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中国诗歌发展史? 中国诗歌的发展史?

2023年12月05日 04:14:431

中国诗歌发展史?

中国诗歌发展史

民歌 (起始口头创作,流传) →古风 (乐府、诗经、楚辞、离骚、九歌等) →唐诗 (律诗和绝句) → 宋词 → 元曲 → 明清盛行民歌→自由诗(从西方传入的舶来品,五四运动开始发展起来) →大跃进时期曾大兴民歌之风(口头创作与书面创作并举,出现很多新民歌) →20世纪80年代,涌出朦胧诗→散文诗→粉碎四人帮以后,格律诗词大潮兴起,成了民歌、传统诗词(又叫中华诗词)、自由诗三种形式的发展趋势。

拓展资料:

最早的诗是三千年前的《诗经》,由“风、雅、赞”三部分组成,共四句。《诗经》之后,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它由屈原创立,发展为五字句和七字句。汉代出现了与音乐相配的诗歌,即“乐府诗”多为五言诗。魏晋时期,人们注重音律的本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分为节奏诗和四行诗。宋代是最发达的,这是一个词,又称长短句。元明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称为曲,又称散曲。新文化的现代诗歌出现在近代。

中国诗歌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整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

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

中国诗歌发展史感受?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诗歌是先秦时代的原始诗歌,它在社会生力极为低下,没有文字记载的原始社会时代就已经产生了。

它是最早出现的诗歌,是原始人类口耳相传的口头创作。

由于原始诗歌是口头创作,没有文字记录,绝大部分没有留存下来。

原始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特点。

首先在内容上,原始诗歌是以劳动为主题,对劳动生活进行描绘和歌颂,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

另外原始诗歌表现原始人类幻想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一定程度的原始宗教意识。

另外在艺术上,常常与原始的音乐、舞蹈同时出现。

代表作《诗经》在秦和汉初,有了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音乐官署的名称,但当时的乐府规模不大,只掌管祭祀、朝会的乐章。

汉人称合过乐的歌辞为歌诗。

到六朝,众把合过乐的歌诗称为乐府。

汉乐府诗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反映了劳动人民身受剥削、压迫,饥寒交迫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们的怨恨和反抗情绪。

有的作品还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学生灾难和巨大痛苦。

中国诗歌发展史的心得?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诗歌是先秦时代的原始诗歌,它在社会生力极为低下,没有文字记载的原始社会时代就已经产生了。

它是最早出现的诗歌,是原始人类口耳相传的口头创作。

由于原始诗歌是口头创作,没有文字记录,绝大部分没有留存下来。

原始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特点。

首先在内容上,原始诗歌是以劳动为主题,对劳动生活进行描绘和歌颂,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

中国诗歌发展史集大成者?

杜甫的地位,确有一部分儒家思想的助力,所以后世认为杜胜李的人为多。

两人的差异,就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间。李白清新自然,诗句如画卷般展开;杜甫沉郁壮阔,文笔更工。

批评杜甫的人,多认为在他过于雕琢用典,失了真性情。最可恨的是带歪了后世。刘克庄有言:“古诗出于性情,今诗出于记闻博而已,自杜子美未免此病。”章太炎则更加极端,直说杜甫:“为功为罪,未可定论。”

在我看来,性情体裁,不可偏废,杜甫在这两方面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无愧为诗歌集大成者和与李白并立的最后巅峰。无非李白更自然一点,杜甫更工整一点,但正如之前所说,这是差异,不是差距。元稹言杜靠排律便胜过李,固然不公;章太炎过分看重自然气度,则更加偏激。

后世学杜“画虎不成反类犬”,板子不该打到杜甫身上。而杜甫自己是怎么学前人的呢?宋玉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多少咏秋诗赋不出此藩篱。但杜甫自己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学宋而胜宋。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才能的差距。

爱尔兰诗歌发展史?

爱尔兰诗歌的历史十分悠久。盖尔语诗歌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这一传统时至今日仍然在爱尔兰诗歌创作中发挥着影响力。

屈原诗歌发展史?

