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跪求初二诗文鲁山山行原文
原文: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翻译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条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 傍晚,霜叶落下,熊爬上树,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只是很远很远)。望采纳!
二、梅尧臣 《鲁山山行》
1,首联中,开头写: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突出了作者闲踏鲁山的自在心情。颔联“好峰随处改”,“改”字传神。说出了山形千变万化,不落一致——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迷”了。一是因为山形复杂万变而“迷路”,二是因为心情惬意,为此间景色所“迷醉”。表达了作者的双重感情:对大好河山的迷恋与自身心情的愉悦。
2,尾联中的不同在于:“人家在何许”是一个拟问句,而作者在最后做出自答:“云外一声鸡。”亦即“人家”在云外鸡声之处,以“声音”描摹“位置”,这就显现出鲁山人家的渺远神秘,让人产生一种向往之情。而《山行》中,杜牧是直语道出“白云深处有人家”,其蕴藉就不如梅诗之深了。
二者之间的不同,在于含蓄与直露的蕴藉差别,在于设问与白描的修辞差别,在于有声与无声的差别,在于情景交融深浅的差别。
本人好诗,习诗多年,如君有意,抽空交流切磋:QQ:286793636
三、鲁山山行 诗意
本篇是梅尧臣的写景名篇,作于康定元年(1040),即诗人任襄城县知县期间,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表现的是诗人喜欢游历山水的野情。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这一联的意思是说,绵延的鲁山重峦叠嶂,千峰竞秀,高低错落有致,景象十分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大自然的情趣。说明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其中开篇第一句就表明了诗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之情,而第二句则交代了喜爱的原因。按常规语言习惯,应该是千山高复低的景象使诗人感到恰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而这里倒过来写,显然是另有用意。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这第二联是在集中笔墨写山行,第一句承接上联千山写好峰随处改,第二句扣题目山行,写诗人独自在山中游览的感受。好峰随处改,即随便走到一处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观,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移步换形,每向前走一段路,换一个角度,呈现在眼前的都是一处截然不同的峻岭奇峰,所以说好峰随处改。这个改字用的得妙,好峰之所以改,是因为行,揭示了题目中的山行的内涵。这是写的山,而行走在山间的小路上则是另一番境界,幽径是说蜿蜒曲折,深邃幽静;独行迷是说一个人行走其间,沉迷于幽静,流连于深邃,不知不觉迷失了来路,迷失了方向,不知自己走到什么地方去了。这里反映了诗人独自游山的真是体验。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此联与上一联有所不同,写的是动态景物,同时也通过动态景物的描写告诉了我们诗人山行的季节时令,即霜落、林空皆点明季节是在深秋,深秋寒凉才会有霜落,树叶落尽才会显得林空。再进一步看诗句内部的联系,霜落熊才能升树,否则是不易爬上去的;林空才能轻易看见鹿饮溪,否则浓密的树荫会障你的眼。熊升树写出了艳阳已高照,山间变得温馨明媚了;鹿饮溪写出了林间的空旷,也写出了安逸与恬静。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这最后两句是写人家的所在,也是写诗人的一个心理变化过程。诗人游历于奇峰峻岭之间,流连于幽深宁静的小路之上,不免要在心里产生遇到人家的渴望,可是人家又在哪里呢?在这重峦叠嶂之中会有人家居住吗?白云缭绕的群山深处远远地传来了一声鸡鸣,骤然解开的诗人心中的焦虑和疑团。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情因景生,景随行移,以典型的景物衬托出了诗人的野情。另外,作品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空旷寂静的山林,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鲜活动人的画面。这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至、空旷幽静的境界,尤其云外一声鸡,给人留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四、鲁山山行古诗加拼音
lǔ shān shān xíng
鲁 山 山 行
méi yáo chén
梅 尧 臣
shì yǔ yě qíng qiè, qiān shān gāo fù dī 。
适 与 野 情 惬 , 千 山 高 复 低 。
hǎo fēng suí chù gǎi, yōu jìng dú xíng mí 。
好 峰 随 处 改 , 幽 径 独 行 迷 。
shuāng luò xióng shēng shù, lín kōng lù yǐn xī 。
霜 落 熊 升 树 , 林 空 鹿 饮 溪 。
rén jia zài hé xǔ ? yún wài yì shēng jī 。
人 家 在 何 许 ? 云 外 一 声 鸡 。
五、古诗《鲁山山行》
是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这句写作者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