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吟咏就是有节奏地诵读。中国的古诗很讲究音律,古诗的音律包括押韵、节奏、平仄。
一、押韵。也叫压韵、叶韵。是把相同韵部之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押韵是增强诗词音乐性的必要手段,不仅便于咏读和记忆,也使诗歌具有节奏、声调和谐之美。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用韵处是平声就是平声韵,是仄声就是仄声韵。在吟咏到押韵之句时,要适当增加吟咏语气。押平声韵处,声音高扬并持续拉长。押仄声韵吟咏时语音激切短促,戛然而止,留下听觉上空白,让诗歌韵味无穷。如《夜泊瓜洲》一诗的韵脚有四个间、山、岸、还,这时应根据诗意之需,对间、岸应当重读,对山、还应轻读,咏佳能体会到诗的音韵节奏,颂略诗歌音乐之美,并可发挥想象,感受诗之意境,充分体会味道。
二、节奏。是指语言、歌咏和乐器演奏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诗词的节奏和语句的结构是有密切关系的。诗词的一船节奏,也就是指律句的节奏,以每两个音节作为一个节奏单位。具体来说,五字句是二二一式,七字句是二二二一式。
三、平仄。由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现在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所谓平就是声调延长而高扬、所谓仄声就是声调清侧、短促。即所谓平声扬、仄声抑,律诗的平仄是交替的,且有一定规律性,因而吟涌起来抑扬顿挫,有很好的音乐效果。
以上是个人理解,并参考他人观点,由于本人非专业人士,理解有偏差、遗漏在所难免,请见谅!
谢谢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