屈原伟大的精神和他辉煌的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其骚体作品,独步肇开,享誉中外,流芳万代。其人其诗,璀璨千古,光争日月。自汉迄今,骚人词客或赞或叹,或歌或泣,吟咏屈原的诗词旨意醇厚,五彩纷呈,名篇迭出,脍炙人口,成为中国文学史中的一朵奇葩,也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种独特文化。

辑注历代吟咏屈原的诗词,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在辑注《屈原颂——历代咏颂屈原诗歌选注》[1]过程中,曾搜集整理相关诗词400余首,发现这些诗词既具有独特的区城性,又具有独特的文学艺术性,而且具有独特的思想性和传承性。

一、我国南方是滋生吟咏屈原诗词的主要区域

综观古今,历代吟咏屈原的诗词在我国南方较多,有其独特的区城性。

(一)诗词作者大多集中在南方

其根源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与屈原世居南方有关。屈原本为南方楚国人,所以南方诗词作者对其更为熟知;二是与南方风俗相关。以长江为主干的南方多湖泊江河,以纪念屈原为主的端午节龙舟竞渡、悬艾挂蒲等习俗,则多源于南方,由这些活动而衍生吟咏屈原的诗词则盛矣,也为吟咏屈原的诗词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异地的作者大多或徙居南方,或曾游历南方,或从其它渠道获知屈原其人或阅读屈原作品后而作之。从作者的身份上看,有平民百姓,有达官政要,自古皆然。

(二)屈原行踪区域主要在南方

屈原人生经历中,按传统说法,他生于湖北秭归,出仕于湖北荆州(郢郢都),流放于湖南溆浦及汉水以北(即湖北郧襄一带),沉逝于湖南汨罗。自古至今,屈原在其行踪区域声名广布,影响甚大,深受人们爱戴,这些区域吟咏屈原的诗词则不断涌现。因此,历代吟咏屈原的诗词中,涉及上述地域名称者众多,直接以秭归(或归州)、汨罗等地名作吟咏屈原诗题者亦多。

(三)吟咏屈原诗词的传播载体大多集中在南方

除了前述南方独特的地理环境及纪念屈原风俗之外,涉及屈原的古遗址也多在南方。例如古今纪念屈原的大型建筑,数湖南、湖北境內最多。湖南汨罗有屈子祠、屈原纪念馆、天问阁、独醒亭、屈原墓,溆浦有涉江楼、屈原庙、招屈亭,常德武陵区有三闾大夫祠、四贤祠,桃江县有五贤祠、凤凰庙;湖北秭归有屈原祠、屈原纪念馆、屈原庙、独醒亭、望归亭、屈原墓、江渎庙、屈子桥、“屈原故里”牌坊、屈原诞生地“乐平里”牌坊,荆州市有江渎宫、濯缨台、三闾寺,武汉有行吟阁、屈原纪念馆;四川忠县有屈原塔;安徽望江县有忠洁侯庙,东至县有忠洁祠,等等。据学者考察,仅湖南、湖北境内的屈原庙宇多达42处[2]。另外,产于南方且有影响的《荆楚岁时记》《水经注》《荆州记》《襄阳风俗记》等等,既保存了部分吟咏屈原及其作品的诗词,又记载着关联屈原的遗风趣事,也为吟咏屈原及其作品提供了传播载体。

二、吟咏屈原诗词的文学艺术性

吟咏屈原的诗词,从体载和类型上看,既有诗、赋、词、歌,也有七律、七绝、五绝、五古等。其文学艺术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借景寄情

