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有那21首诗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目录如下
卷之一 诗四言
停云并序
时运并序
荣木并序
赠长沙公族祖并序
酬丁柴桑
答庞参军并序
劝农
命子
归鸟
卷之二 诗五言
形影神并序
形赠影
影答形
神释
九日闲居并序
归园田居五首
游斜川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乞食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答庞参军并序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连雨独饮
移居二首
和刘柴桑
酬刘柴桑
和郭主簿二首
于王抚军座送客
与殷晋安别并序
赠羊长史并序
岁暮和张常侍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悲从弟仲德
卷之三 诗五言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口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还旧居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己酉岁九月九日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饮酒二十首并序
止酒
述酒
责子
有会而作
蜡日
卷之四 诗五言
拟古九首
杂诗十二首
咏贫士七首
咏二疏
咏三良
咏荆轲
读《山海经》十三首
拟挽歌辞三首
联句
卷之五 赋辞
感士不遇赋并序
闲情赋
归去来兮辞
卷之六 记传赞述
桃花源记并诗(被选入初中生语文课本)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五柳先生传
扇上画赞
读史述九章并序(夷齐、箕子、管鲍、程杵、七十二弟子、屈贾、韩非、鲁二儒、张长公)
卷之七 疏祭文
与子俨等疏
祭程氏妹文
祭从弟敬远文
自祭文
陶渊明的诗.
归田园居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附四时诗
隆冬过去,一泓春水溢满了田野和水泽
夏天的云变幻莫测,大多如奇峰骤起,千姿万态
秋月朗照,明亮的月光下,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层迷离的色彩
冬日高岭上一棵严寒中青松展现出勃勃生机
诗人借助景物赞美自然,渲染气氛,抒发个人情怀,揭露社会黑暗,充分展示了诗歌言志、言情的功能,运用自然质朴的语言创造出自然美好与社会动荡及命运多舛不同的意境.
此诗也有人说是顾恺之的《神情诗》
顾恺之的《神情诗》
春水满泗洋,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顾恺之《神情诗》赏析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寒松。
旧时的绘画中有以春夏秋冬四时景物绘成四幅屏条而悬挂于一室者,令人一览之下,便可觉察到四时的风物,同时可以体现出画家描摹自然的手段及其洞达幽微的观察力。顾恺之本是晋代的大画家,他沉潜于艺术,甚至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因而时人称之为“顾痴”,这首《神情诗》就是他以诗当画,用了形象鲜明的文字,勾勒出一组典型的四时风光画来,表现了他画家的本色。让我们首先来看他画中之物象。
“春来江水绿如蓝”,当春风吹开了隆冬的冰雪,一泓春水给人带来了大地回春的讯息,所以古人有“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和“一陂春水绕花月”(王安石)的名句,特别是江南水乡,春雨如酥的时候,四野的沟渠都涨满了水,田野和水泽显得滋润辽阔,而诗人画家的彩笔自然注意到了这充满生机和象征智慧的水在南国春景中的地位了。夏天是酷热的,夏日之日,令人感到威严而生厌惧,夏天景物的色彩秾重单调,然而诗人却将目光投向了天上变幻莫测的云气。夏日的云时而颓然凝聚,时而奔走飘散,如奇峰骤起,千姿万态,那光与影、色与线、形与态,无时不在变化,令你眼花缭乱、目醉神迷。据说唐代大书法家怀素曾说过:“吾观夏日多奇峰,辄常师之。”并由此而悟通了书法的奥秘,可见夏云的魅力。秋天自然是个令人难忘的季节,然而最令人销魂的是那秋月朗照的夜晚,凉风自远而至,在月色笼罩下,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层迷离惝恍的色彩,画家的笔难以描摹,而诗人却以“秋月扬明辉”五字将此情此景和盘托出。冬天是严冷萧杀的,然而高岭上的一枝青松,不仅给银装素裹的天地间增添了些许生机,而且令人想起先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名言,给人以无限遐想的余地。诗人就像是善于摄取典型物象的摄影家,只要轻轻按动一下快门,便将四时景物容入尺幅之中,这里只用了寥寥二十个字,便勾勒出了四幅生动的画面。
顾恺之论画最重神韵,然也不脱离形态的逼真和形象。他曾提出过“以形写神”的著名论断(《历代名画记》卷五),以为传神离不开写形的基础。《世说新语·巧艺》中曾说他善画人物,然数年不点睛,有人问其缘故,他回答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见他以为绘画的极诣在乎“传神写照”,即要求形神俱备。我们看这首小诗,正是“以形写神”的典型。四句所写,无一不是形象的、真实的景物,然而,正是通过这些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令读者体味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精神。诗人笔下的景物都充满着生机并给人以积极的启示,如夏和冬,就节候来说往往并不能引起人的快感,然“夏云多奇峰”一句给了我们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余地,且不说那瞬息万变的夏云给人以变幻莫测的美感,就是由此而产生的人生如苍狗白云的联想,便令人顿生忘机息心的意绪。又如冬日山岭上的青松,傲霜斗雪,耸然挺立,显然象征着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至如“秋月扬明辉”的“扬”字,“冬岭秀寒松”的“秀”字,也都能十分传神地化静为动,给自然景物赋予了生命和韵味。总之,我们通过这四幅风景画,见到了自然的精神和作者的精神,所以诗虽然纯为写景之作,却冠以“神情”二字作为题目,其中的美学含意便大可回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