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诗歌“寒夜”前两句的情景?

2024年01月06日 17:55:161

诗歌“寒夜”前两句的情景?

描写:征兵的官员,担忧的妇人。十二碧峰,又 “十二巫峰”,喻指情人所在的遥远的地方。主要表达妇人们对已去服兵役军和即将去服兵役的丈夫们的担心,和思念。感受:夜冷心忧,都说长夜漫漫,难以渡过,可这回,倒希望这夜再长一些,鸡很快便要报晓,亲人也将离去。。。写作特点:语言平实,描写生动,重现当时的情景。

《天平山中》赏析?

1、《天平山中》是明初诗人杨基写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在描写上的特点是:用写实的手法、由静至动、细致地描绘了天平山的清丽的景色,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得自然典雅,情深意重,表达了作者对天平山风景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2、《天平山中》 明 杨基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 一路莺啼送到家。

3、该诗大意: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在南风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慢变熟了。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4、杨基(1326~1372) 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生长于吴中(今江苏苏州)。元末,曾入张士诚幕。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杨基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诗倍加称赏,于是扬名吴中,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天平山中拼音版?

你好:天平山中的拼音是:(普通话汉语拼音)天(tiān)平(píng)山(shān)中(zhōng)汉字读音,即汉字语言的发音,一般用拼音标注。拼音,是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介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

天平山中古诗?

天平山中

明代: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茸茸细雨,微微南风,令人感到舒远惬意,这是从触觉角度写; 一支支楝花,一树树枇杷,明艳夺目,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一路上黄莺儿唱着婉转的歌,令人感到轻快悦耳,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全诗多角度描写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图。

天平山中古诗朗读?

天平山中

作者: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天平山中古诗注音?

tiān píng shān zhōng

天平山中

yáng jī

杨基

xì yǔ róng róng shī liàn huā ,nán fēng shù shù shú pí pá ;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xú háng bú jì shān shēn qiǎn ,yī lù yīng tí sòng dào jiā 。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天平山中全诗解释?

明代诗人杨基的古诗《天平山中》全诗解释:“细雨蒙蒙打湿了揀花,在南风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慢变熟了。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

观祈雨诗歌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表达技巧(对比写法)和语言特色(语言含蓄,讽刺性强)一是采用对比写法,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

二是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抒写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寻欢作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出诗外

约客,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致?

两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渲染了屋外看似“热闹”的环境,为下两句作者独坐家中等客不来的寂寥心情进行的对比铺垫.

小池中诗歌的前两句中两个动词?

小池古诗动词:惜,爱,照,露,立

《小池》译文:

泉水从泉眼静静地流淌出来,那么细小,好像泉眼爱惜它,舍不得它流走似的;岸边的绿树把阴影映洒在水面上,似乎是喜爱那一池晴和柔美的碧波。新长出的荷叶还卷着,刚刚在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早就有一只蜻蜓轻盈地立在上面,不愿飞走。

《小池》原文:

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扩展资料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说好像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这也是极平常之事,可诗人加一“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

三、四句把焦点缩小,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春光。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