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故山》古诗原文及翻译?

2024年01月05日 04:28:501

《故山》古诗原文及翻译?

翻译:以前我们相约在这座山相约见面,只是你却没来,负了我一生,

原文:

醉落魄·席上呈元素

作者:苏轼

分携如昨。人生到处萍飘泊。偶然相聚还离索。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尊前一笑休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

全篇翻译:

我怅望着这杯送春之酒,撩起了比这酒更浓的伤春之情。此时正是看花叹老,对酒思家之时。楚城遍地开满了花,而我此时之愁,仿佛如这花海一般深远,无尽的伤怀。更何况酒筵上清丝急管之音乐,只能加重难以为怀之悲哀。当饮酒登高之际,又怎能不倍加望乡情切!我此时归心万里,同筵的诸君,又何人会此登临之意呢?我辗转徘徊,反思内心,我虽有人所熟知的旷达一面,可也有心若死灰的另一面啊。

赏析:

《醉落魄·席上呈元素》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上片感慨人生,本如浮萍在水,为飘泊而“多病多愁”,一开始便是错误。下片劝慰友人,天涯沦落人,不妨放怀一笑。全词写得流利俊爽,而情意深长,旷达之中又含伤感,曲折细腻地表达了饯别时的复杂心情和长期宦游在外的强烈的思乡之情。

《雪诗》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白居易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马诗》古诗原文及翻译?

答:全文如下:作者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己亥杂诗》古诗原文及翻译?

己亥杂诗

作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àng)人才。译文

  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绮怀诗》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赏析“绮”本意为“有 花纹的丝织品”,后来引申为“美丽”,“绮怀”自是一种美丽的情怀,对清代诗人黄景仁来说,这种美丽来自一种爱情失落无处寻觅的绝望,因而更加凄婉动人。 黄景仁年轻时曾同 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但故事却仅有一个温馨的开始和无言的结局。正因如此,在《绮怀》之中,笼罩着隐隐约约的感伤。这种感伤,被那种无法排解的甜蜜回忆和苦涩的现实纠缠着,使得诗人一步步地陷入绝望中。 首联“几回花下坐 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的相遇。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 第二联“似此星辰 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这是最让人称道的一联,是的,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记录着花下吹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却只有陪伴自已这个伤心之人。诗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现,而正是因为这种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绝望。 在黄景仁的诗中, 所有虚幻的安慰全消失了,只有一个孤独的人依旧保持着一种望月的姿势,思念的姿势。试想,诗人独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湿了自已的衣裳,打湿了自已的心灵。而这种等待的尽头却只能是一片虚无,这种思念的幻灭以及明明知道思念幻灭却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态,正是最为绝望的一种心态。 第三联“缠绵思尽 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这句可以和李商隐的《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媲美。春蚕吐丝,将自已重重包裹,正如诗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将自己重重包围。春蚕吐丝尽头是茧,是死,红烛流泪的尽头是灰,是死。而死,自然是人世间最为绝望的结局了。“芭蕉”也是幽怨的意象,李商隐《代赠》诗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句。 尾联“三五年时三 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尾联同首联呼应,三五年时三五之月,自然是“几回花下坐吹箫”的往昔,而那时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酿成苦涩的酒。而这种苦涩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因为,诗人无法不想念,也就无法同往昔和现实的夹缝之中突围出来。法国著名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也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黄景仁的七言律诗《绮怀十六首之十五》,也正是因为这种绝望而更有了魅力。

《二游诗·徐诗》古诗原文及翻译?

