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干戈诗歌鉴赏答案? 东南梨花诗歌鉴赏答案?

2023年12月05日 20:00:421

干戈诗歌鉴赏答案?

.“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一般泛指战争,暗示了诗歌表现的环境特点。

东南梨花诗歌鉴赏答案?

答案《东栏梨花》是《和孔密州五绝》中的第三首。北宋熙宁九年冬天,公元1076年,苏东坡离开密州,就是今日的山东潍坊诸城;接任苏东坡密州知府职位的是孔宗翰,所以称为孔密州。第二年春天,苏东坡到徐州赴任,写了五首绝句给孔宗翰。

岩居僧诗歌鉴赏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岩居僧

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12.下列对全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点题,僧人所居并非殿阁参差的宝刹,也非游人熙攘的胜境,而是罕有人迹的深山。

B、颔联绘僧人所居山间景象,颈联具体写其生活,虽无惊人之笔,但精练自然,无斧凿痕。

C、尾联发出感叹,间接抒发了自己对离尘出世生活的向往之情。

D、前六句将僧之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尾联向往之意溢于言表,是主题思想的点睛。

13.颔联“过”“摇”两字生动形象,请结合诗歌分析其精妙之处。(6分)

答案:

12.C(尾联属于直接抒情)

13.“过”有“路过、经过”之意(1分),这里写出了“飞鸟”经林间翩然飞过的自然状态(1分);“摇”即“摆动、轻摇”之意(1分),写出花儿在清风中的轻摇之态,借鸟的无忧无虑、无欲无求,山花的无拘无束来体现山居环境的清幽(1分),以衬托出“岩居僧”淡泊平静(安闲、平和)的心境(2分)。

朝中措诗歌鉴赏答案?

朝中措

辛弃疾①

夜深残月过山房。睡觉北窗凉。起绕中庭独步,一天星斗文章②。

朝来客话,山林锺鼎,那处难忘。君向沙头细问,白鸥知我行藏。

【注】①作者写作本词时正闲居代湖。②星斗文章:天上的星斗焕发异彩。

⑴从时间和表达的角度看,这首词的上下片有何不同?请对此作简要说明。(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浅层次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答案:①从时间的角度看,上片写“夜深”所见;下片写“朝来”(白天)接待访客。②从表达的角度看,上片描绘幽静的山居生活场景;下片则围绕山居生活与客人对话。

解析:第一问,从上片的“夜”和下片的“朝”可以推知上片是写“夜深所见”,下片写“白天待客”。第二问,由上片的“残月”“凉”“星斗”可以推知上片写景,由“难忘”可以推知下片写情。每点2分,结合词意说明,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解读关键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要注意诗句在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方法等。解题步骤是:解读诗句内涵—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是蕴涵着怎样的理趣。

⑵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君向沙头细问,白鸥知我行藏”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答案:(4分)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你要想知道我对“山林”和“钟鼎”的选择,只要问问白鸥即可知道。作者不直说,而是让客人去问白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淡看富贵功名、乐于过退隐山林的闲居生活的感情。

解析:“朝来客话,山林锺鼎,那处难忘”提出问题,“山林”“锺鼎”要选择哪一个,作者没有直接回答,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人生态度。结合词意说明,意思对即可,4分。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诗词赏析】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韩愈榴花诗歌鉴赏答案?

此诗前两句写景状物,后两句抒发感想。作者并不直接来写景,而是通过人的感觉,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但花开得再美又能如何,还不是寂寞无声落,诗人叹息花开无人来赏,亦即暗喻朋友满腹才华,却被统治者贬谪于穷乡僻壤,无法施展。

居夷行诗歌鉴赏?

遭乱始知承平乐,居夷更觉中原好。巴陵十月江不平,万里北风吹客倒。洞庭叶稀秋声歇,黄帝乐罢川杲杲。君山偃蹇横岁暮,天映湖南白如扫。人世多违壮士悲,干戈未定书生老。扬州云气郁不动,白首频回费私祷。后胜误齐已莫追,范蠡图越当若为。皇天岂无悔祸意,君子慎惜经纶时。愿闻群公张王室,臣也安眠送余日。

此诗写于高宗建炎二年(1128)十月,作者当时正避难于湖南岳阳。诗歌深深地表白了作者忧虑时局之情,寄寓了“念乱望治”的愿望。居夷,语出《论语》: “子欲居九夷”。 “夷”,指边远地区。题为“居夷”,表明遭乱流寓边区,远离京城。

起首二句是全篇主旨,启示人们,个人和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关的,一旦国家危亡,人民也就没有幸福可言。作者的体会是从血与火的惨痛教训中得出来的。北宋政权覆亡前,诗人曾在朝为官,仕途上一路顺风,生活比较优裕。金兵入侵中原以后,国破家亡,诗人由河南逃到湖北,继之又逃到湖湘间,苦难的遭遇,巨大的生活落差,使诗人意识到承平的欢乐,感到逃难到边远地方,即便没死,也远不如安居中原为好。

“巴陵十月江不平”以下六句写自己居住夷地的景况。十月的巴陵,北风怒嚎,几乎能把征人吹倒。巴陵:古岳州,今湖南岳阳。湘江上浊浪排空,让人望而却步。洞庭湖边,秋声销歇,落叶稀疏。川原上徒留下明亮的杲杲日光,战乱无年, 《庄子·天运》中所说的黄帝在这里演奏的咸池之乐,再也不会听到了。岁暮天寒,光颓的君山依旧耸立在湖中,苍天映照下的湖南大地,空旷混濛,象扫过一样惨白。君山:在洞庭湖中。偃蹇:高耸突兀貌。湖南在当时算是后方,已是如此萧条冷落,那么前方一带的凄惨景象也就可想而知了。