即以涉及屈原的古迹或其它景物为素材,既咏赞屈原,又寄情述怀。此类诗词数量较多,以端午节日、屈原祠庙、龙舟竞渡、角黍艾蒲等景物风貌为主题,籍以传情,融情于景。如南宋爱国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端午》,称颂屈原“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感慨“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以端午入题,赞颂屈原的殉国精神万古长存。表达内心情感,不管人生何等尊荣显赫,只有为国为民逝去的人才极为尊贵,以景寓情,幽怨不尽。再如唐代戴叔伦《过三闾庙》,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评价:“《过三闾庙》并不用意,而言外自有一种感慨之气,五绝中此格最高。”[3]含蓄悠隽,情伤无限。郭沫若《过汨罗江感怀》,途经“屈子行吟处”,使己“朝气涤胸科”,敬慕屈原“忧天下”之精神,抒豪气壮志,托物寄兴。

(二)以事寓理

即以事象抒发感悟,阐述道理,兼咏屈原。如晚唐诗人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遍及神州各地的端午节日是为谁设立的呢?“万古传闻为屈原”,因为屈原是人们无限景仰和直得永远怀念的伟大诗人。再如宋代苏轼《屈原塔》,当时有人怀疑四川忠州的“屈原塔”“无凭”,不当有。苏轼先叹“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后述此塔“应是奉佛人”。虽然如此,但“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此意固已切”,千百年来人们祭吊屈原之情却至诚至切,对屈原塔“何必较考折”,阐述没有必要斤斤计较去考察清白的道理。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端午帖子》先述“楚国因谗逐屈原”,后叹“可鉴前王惑巧言”,阐明君王应吸取历史教训,而不应被谗言迷惑。再如唐代杜甫《戏为六绝句》、明代蔡毅中《秋兴》等,纪事述理。

(三)直咏屈骚

即直接吟咏屈原及其作品,以突现敬慕、追悼之情。如汉代贾谊《吊屈原》,即“敬吊先生”“自湛汨罗”。司马迁的《屈原赞》,直颂“屈原行正”“日月争光”。南北朝刘勰《离骚赞》称赞《离骚》“金相玉式,艳溢锱毫”,“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坚定的语气中饱含崇敬之意,颂扬屈原创造了绚丽多姿、精美绝伦的“骚体”诗赋。这种类型的诗作数量最多,而且大多对仗工整,意蕴深刻,情感丰腴。如唐代王鲁复《吊灵均》,虽然“万古汨罗深”,但“骚人道不沉”,深深的汨罗江水只是沉没了屈原的躯体,屈原的道义却永远不会沉没。再如宋代司马光《屈平》、元代侯克中《吊屈原》、叶剑英《过屈原故里》、于右任《贺诗人节》等等,均直接颂扬屈原及其作品。

(四)引典譬喻

即用引经据典的方式来喻示屈原、赞扬屈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被楚怀王“放流”[4],因屈原遭遇放逐,吟咏屈原的诗词中,故谓屈原“放臣”,元代柳贯《题〈离骚九歌图〉》:“究观神保意,皇恤放臣悲。”既喻指屈原又喻指屈原放逐之事。明代刘基《读史有感》:“千古怀沙恨逐臣,章台遗世最酸辛。”《渔父》载:“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5]吟咏者则称谓屈原“醒魂”“独醒人”等,彰显屈原志洁行廉的情操。宋代胡仲弓《端午》:“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吊醒魂有几人?”再如“骚人”“汨罗魂”等,都有特定涵义,特指屈原。这些称谓内涵大致相同,只是不同语境下的表现形态。

三、吟咏屈原诗词的思想特征

吟咏屈原诗词的作者群,呈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大多人生坎坷,遭遇曲折。因此,独特的作者群产生独特的思想性。因屈原人生及其作品思想的独特性,吟咏其诗词大多呈现激愤、励人、苍凉、哀惋等情感。其共同特点是以屈原为喻体,不同思想表达方式则纷呈。