徐祯卿的《济上作》古诗的原文和翻译是

原文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翻译

徐祯卿此首《济上作》,风神秀朗,情韵动人。两年客居他乡,“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千里孤舟济水旁”。头两句是动与静,远与近,大与小的比较。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天喜地,千里济水,惟独作者一人停舟江上,孤孤零零,伤感顿生。“千里”场景之大,愈反映出“孤舟”之小,对比强烈,意韵悠长。“忽见黄花倍惆怅”,作者看到岸上黄花,更感漂泊的伤感。元关汉卿《普天乐·张生赴选》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之句,秋高气爽,黄花遍地,本当使人舒畅,然而秋风瑟瑟,万物凋零,在寂寞难熬之时,忽见遍地黄花,自然而然wwW.sLKj.ORg地想起故园秋天景色,“故园明日又重阳”,真是美景伤人。短短四句诗,景物描写不多,只是济水孤舟和黄花,但作者浓厚的思乡情使整个景观都笼罩上惆怅的色彩。此诗是他的佳作,明后七子王士祯对他的评价很高:“天马行空脱羁靮(di),更怜谈艺是吾师。”

徐祯卿(1479—1511),字国昌,吴县(于今江苏)人,早年诗风华丽,后诗风一变,长于七言,绝句较佳。诗歌水平系前七子之首,著有《迪功集》。

诗中前两句,诗人通过那些意象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目前怎样的生存现状?

“两”之长正逢“秋节”相思之切,“千里”之遥恰现“孤舟”之小,对比强烈,意蕴悠长。鲜明地刻画出了作者两多来客居他乡,面对此时——秋日重阳佳节;面对此地——千里之外,济水之滨,孤舟之上;内心满溢着孤独、忧伤之感。

诗中尾句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意境相通,请分其异同点。

相同点在所抒之情。二者均为诗人漂泊在外,面对重阳佳节而引发了浓厚的思乡之情。不同点在抒情的方式。徐诗含蓄,语不深而情深;王诗直抒胸臆,融浓情于笔端。

《卷十四·李陵诗》古诗原文及翻译?

卷十四·李陵诗

洪迈【原文】

《文选》编李陵、苏武诗,凡七篇,人多疑“俯观江汉流”之语,以为苏武在长安所作,何为乃及江、汉?东坡云“皆后人所拟也。”予观李诗云“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盈字正惠帝讳,汉法触讳者有罪,不应陵敢用之,益知坡公之言为可信也。

翻译

《 文选》 编入李陵、苏武的诗共七篇,很多人怀疑“俯观汇汉流”的诗句,以为苏武在长安作诗,为什么竟写到了长江、汉水?苏东坡说“都是后人幕拟的。”我见李使诗中说“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盈字正是惠帝的名讳,汉朝法律触犯遵讳的人有罪、李陵不该敢用此字,由此更知苏东坡的意见是可信的。

《瑞鹤仙_故庐元负郭》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陈允平 故庐元负郭。

爱树色参差,湖光渺漠。

楼危万山落。

俯阑干十二,享单檐飞角。

花娇柳弱。

映轻黄、浅黛依约。

与沙鸥、共结新盟,伴我醉眠醒酌。

萧散云根石上,沦茗松泉,注书芸阁。

莺窥燕幕。

檐外竹、圃中药。

念耕烟钓雪,已成活计,一任风波自恶。

但无心、万事由天,梦中更乐。

《杂诗四首》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张说

抱薰心常焦,举旆心常摇。天长地自久,欢乐能几朝。 君看西陵树,歌舞为谁娇。知

山闲苦积雨,木落悲时遽。赏心凡几人,良辰在何处。 触石满堂侈,洒我终夕虑。客鸟怀主人,衔花未能去。 剖珠贵分明,琢玉思坚贞。要君意如此,终始莫相轻。主

问子青霞意,何事留朱轩。自言心远俗,未始迹辞喧。 过蒙良时幸,侧息吏途烦。簪缨非宿好,文史弃前言。 夕卧北窗下,梦归南山园。白云惭幽谷,清风愧泉源。 十年兹赏废,佳期今复存。挂冠谢朝侣,星驾别君门。主

默念群疑起,玄通百虑清。初心灭阳艳,复见湛虚明。 悟灭心非尽,求虚见后生。应将无住法,修到不成名。古

《《示儿》全诗赏析》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陆游

《示儿》全诗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