接下四句,写自己虽然在颠沛流离的逃难之中,仍满怀爱国的激情,时刻都在为国家前途担忧。前二句感叹时事迭变,国家多难,已使爱国志士深感悲痛;而胡尘未净,书生先老,则更令人生年华易逝之恨。后两句对金兵进逼江淮一带,深感忧虑。尽管当时高宗在扬州,那里王气很盛,但如果金兵继续南下,朝廷又会怎么样呢?诗人为朝廷担心,禁不住频频回首,一次次在心里祝祷朝廷上下能安然越险。

“后胜误齐已莫追”以下四句,诗人忠心告戒朝廷,过去张邦昌一类权奸通敌卖国,使国事一败至此,不堪回首,现在追悔也来不及了。今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不能再发生象战国时期齐相国后胜贻误齐国那样的事了。战国末期,后胜相齐,与宾客收受秦国贿赂,劝齐王朝秦,不修武备,不助五国攻秦,导致五国被秦灭亡以后,齐也破灭(见《战国策·齐策》)。作者说象范蠡、文种那样图谋复兴越国的忠臣义士,当时亦并不少见,君臣应当象越国君臣那样上下一心,皇天难道还没有悔祸之意?有志报效国家的仁人志士,一定要珍惜时机,为国家施展自己的经纶之才。

最后二句,诗人表示倘能听到诸公驱逐金兵,收复失地,扬我国威的大好消息, 自己就是老死于蓬门以下,送过这忧患余生,也是心甘情愿的。进一步表示了自己的赤忱之心。

全诗语重心长,字里行间跳动着诗人一颗爱国之心,洋溢着诗人的爱国之情,所谓身在草莽,心存魏阙,正是作者写《居夷行》的原因。

在艺术上,开头两句中“遭乱”与“承平”、 “居夷”与“中原”,象是截然不同的两组镜头,映入了读者的眼帘,立刻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引起了读者心理上的共鸣。从公元一一二六年金兵包围汴京到诗人写作这首诗止,三年多的战乱,使千千万万的人成了难民,谁不想重返中原,安居乐业过承平生活?但由于残酷的现实生活的种种局限和阻力,人们只能把这愿望硬压下去,然而这些受压抑的愿望却无时无刻不在潜意识里活动,一经诗人点破,读者怎会不借诗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呢?

比喻的运用也很有特色。 “巴陵十月江不平”以下六句,看是写景,实是用环境中凄惨的景物暗喻时事的艰危。诗人通过一系列生动精当的比喻,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战乱的社会与浊浪翻滚的江水,在动荡不安这一点上极其相似;从北方席卷而至的敌骑与强劲呼啸的北风在暴虐、强悍、野蛮这一点上极为相似,湖南的人烟稀少,社会萧索与刚刚扫过的一片白茫茫大地在空寒、冷落上没多大差别。诗人把整体上极不相似,而在一点上极其相似的喻体和本体放在一起比较,使得诗人强调部分的形象特征在整体差别的背景中显著突出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杜甫诗歌鉴赏答案?

这首五律措语平实,庄谐间出,颔联以庄语见清操,尾联以谐语抒感慨,相得益彰。

而音节拗折,是一首拗律,如首联“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两句,一孤平一单仄,不求谐声;俯首拾柏,柏味甚苦,此句相应多仄声,明霞仰头可餐,其意甚高,此句相应多平声,可谓声情相符。

塞上闻笛诗歌鉴赏答案?

1、诗歌最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2、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①借吹奏的曲名《梅花落》的拆用,将笛声变成落梅的花片,四处飘散,色香洒满关山,以形以色写无形的声音。②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之落,句中含有思乡的情调。③以想象中的笛音的美妙,与一、二句中胡天战士牧马而归月夜吹笛的实景构成虚实相应的边塞和平宁静的动人意境和全诗乐观开朗的基调。

野望清秋杜甫诗歌鉴赏答案?

这首诗是诗人于边秋野望而作,全篇都是写望中所见之景物。

  第一句是总写清秋时节的“望”。望秋天景色清旷无极,这就很好的表现“远水天净”。接下来是写景。写云,云是如何,是遥远的,重叠的。如此的云就表现了此时的天气是不错的。然后从云写到水,从水写到城,虽仍是远景但逼近了一些。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雾气缭绕。这样一写,就由首联的不错天气转进了一些悲凉的气氛。

  但作者不仅写这么一点点悲凉。“叶稀风更落”,就是“风起,叶稀更落”,由颔联转向近景,并深入的画出了悲凉,第六句写落日,再变成了远景: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这里,秋天的凉意更有力量的射出。最后一联,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孤独的鹤,为何归晚?那些昏鸦早已宿满了树林。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不难发现,当时的作者已无落足之地,安史叛军攻陷洛阳,本欲前往洛阳的杜甫被迫退回秦、华,有家不能回,一种哀痛便油然而生,所以见到孤鹤(作者自喻)晚归,便认为是昏鸦(安史叛军)占据了树林。

  这首诗自上而下无不表现出秋天的悲凉,而作者内心更深层的悲凉正是安史之乱所造成的,这就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乱对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难。

  杜甫的七律《野望》,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全诗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五律《野望》,由望字着笔,因野望而生愁,国破家亡,天涯漂泊;近望吐蕃在川西猖獗;远望安史在河北纵横,加之迟暮多病,报国无门,感慨无限。结句点题并与首句呼应。全诗语言凝练,感情深沉。

小满欧阳修诗歌鉴赏答案?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欧阳修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小满时节的美丽风景画。初夏时节的绿柳,夜莺鸣叫,皓月当空,夕阳下麦田中的小麦迎风摇曳,好一番丰收的希望。作者将夜间所闻所见与傍晚日落时分的画面进行对比,给人以视听的美好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