(一)感叹自身遭遇

既表达怀念屈原之意,又以屈原身世经历感叹自身人生遭遇。如唐代宋之问,先遭遇流放,后被赐死,其在《送别杜审言》中,悲己“卧病人事绝”,且不忘“维舟吊屈原”。宋代曾任宰相的寇准,受朝廷权贵排挤而被黜,后又被贬而远离他乡,其在《巴东书事》诗中,袒露“孤淡厌琴樽”“因思楚屈平”。另如唐代元稹于元和五年(810)被贬江陵期间所作的《楚歌十首》,感慨“愤愤屈平篇”,古今二人“各自埋幽恨”。再如唐代遭贬谪“乃知汨罗恨”的白居易《读史五首》、唐代“远谪南荒一病身”的朝廷大臣李德裕《汨罗》等等,悲怀屈原的同时,也悲叹自身坎坷遭遇。

(二)针砭时弊

以屈原史事为引点,讽谏时政。如唐代遭贬谪的刘禹锡,在其《采莲行》诗中,先叹“屈平祠下沅江水”,再叹“长安北望三千里”,忧虑都城长安(今西安)遥不可及,愁患“长安”并非“长远安宁”。宋代曾任县令后被黜流离杭州的胡仲弓,在《端午》诗中直问端午节“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吊醒魂有几人?”讥讽南宋君臣昏庸腐败,为“醒魂”难容,风俗异常之势伤时感世,怀古伤今,愤怼时世。这类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类似,或遭贬,或受黜,或不满朝政而辞官,诗词中蕴含讽谏之意。他们推行屈原的“美政”思想,抨击时政弊端。

(三)勉励他人

以屈原为典型,寄语他人。如明代忌恨朝廷腐败而辞职归乡的王鏊,在《送高良新知归州事》诗中,先感慨“屈子宅空江渺渺”,再奉劝“使君抚宇无多术,夔府如今正阻讥”,意在勉励友人启用忠良,拼击邪恶,不再让谗言屈原之悲剧重演。北宗遭受两次贬谪的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诗:“家酿寄君须酩酊,古今嫌见独醒人。”表达了对朋友的劝勉和期盼。另有南宋常被排斥出任外职的杨万里《戏跋朱元晦〈楚辞解〉二首》、明初时称“吴中四杰”之一,后因触犯权贵朱元璋而被斩的高启《角黍二首》等等。既与屈原遭遇类同,又寄情寓意。

上述作者群的诗词,并非思想消沉,而是慷慨激昂、求索上进,崇尚屈原“九死不悔”之志和“泥而不滓”之节。常颂扬屈原高风峻节,爱国忧民;或赞美屈原作品清词丽句,辉耀千古;或悲叹屈原生不逢时,遭遇放逐;或抨击邪恶,仰慕忠贞;或讽谏时世,推崇“美政”;或以史为鉴,述志抒怀;或景物寓意,于事寓理。

四、传承屈原文化的独特方式

阅读吟咏屈原的诗词,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享受。综览这些诗词,还可发现其构架、用典、语言等方面承袭屈原作品范式,是一条传承屈原文化独特而又有效的途径,有其独特的传承性。

(一)沿引屈原作品典故

这类诗作数量较多。如明代李达《楚屈原》:“箕子披发晚,微子抱器迟。”源于《天问》:“梅伯受醢,箕子详狂。”箕子即商代末期历史人物,为纣王叔父,因谏王而不用,故装疯。北宋文学家宋庠《屈原二首》中“司命湘君各有情,九歌愁苦荐新声”,“司命”“湘君”是屈原《九歌》中的典故。南宋诗人张孝祥《金沙堆庙有曰忠洁侯者,屈大夫也。感之赋诗》中的“伍君(伍子胥)”“司命”“太一(东皇太一)”“宓妃”“娀女”等,均是屈原作品中的典故,将其巧妙沿引于诗作之间,使其诗意别开生面,抒情淋漓尽致。诸如此类典故,包含古代神话、历史、地理、天文、人物等。

