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读古代诗歌的心得体会

2021年10月07日 14:06:277编辑

琴乐歌画入诗境,吟哦想象悟诗意
古诗是我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其语言之精练,韵律之优美、蕴涵之丰富,是我国语言文化中的精髓。不同的诗歌有着不同的时代和个人的风格,有的行云流水,浅白通俗;有的婉约隽秀,独臻妙境;有的跌宕起伏,雄浑深厚;有的如烟似梦,凄迷惆怅;有的则是悲凉慷慨,豪迈奔放。但由于古诗用词用字往往幽僻生涩,措意过深,学生不免晦涩难懂,老师有时难以驾驭,学生不能很好地进入诗境,感悟诗意。为此,这几年本人致力于古诗教学的探索,尝试用歌画声色创设诗的情景,用吟哦想象引导学生感悟诗意,提高古诗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试图解决古诗生涩难懂,老师课堂难教,学生学习难懂的问题。

一、 琴乐歌画景再现,声色合一入诗境

一首古诗就是一首歌一幅画。诗人常寓主观之情于客观景象,寓胸中之意于实在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用歌用画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的环境之中,往往能让学生亲临其境,感受古诗的情和景。比如本人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首古诗时,就采用《小燕子》的儿歌导入古诗,以耳熟能详的儿歌,唤起学生的儿时记忆,用录音机播放鸟鸣、雨声、溪流、泉涌等声音,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春意盎然,使学生穿越时空的障碍,到达唐朝钱塘湖的早春,沉浸在绿草鸟语的春色之中。紧接我在古乐《春江花月夜》伴奏下,吟哦讽诵着这首古诗,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一边绘声绘色地描述古诗的情景内容。琴乐中,我让学生了解到这首古诗写作的历史信息、特定环境、作者心情和诗中情景,琴乐中,学生也用心灵品味和感受古诗的声色之美。同时,我还以燕子这一春天的象征,展开一幅湖光山色、春光旖旎的春天画卷,在这幅山水渲染的画卷中,“早莺”和“春燕”跃然纸上,“乱花”和“绿杨”点缀春色。远看孤山寺、贾亭台隐隐约约,近观钱塘湖、白沙堤掩映绿荫。静,有迷离鲜嫩的春花绿草,动,有啄泥清喉的新燕早莺。学生一边想象着这色彩渲染的图画,一边回味着亲切熟悉的儿歌,一边倾听着优美动听的古乐,美妙的诗情画意自然而然再现眼前。这样,优美的乐曲,悦耳的歌声,雅致的画面,使原来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诗句,变为色彩斑斓,乐声动人的诗景,学生始终处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就是歌”“歌就是诗”的氛围中,让抽象生涩的文字变为声色画面,从而使古诗充满强烈的感染力。这种琴乐歌画,声色合一教学方式,不但有效地把古诗的历史情景再现,而且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神经,深深触动了他们的心弦和灵魂,让枯燥的文字障碍,变为有声有色,立体可视的画面和景象,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想象等全方位,均可触感古诗的情景,从而摆脱了文字的束缚,进入对古诗的感性直观认识,而且对诗中景象有了更深的体会。

二、吟哦讽诵品诗韵,击节把玩赏诗意

古诗是中华文化之精华,中国文学之精品,每一首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精心架构的杰作,而且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有一种令人击节叫绝的精致之美,节奏之美、和谐之美,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回味无穷。学习古诗时,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吟哦讽诵来感受古诗的独特韵味,玩味品尝古诗的精妙风致,才能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欣赏到古诗中独有诗意,唤起他们读诗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感知诗意和运用古诗的能力。比如,本人在教授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时,用凄美、伤感的语调吟咏出离别的感慨,人生的无奈,以及偏值春暮,倍加感怀的诗意,让学生品味出以“难”、“残”、“干”、“寒”的韵脚,显出一种疏密相间、悲泣交替、平仄相对、整齐匀称的节奏美、押韵美。并根据古诗的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字数的均衡,句数的整齐,把古诗讽诵得琅琅上口,和谐优美。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产生一种特有的乐感,让学生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抑扬顿挫的语感美。同时,在反复吟哦讽诵中,学生还品味出古诗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美。如李白诗句的浪漫豪迈,热情奔放,呈现出盛唐时期的宏大开阔气象;杜甫诗歌的工整严谨,悲苦郁抑,直面黑暗,体现出安史之乱后,晚唐的悲凉凄怆现实;还有白居易诗歌的通俗浅白,王维诗句的自然隐逸,温庭筠的婉约隽秀,柳宗元的峻峭清腴等等,显示出古代诗人不同的语言风格美。不同的作品、不同的诗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背景,都会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语感意境,学生只有不断吟哦,不断讽诵,不断把玩,不断品味,才能真切感受诗人的情感,欣赏到其中的诗意。有时候,古诗的意境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吟哦讽诵,反复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语境美,然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字斟句酌地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感受诗中的情景和氛围,正确理解诗的内容背景,诗人内心世界,蕴涵的深刻哲理,再在吟哦中品味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内涵,最后引导他们反复把玩欣赏,丰富想象,进一步把握古诗的精髓和境界。

