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诗歌代表作品?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
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
曹植:《白马篇》、《洛神赋》、《七步诗》
汉魏之前诗歌的特点?
1.魏晋南北朝诗歌的特点:
①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大变动,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②这一时期的文学、诗歌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
③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涌现了一批杰出网红诗人。
汉魏时期诗歌创作主流?
汉魏六朝乐府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汉代专门设立“乐府”,负责采集民歌,编制乐章,整理外来乐曲,以至后来把乐府搜集来的歌词统称为“乐府诗”,以后又把魏晋六朝及至隋唐时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模仿乐府古题的作品也称为“乐府诗”。乐府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体自由多样,其内容深刻反映了汉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各种矛盾,著名篇章如《十五从军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汉魏六朝诗歌代表体裁?
中国近代以汉魏六朝诗为标榜的拟古诗歌流派。代表人物为王闿运、邓辅纶。属于这一诗派的作家还有陈锐、程颂万、高心夔等人。王闿运提倡“摹拟”,平生创作都是致力于追摹汉魏六朝的诗篇。他墨守古法,不能把诗歌创作同时代进步联系起来,表现出因循守旧的倾向。邓辅纶早年即与王闿运结识,互相唱和,其诗多拟古之作,他的和陶诗,颇能得陶诗韵调。汉魏六朝派诗人,一般都功力较深,不仅能摹六朝诗形貌,而且得其神理,故在诗界颇有影响。汉魏六朝诗派
代表人物
近代以汉魏六朝诗为标榜的拟古诗歌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为王鹏运、邓辅纶。
王鹏运论诗注重“家数”,提倡“摹拟”(《湘绮楼论文》),而平生专精致力之处,则在追摹汉魏六朝。近代陈衍说:“湘绮五言古沉酣于汉魏六朝者至深,杂之古人集中直莫能辨”,“盖其墨守古法,不随时代风气为转移,虽明之前后七子无以过之也”(《近代诗钞》)。
邓辅纶(1828~1893),字弥之。湖南武冈人。咸丰元年(1851)副贡生,官浙江候补道。有《白香亭诗》。他早年即与王鹏运结识,相互唱和。陈衍说:“弥之诗全学选体,多拟古之作。湘潭王壬秋以为一时罕有其匹,盖与之笙磬同音也,但微觉千篇一律耳。”他的和陶诗,颇能得陶诗韵调。
这一派诗人还有陈锐、程颂万、高心夔等。陈锐字伯□。湖南武陵人。王鹏运弟子,初学汉魏选体,中岁以后,则不为所囿,颇能自立。程颂万,字子大。湖南宁乡人。诗学古乐府六朝,但下及中晚唐李贺、温庭筠、李商隐。高心夔,字伯足,又字陶堂。江西湖口人。诗的功力甚深,不下于王鹏运、邓辅纶,五古追踪陶(渊明)、谢(灵运),七古以学杜(甫)为主,但都不拘执于形貌,而取其神理,故遣词造语颇多生新创辟之处。
汉魏六朝诗歌包括汉赋吗?
古诗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的时间?
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始于公元前206年,终于公元618年,前后经历了八百多年。这时期的诗歌,上承诗经、楚辞,下启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时期诗歌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出观了五言诗和七言诗,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汉到清,五七言古体诗、近体诗是中国诗歌史上历史最长,作家作品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体。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有什么成就?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这一时期被鲁迅称为文学的“自觉时期”。其在诗歌方面的主要成就是五言诗由成型到繁荣,七言诗由滥觞到初步发展,杂言的歌行体及五七言四句的小诗也趋于成熟。
新兴的声律学逐渐应用到诗歌创作中,为唐以后的近体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包括诗歌批评在内的文学批评也空前发达繁荣,除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已接触到诗歌批评外,刘勰的《文心雕龙》有许多章节都是专门论诗的,钟嵘的《诗品》更是系统的论诗专著。
《乐府诗集》书影两汉时,诗歌的成就不高,文入诗的成就更差。相对而言民间的“乐府诗”水平较高。 “乐府”本是汉代所设的音乐机关名,它是汉初统治者为润色鸿业、制礼作乐的需要而设置的,它的任务除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演奏外,还要采集各地的民歌。
“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汉书·艺文志》)到了魏晋六朝,人们习惯于把这些汉代乐府机关所采集的原称为“歌诗”的诗歌称为“乐府诗”,于是“乐府”由音乐机构名一变而为诗体名。
汉魏是什么?
汉朝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在汉帝国内部之手遮天,独揽朝政,曹操后来称魏王,又成魏国公,实际上已经到王侯爵位,可以在汉帝国的任何一处建立一个独立王国-魏国,显然曹操会选择建立在汉帝国的首都。
所以称为曹魏,或者汉魏,就是汉内部已经被曹魏挖空
想了解汉魏六朝的文章诗歌该看哪些书?
有两种书供参考:
一,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選注。中华书局。
这两套书都出过不止一版,能将那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都作了较详尽较准确的注释。你不妨找来看看。
汉魏书法特点?
在中国的书法艺术中,壮美这一审美范畴成为书法审美中的一支,尤其在汉代摩崖碑刻和北魏碑志造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摩崖刻中的精微之作《西狭颂》。而这种雄浑壮美的审美境界是需要通过笔的“势”与“力”来体现。
汉代是崇尚壮美之风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的书法家蔡邑在其《九势》中写道“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日: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东汉隶书摩崖碑 西狭颂
中国东汉隶书摩崖碑刻《西狭颂》,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又称《李翕碑》、《李翕颂》,俗称《黄龙碑》。东汉灵帝(刘宏)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十三日镌刻,在甘肃成县西狭中段青龙头。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
钟繇 宣示表
到了魏晋时期,对书法美的追求在"势“与“力”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层对“筋”与“骨”的重视。卫烁《笔阵图》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里用人体特征来比喻书法笔画的用笔特点,强调了对书法劲健、健硕的审美追求。那是一种“多力丰筋”刚柔相济的伟岸,潇洒中不失精健,饱满中蕴含刚毅的审美意趣。
钟繇 宣示表
钟繇 宣示表
汉魏碑刻书风在清代碑学大盛之际,成为学书者取法之范本。在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极力鼓吹下大放异彩,出现了诸如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等篆隶名家,使篆隶书法在清代达到有又一个高峰。壮美的审美范畴诸如雄浑、劲健、沉着等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