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都是唐代登临诗的佳作,不仅如此,李白还盛赞过崔颢的这首诗。李白登黄鹤楼时,欲待作诗一首,结果抬头发现了崔颢的这首诗,十分欣赏,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来登金陵凤凰台的时候,终于找到机会写了这首诗,而且从诗句上看,明显是有对《黄鹤楼》诗致敬的意思,看那凤去台空的情节和崔颢的空余黄鹤楼多么相似,连最后三个字使人愁都是直接复制过来的。
有了李白自己对崔颢《黄鹤楼》的这种坦然的欣赏,再加上崔诗也的确写得出彩,所以历代诗论家便像得了令箭一样,在对比这两首诗的时候,纷纷贬李崇崔。笔者以为这实在是有点跟风。崔颢的诗的确是好,意境浑融,音律上有种阔大和苍凉,十分让人动容。但李白的这首《登金陵凤凰台》,也并非就不如这首《黄鹤楼》,起码单在思想境界上,就比崔颢的《黄鹤楼》要更胜一筹。
因此笔者认为,这两首登临诗在格局上看,李白胜;在意境上,崔颢胜。而在总体上,二诗不相上下。
一、《黄鹤》一诗成绝响黄鹤楼 / 登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黄鹤楼》,起调就高,一吟便成绝响。他用四句写了一个事情:仙人乘鹤,人去路空。但黄鹤白云,引人联想到神秘悠远的传说和历史人世的浩荡,悠悠更是从音律和意境上加重了这种悠远,使人产生历史的迷离感。
而前四句还是古诗气度,后四句突然转入律诗格调,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对仗极其工巧,在格律上和前面其实是有点不太合的,但在音韵上却比较妙,意思上也对接了前句,描写的是孤独的延伸,结尾转到乡愁这万古情怀,起承转合之下,十分让人动容。其实崔颢的这首诗,最精彩的在于前四句,虽说容量小,四句话就说了一件事,但是却婉转悠远,尽显历史感,许多人都赞颂这四句,甚至还有人说应该去掉后四句,只留前面更成绝响。
歌德说:'精美绝伦同时又通俗易懂是最为稀少的。'崔颢的《黄鹤楼》便是既'精美绝伦'又'通俗易诵'的唐诗经典之一。(陈文忠《从影响的焦虑到批评的焦虑——接受史比较研究》)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云:(崔诗)意得象先, 神行语外。纵笔写去, 遂擅千古之奇。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的确是读之让人共情,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二、别出新巧《凤凰台》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水 一作:一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由于《黄鹤楼》珠玉在前,其他诗人想要超越他便不是那么容易。除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致敬崔颢的《黄鹤楼》外,还有许多其他模仿之作,但还不如李白的《凤凰台》有名。陈文忠在文章中就提到了文学批评上一个著名的理论——影响的焦虑,指虽说前人成就不错,造就了文艺百花齐放的局面,推进了文学的发展,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却并不一定就是一件好事,起码最大的缺陷在于:能写的能思考的都几乎被前人开发尽了,后人似乎想不到新的切入点,难以超越前人,由此造成焦虑。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可以看作在影响的焦虑作用下出产的一首诗作。
但可幸的是,李白的这首诗没有局限在崔颢的《黄鹤楼》里,而是能在承继崔诗阔大愁绪的基础上青出于蓝,不仅在音律上更为和谐,在容量上更加丰富,还能扩个人之愁为家国之愁,由此在格局上更加开阔。
先来看前几句。李白先是写了凤去台空的情景,与《黄鹤楼》的鹤去楼空相似,但是却用两句写出了前诗四句的内容,而颔联则另说他事,由凤去台空的孤独联想到人世沧桑和历史变迁,又点到面,由凤凰台到天下兴衰,不仅将同样的四句诗承载的内容无限扩大化了,连诗境也开阔了许多。
再说颈联,且不说三山半落青天外中的半、落和外构思是如何的巧妙,光青山绿水白鹭洲这几样景结合起来,就是一幅如画的诗境,这将前面诗句中挡不去的历史悲哀感化进了眼前的山水景物中,暗示人无法阻挡历史变迁,但人生就像这美景一样,存在了就是有意义的。而前面的那种兴亡感慨,也在这写景物的兴法中深化得悠远了。
而最后一句,浮云蔽日是自然常见之景,也是人生哲理。它暗示了作者的心境,写出了李白对于奸佞小人围绕皇帝,妨碍国运的担忧,表达了自己的忧国之情,这就比崔颢的乡愁在格局上大得多了。李白也明白浮云蔽日是免不了的,因此也只能无奈。但毕竟关系自己的祖国,所以明知没有办法,但仍然为此忧愁。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关怀了。而且浮云蔽日终究只会是暂时的,太阳不会总被浮云遮盖,因此结尾两句就不止是像《黄鹤楼》那样的消极,而是隐含着积极和乐观。
结语:
说到这里,相比大家对这两首诗孰优孰劣的问题都有个大致的看法了。唐诗佳作千千万,往往是各有风姿,难分胜负。后世文论家非要评个七律第一压卷之作冠绝全唐……实在是有违品诗的初衷。
就如这两首诗:崔颢的《黄鹤楼》珠玉在前,已成绝响,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也依旧能在致敬之时做到自出机杼,已经是不易。因此这两首诗可以称得上是不相上下,皆是佳作。若非要分个你我优劣,那就是:从格局上看,李白胜;从意境上看,崔颢胜。但总体上,只能说各有千秋。(一往文学作者:柳暄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