三、 情景交融进意境,激发共鸣悟诗情

 诗贵言志,诗贵言情。诗人是借助古诗抒发了许多美好的情感:有热爱向往美好生活,有蕴涵深刻人生哲理;有激励后人努力向上,有胸怀豪情满腔热忱……。让学生领悟这些情感,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美的享受,又能陶冶心灵、丰富情感,有利于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有利于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人是“情动而辞发”,而教师则要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这样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感受诗人的内心感受。为此,老师自己先要融入诗人的情感中,把自己变做诗人,跟随诗人的脉动,用诗人的喜怒哀乐,把古诗的情感用语言、表情、手势、眼神、姿态表演出来。如果古诗的意境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那么老师就要表现出一种高视阔步,睥睨一切的气概;如果古诗意境是高亢昂扬,情感激烈,那么老师就要迸发出一种亢奋激越,悲愤概然的情感;如果古诗涵蕴着清冷孤寂,忧郁惆怅,那么老师就要演绎出如泣如诉,寂寞忧怨的情绪;如果古诗透出是一派平和恬静,相映成趣的意境,那么老师自然要表现出从容雅致,悠然自得的样子,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的情感随着老师演绎的诗情,感情也不断起伏,产生共鸣,古诗的讲授过程,必须是老师与学生情感的交流过程和互动过程,只有激发学生的共鸣,师生产生互动,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才能使学生融入古诗的情感中,达到情景交融,人我皆忘的境界。比如,我在讲授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时,那天正好是实习老师即将离校最后一次听课,我就对学生说:今天是实习老师来我们班听最后一堂课了,以后他们就各奔前程,我们可能再没有机会相见,让我们在这里唱一首歌,来表达我们离别的感情。紧接我用离别惆怅的情感和曲调唱起《长亭送别》这首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歌声一下子把依依难舍的离别气氛渲染出来,把学生们的情感完全被慑住了,不由自主随声附和,产生共鸣,曲终以后,大家都沉浸于离别的情感之中,学生都随之也导入了古诗的离别情感中,对这首诉说离别的古诗有了切身的感受,一下子让学生感悟到诗情之中。

四、画龙点睛导“诗眼”,领悟全诗创新意

一首古诗中,最能突出其意境的诗句,称之为“诗眼”。

“诗眼”又往往是诗人在创作中刻意追求的千古名句。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出诗中的“诗眼”,并从“诗眼”中悟出全诗蕴涵的内涵。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诗眼”,进而领悟全诗的境界呢?我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首先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全诗有整体观念,总体把握古诗的意境。从古诗的历史信息、时代背景,从诗人的写作心境、创作氛围,从古诗的感情基调、蕴涵哲理,从感性上、理性上把握古诗,把古诗的全貌呈现在学生面前,尽量缩短学生与古诗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写作背景,准确地把握古诗的感情基调,排除由于年代相隔久远而无法产生共鸣感的学习障碍;二是在全诗整体把握前提下,再导出“诗眼”,画龙点睛地点出全诗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内涵,引导学生进入“诗眼”中,从而感受古诗的魅力,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让学生在“诗眼”中,以点带面,层层展开,从制高点上感悟全诗;三是从诗眼中启发学生由形悟神,由体悟质,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感情,品味诗的精妙,体会诗的哲理。同时,在感悟全诗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从全新的角度和创新的思维理解古诗,我还有意识以“诗眼”为着眼点,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创新能力,选择一些题材让学生参与教学,来阐发和延伸“诗眼”的深刻涵义,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杜甫的《望岳》最后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但是全诗的“诗眼”,也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在这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性意义诗句中,这句“诗眼”可以体会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学生在深刻领会这“诗眼”的内涵,很好地把握全诗的意境同时,我把课堂教学交还给学生,用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句蕴涵的人生哲理,让学生自己用创新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表达出学生迎难而上的强烈情感和拼搏精神,表达出学生自己在学习生活中舍我其谁,谁与争锋的雄心壮志。使学生学习此名句,运用此名句,并在此名句中吸取营养,摄取精华,并激发了古诗学习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