(二)化用屈原作品句意

即借用屈原的诗句原意,经过自己的艺术改造而变化成为己而用的诗句。如唐代李白《古风五十九首》有“菉葹盈高门”“比干谏而死”“女媭空婵娟”“彭咸久沦没”诗句,均化用屈原作品句意。屈原《离骚》:“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菉与葹均为恶草,李白在诗中喻谗佞小人;屈原《九章·涉江》:“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伍子即伍子胥,与比干有相似之遭遇;《离骚》:“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余。”汉代王逸注:“女媭,屈原姊也。”“娟”与“媛”音近义通,“婵媛”是多情、关切的意思;《离骚》:“愿依彭咸之遗则”“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王逸注:“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此种类型在吟咏屈原的诗词中比较普遍。

(三)承袭屈原作品风格

“兮”字在屈原作品中的广泛运用,成为“骚体”的显著特色。吟咏屈原的诗词中,如汉代贾谊《吊屈原》、扬雄《吊屈原》、庄忌《哀时命》、唐代皎然《吊灵均祠》等等,均袭用“兮”字以表情达意。屈原作品常以香草、美人喻君,或喻贤,或喻己;以臭草、恶鸟喻奸佞,或喻小人,或喻昏庸朝政。再如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特别是屈原作品浪漫风格,在历代吟咏屈原诗词中有承继的痕迹。

除了前述基本特征之外,吟咏屈原的诗词还具有独特的历史性。其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从中国文学发展脉络来看,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为盛,吟咏屈原诗词的发展亦然。文学兴衰(包括诗词发展)与历史背景、政治环境、文化氛围等元素紧密相连,在某种程度上说,社会的进步会带来文化的昌盛。唐代鼎盛时期,诗词发展尤盛。“焚书坑儒”的秦代,吟咏屈原的诗词则寥若晨星。通过这些诗词,可以透视社会历史及诗词历史兴衰的不同时期及其发展过程,还可窥见古今人们对特殊历史人物屈原的不同认识与评介。因此,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这些诗词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文化,它不同程度的表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文化、经济等状况。其次,这些诗词的传承,对中国文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总而言之,历代吟咏屈原的诗词及其作者,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中不可缺失的一个组成部分,又融历史性、社会性、知识性于一体,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而且富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注 释:

[1] 谭家斌辑注《屈原颂——历代咏颂屈原诗歌选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本文所引相关诗词均源于该著,后文不再一一注明。

[2] 龚红林、何轩著《屈原文化版图考》,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7页。

[3] 刘济民编注《歌咏屈原古今诗词选》,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28页。

[4] 司马迁撰《史记》(全十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2485页。

[5] 王逸撰,黄灵庚点校《楚辞章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171页。本文所引相关屈原作品诗句均源于该著,后文不再一一注明。

(原载《职大学报》2020年第1期)

诗歌发展史,思维导图?

古代诗歌发展思维导图:

一、古诗鉴赏基本结构图 二、按内容分类: 写景诗/边塞诗/田园诗/咏物诗/咏怀诗/…… 三、按题型分类:

(一)认知形象(意象、意境)型 (二)分析技巧型 等等。

怎么做诗歌ppt?

1、启动PowerPoint2013,切换到“插入”选项卡选择“形状”组中的“圆角矩形”,插入到页面中。

2、画出圆角矩形之后,在“格式”选项卡下,调整矩形的填充颜色,为了村托文字,这里不建议大家填充较深的颜色。

3、再画出标题框,右击页面空白处,右键菜单中选择设置背景格式。

4、弹出“设置背景格式”窗格,勾选“图片或纹理填充”,选择填充背景。

5、然后右击标题框,编辑文字,输入诗歌的题目并改变字型、字号、颜色等等。

6、切换到“插入”选项卡,选择“文本”组中的“文本框”,作者名称用横排文本框插入,诗句用垂直文本框插入。

7、在文本框中输入文字,因为我们插入的是垂直文本框,这样就不需要在改变文字方向,简单许多。

8、给每个垂直文本框添加动画效果,这样在幻灯片播放的时候更加生动有趣。

9、大家还可以插入音频文件,营造一个气氛,让学生更好的领略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

10、OK,我们的动画到此已经全部完成

先秦到汉末诗歌发展史?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文学的起源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那时候的文学已口头文学形式为主。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其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

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大部分也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的先秦文学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