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是当时著名的什么诗人?
王昌龄(公元690-756年)字少伯,汉族,唐时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诗人对当时社会不满的诗句?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5首及第125首被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当时情形?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入蜀秋夜宿江渚,诗人当时的心境?
这是一首写景咏思乡之情的诗,由题可看出作者是在秋天乘舟入蜀,途中夜晚宿在江渚时所作。渚指水中的小块陆地。
首句直接写了诗人所处环境:行舟赶路遇上日暮,于是停船在水中的小岛准备休息。
中间两句写了诗人所见景色,江上水雾弥漫,风吹两岸山林,秋声一片。山色因天色渐晚而阴沉下来,水底的沙石也是深色的,水面则和月亮一样是白色的。这里“黑”和“素”应该是使动用法,表示颜色的名词变成“使……变黑”和“使……变白”(这一点不确定不确定不确定,我自己觉得是)
最后一句则直接表达了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的思念之情。全诗都是借景抒情手法。
蜀道难中诗人当时自己什么地方?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春日偶成这首诗表达诗人当时什么心情?
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诗人怎样的情感?
临江仙①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②。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③。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①晏几道《小山词跋》云:“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
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
已而君宠疾废卧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俱流转人间”。
此词为追忆歌女小苹而作。
②恨,怅惘,愁恨。却,又。
③五代翁宏《春残》:“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帷。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 飒暮蝉辉”。词人此处借用其颔联。
④两重心字,指罗衣上有以重叠的心字纹组成的图案。欧阳修《好女儿令》:“一身绣出,两同心字,浅浅金黄。”
这是一首伤感的怀念昔日恋人之作。作为一个盛世的落魄贵公子,晏几道早年度过的是一段诗酒燕笑裘马轻狂的日子。而这些美好的时光,在他后来际遇不偶时,则都化成了伤感的回忆。
天分极高且锐感多情的他,便常常把爱恋溶入记忆,把痛苦溶入诗歌,哭诉着那段如烟的往事,回忆着已经逝去的绮色华年。
这首《临江仙》就是在这一心境下写成的。 上片写梦回酒醒后的落寞感伤。
前两句以六言对起,互文见义。“酒醒”之际亦即“梦后”之时。“楼台高锁”,是从外面看;“帘幕低垂”,是就里面说;也是同一个地方的互文。
二句描画出自己今日孤独冷清的环境和心情。
此日之酒,已不是当年把盏听歌之美酒,而只能是借之销愁的苦酒了。所作之梦,也应是追怀当日笑乐的感伤之梦了。
作者所梦何人,此处未明说,联系下片,可知是梦见久别的小苹了。在作者的250多首词中,“梦”字竟出现60多次,见得他平日所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啊!“去年春恨”一句,承上启下,揭出风流云散已非一载,而转眼伤心又一年,此情此际更难排遣,从而过渡到当前的春景。
“落花”二句写作者倚楼所见之暮春景象。“落花”、“微雨”点春,“人独立”与“燕双飞”对照,点恨。
“落花”代表着美好时光的消逝,“微雨”隐喻着迷离汗漫的忧愁。
双燕归来细雨中,触景伤情,使词人倍感己身之孤单落寞。
此二句原是翁宏《春残》中的句子,被晏几道借用到词中,便成为“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何以在翁宏的原诗中却不见佳呢?翁诗写春残,故有落花、飞燕之词,但尾联的“萧飒暮蝉辉”应指秋景,这就破坏了全诗意境的完整。
且“落花”二句景极妍美,不言情而哀婉已见,但翁诗接着却以“寓目魂将断”点破了这种含蓄美,诗便显得有句无篇了。此外,诗与词在体裁上的差异,也导致了其审美风格的差异,此二句显然更符合词的“要眇宜修”的审美要求。
如烟往事说从头。
下片前两句回忆初见小苹时的情景。
“记得”二字,语气郑重,言之凿凿。词人能清晰地回忆起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小苹的服饰,其对小苹之深情自不待言,词人的女性般的锐感也由此可见。“两重”句,借衣饰之美衬写小苹人美,也包含两情相悦之意。美丽多情的歌女小苹,无疑也喜欢这位风流倜傥而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她如何来表达这种喜欢呢?“琵琶弦上说相思”,口不能言而“说”以琵琶,小苹娇羞含忍之态已见,而弦凝指咽处更是风情万种。“当时”二句,出语俊逸,以长在之明月绾合今昔,今时之月,犹是昔时之月,曾照玉人归楼台。而今月亮仍是那个月亮,而伊人已渺,回首往事,低回不已。“彩云”,喻指小苹,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彩云既谓其飘逸之美,亦隐含“彩云易散”,美好的恋情容易消逝之意。亘古不变的明月,正反衬出人世的沧桑多变。作为一个锐感多情的词人,晏几道无法表现出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自信和达观,而只有“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的伤感的回忆。这种回忆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毕竟他曾经拥有。因为一切终将黯淡,唯有被爱的目光镀过金的日子,在岁月的深谷里闪着光芒! 全词含蓄凄美,措辞婉妙,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清人冯煦云:“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晏几道的这首《临江仙》,是当得起这一评价的。
《春曰偶成》中当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老规矩,先分享原文
《春日偶成》
宋代: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宋代大家,理学奠基者之一的程颢写诗不多,或者说是较为少知,而《春日偶成》一篇也算是其即兴之作。
该诗较为通俗易懂,简单来讲就是诗人在春游踏青之途抒发自己内心愉悦之作。
春日正午,惠风和畅,此番行,看云卷云舒,穿杨柳花池,过河坝川流。
漫步河堤,心中之舒适愉悦体现在表情之上 。而旁人一见,却觉得这老先生怎么跟个少年郎似的,有些轻浮。
殊不知,此间乐,乐乎忘形矣。
天地流连,时间回转。
人心如少年,人亦如少年。
什么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最高水平典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最高水平。
宿建德江表达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和经历?
《宿建德江》是诗人借夜泊秋江之时所看到的暮色中的江景,继而抒发了羁旅之愁与漂泊之思,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之下,可见诗人浑然天成的诗才巧思与清新隽雅的绝妙之笔。
题目中的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建德靠西的一段江水,位置在浙江省内。锁定了地点,便可以知道诗中所写之景非塞北之豪、西关之硬,而是江南清淡如烟的暮秋小景。“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开篇交代了诗人作此诗的背景缘由,小船轻轻划动着靠岸停歇,天色渐晚,如我一般的旅客正在被思乡之情折磨得心生愁绪。“渚”是水中的小块儿陆地,诗里指停船所靠的岸边,“烟渚”便是傍晚时分雾气弥漫的水边之地,《诗经.尔雅.释水》中有“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之句,可推知停泊之所。一个“愁”字,轻描淡写带出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心情。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一句写得极美,无边无际的旷野更显得天空比树梢还要低沉,江水清越而更显得水中之月与人这般亲近。“天”“月”原本是遥不可及的天外之物,却因“旷”的“野”、“江”的“清”瞬间位移,好像就在诗人身边触手可及的地方,这是多么奇妙的视觉盛宴呢。这意外之喜似乎慰藉了一些失落的愁心,笔锋一收,诗便刹那而至,言有尽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