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鉴赏词: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
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
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二、晏殊的全词及赏析
晏殊《采桑子》赏析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体物写意自然贴切,是晏殊词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起首二句把时光拟人化,暗含“多情自古伤离别”和“思君令人老”双重含义。“多情”二字,总摄全篇。
三、四两句写词人感时光易逝,怅亲爱分离,心中的烦恼无可化解,只好借酒浇愁,然而不久便又 “泪滴春衫”,可见连酒也无法使自己暂时解脱。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各样色彩,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情人离别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这里,“好梦频惊”四字为点睛之笔,承上启下,把室中人此际的感受放大成为一个特写的镜头,让人们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何处高楼雁一声”写室中人沉抑的情绪正在凌乱交织之中,突然飞出一声高亢的哀鸣。这一声哀厉的长鸣,是如此突如其来,使众响为之沉寂,万类为之失色。这是孤雁的哀唳,响彻天际,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绪提升到一个顶峰了。这一声代表什么呢?是感觉秋已经更深吗?是预告离人终于不返吗?还是加剧室中人此时此地的孤独之感呢?不管怎样,它让人们想得很远、很沉,一种怅惘之情使人不能自已。
综上,此词上片概述时光之无情,下片写春去秋来,触景生情,相思难禁。词中“长恨离序”、“好梦频惊”等句,用意超脱高远,表现了一种明净澄彻而又富于概括意义的人生境界。
三、采桑子 晏殊 古诗答案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分条简答。
(2)这首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赏析参考答案
(1)
①因时光流逝而惊梦。
②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
③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
④因无尽的思念而惊
梦。
⑤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
⑥因月色的惨自而惊梦。
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每点一分,四点就可)
(2)
①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
②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
③运用借景抒情的手
法。作者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自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
四、赏析采桑子 重阳主旨句
采桑子 重阳的主旨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在这两句中,从近处看,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从远处看,前句是主,后句是宾;前句中“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于此,必须弄清楚以下三点: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古诗词中伤春怨秋,嗟贫叹老,这种作品是太多了。但在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种思想感情,这里着重说的是“天难老”。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
五、采桑子 欧阳修 译文欧阳修·采桑子
采桑子(清明上已西湖好) 欧阳修
清明上已西湖好,
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
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译文:清明刚过,正是西湖好风景。人们竞相谈论着,那柳木红漆轮、宝石璎珞所饰的宝马香车的主人到底是谁。游客们在夕阳西下时渐渐散去,在喧哗声中既醒且醉,那苏堤的斜坡转角处,凭眼望去,一直蔓延到城头处,满眼尽是繁花。
六、诗文解析,谢谢!!
年轻时没有尝到愁闷的真正滋味,爱上高楼,现在尝到了所有愁滋味,也不便明说,却只能说“好一个清凉的秋天”——这是辛弃疾的《采桑子》几句,表现的是在折磨下难以言说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