟诵给苍天的无言颂诗,是民族唱给历史的无声浩歌。
13、跨进楼门是一座高达十余米的华丽大厅、雕梁古雅、藻井绚烂;钢制格扇门窗散发着木质气息。巨大的彤形柱上飞瀑般泻下—幅长达20米的长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巨幅陶瓷壁画上,仙人跨鹤吹笛于祥云旭日中徜徉飞舞。置身于斯,我们也仿佛飘然进入一个梦幻般的仙境。
14、乘古人无福消受的现代爬楼工具——电梯踏上二楼,迎面是明静雅洁的大理石墙,唐人阎伯瑾意富词华的《黄鹤楼记》镌刻其上。楼记左右分列着孙权筑城,周瑜设宴仿汉壁画,看上去色泽斑驳;形貌苍古,却诉说着古城年湮代远的历史。步入三楼大厅,顿感满眼****,满壁生辉,一幅通栏绣像壁画,李白、崔颢、孟浩然、白居易、王维、贾岛、宋之问、刘禹锡、陆游、范大成、岳飞等十一位唐宋诗人一字儿排开,神态洒脱,仪容风雅,身边选录着他们题咏黄鹤楼的名句。在此景仰前哲,便不由泛起自己是文明礼仪之邦的子孙而自豪。
15、如果说三层是登临黄鹤楼昂扬节奏中的一个间歇,四层便是名符其实****来临前的一个跌宕了。典雅的屏风式幕墙将全层隔成互相独立又相互连通的几个幽室,当代名人的诗文字画含章蕴秀,陈挂其间。当八面来风,飞檐上清心韵耳的铜铃叮当响起的时候;当夜幕垂江,宝顶上航空标志红光喷溢,串串彩灯勾现出巍丽黄鹤楼的轮廓时;当大江初旭,闪闪发光的琉璃瓦将黄鹤楼变成蛇山上一座眩目的太阳宫时,你自然会灵感倏来;诗兴大发,这里早有笔墨纸砚伺候,大可一抒激情。
16、咀嚼着名句佳词登临黄鹤楼之巅,这里大厅宽敞,光线明豁,金流玉错的天花藻井投射下富丽而热烈的气氛。90平方米的长江万里图贯通四壁,工笔重彩绘出了滚滚长江穿山破雾奔流到海的壮阔画面。大禹治水、屈原行吟,汉唐耕稼,明清樯帆……都在历史长河中叠映出现。写浩浩古今于一幅,缩万里长江于一室,时间和空间的尺度骤然缩小了,我们肃然站在画卷前寻找自己的起始,再放望天地无极,大江东逝,蓦然感悟:那永恒追求,不息探索,百折不曲直趋未来的长江不就是我们生之于斯,长之于斯,归之于斯伟大民族的写照么!
17、登上黄鹤楼的顶楼放眼望去,武汉三镇尽收眼底,或俯瞰,或眺望,一片绮丽风光,令人赏心悦目。真有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之志。黄鹤楼坐落在蛇山头,由于这列山丘东西延绵,形似长蛇,俗称蛇山。隔江对岸的则是汉阳的龟山,由于地层错动和大江冲击,造成龟蛇两山隔江对峙的独特地貌,长江大桥则把两岸山系连成一体,这样,东西延绵的莽莽山岭和南北穿行的浩浩长江在武汉大地上画了一个巨大的十字,黄鹤楼正好在这个交点旁。东望则又是一番景象,山岭延绵起伏,湖泊星罗棋布,再往东,则是著名的东湖风景区。站在今古盛名的黄鹤楼顶,望着滚滚流去的长江水,念着远在千里之外的学生和同事妻儿们,注视着车水马龙的武汉长江大桥,听着楼下千年大钟的撞击声,回顾起自己走过的四十二年人生路,思绪万千,感叹万千。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善待一切,把平凡的人生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